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纪念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安排,7 月 7 日,"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主题展览 "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拉开帷幕,今天起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主题展览以 "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 为主题,共分为八个部分,展览面积 1.22 万平方米,展出照片 1525 张、文物 3237 件。展览还特别设立了 "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深切缅怀抗战英烈 " 专区,专区的墙上铭刻了国家公布的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制作了缅怀英烈的视频,并以向抗战英烈献花等方式,打造褒扬英雄、缅怀英烈的主题纪念空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介绍,本次主题展览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作为主线贯穿始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最早发布的《对日战争宣言》、赵一曼从被捕到英勇就义的详细档案、洛川会议的会议记录、多种版本的《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文电等一大批历史影像、文物实物、文献档案等均亮相展览。
本次展览还重点凸显中国战场的东方主战场地位,通过设置大型主题视频、中国抗战巨型照片墙、中国支援盟军作战景观等展项,展现了东方主战场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览注重将各部分的内容置于国际视野中,突出反映中国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本次展览还注重将 1931 年至 1945 年 14 年的抗战历史贯通呈现,注重讲好抗战故事,深挖细节,以物证史,多维度展示伟大抗战历史和伟大抗战精神。展览全面展示了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的雄壮史诗,着力展现中国共产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
" 展览特别注重从多个角度呈现抗战历史,用展陈的语言表现抗战历史,展览运用了很多珍贵文物、历史档案、历史影像和艺术品,我们还打造了很多历史场景,目的就是让来参观的观众沉浸在抗战历史的长河当中,感悟抗战精神,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罗存康介绍。
据悉,主题展览将作为基本陈列长期展出。7 月中旬前将组织部分专场参观活动,其他时间除每周一例行闭馆外,全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观展亮点
奋起抵抗
中国人民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
展览第一部分,一面残缺的石墙上方,"1894、1895、1900、1904、1914、1915、1931、1935、1937",九个年份雕刻发人深省,下方对应的是每个年份发生的历史事件,从挑起甲午战争到侵占台湾,从发动日俄战争到提出二十一条,从策动九一八事变到制造华北事变,直到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掀开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入侵,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的境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展陈综合运用沉浸式投影、历史影像、文献档案、雕塑、白山黑水实景造型等方式,打造了东北抗日联军、一二九运动等重点展项。
本部分主要展示了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与东方策源地的形成,以及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直接领导东北抗日武装斗争,领导一二九运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内容。
全民族抗战
开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日本武力侵占中国东北后,将侵略矛头直指华北," 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此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主张。展览也由此进入了第二部分。
残缺的灰色城墙后面 " 火光冲天 ",墙壁上刻着的 "1937.7.7",墙壁投影播放的卢沟桥事变史料,墙角的石狮子及 "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几个大字,将观众瞬间带回到那个民族危急的紧要关头。现场通过卢沟桥宛平城造型、文物展品、历史视频、雕刻立体字等方式,打造了全民族抗战爆发、平型关大捷、洛川会议、八路军东渡黄河、《义勇军进行曲》、华侨抗战等重点展项。
这部分主要展示了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红军主力改编,取得平型关大捷,正面战场展开四大会战,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中国广大民众、各党派各界、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华侨积极支援抗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程。
砥柱中流
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站在抗战最前线
中国共产党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进程中始终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展览的第三部分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展示。
展厅内,多种版本的《论持久战》令人观之倍感震撼。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对于抗战的进程和前途,国内存在 " 亡国论 " 和 " 速胜论 " 两种观点。为了阐明持久战的问题,坚定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心,毛泽东结合实际,总结全民族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集中全党智慧,撰写了《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系统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深刻揭示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
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广阔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展览通过历史影像、历史照片、雕刻立体字、立体展柜、LED 屏和窑洞造型等方式,打造了百团大战、人民游击战争、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等重点展项,展示了在极其艰苦的反 " 扫荡 "、反 " 清乡 " 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赢得了中外人士广泛认可。
战略支撑
中国艰苦抗战打破法西斯称霸世界的图谋
从一楼下到地下展厅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型抗战照片墙,照片矩阵呈现了 5098 张抗战老照片,反映了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民从 1931 年 9 月 18 日至 1945 年 9 月 2 日共计 5098 天、14 年的浴血抗战历程。
展览由此进入第四部分,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了欧洲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历史时期。展览通过数据图表、巨幕屏、主题视频、雕塑、幕布影视等方式,打造了东方主战场、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等重点展项,反映了在极为严峻的形势下,广大军民如何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展开艰苦卓绝的反 " 扫荡 "、反 " 蚕食 "、反 " 清乡 " 斗争,牵制和歼灭了大量日军。展览显示,1941 年底,日本陆军总兵力扩大到 210 余万人。用于南进的约 40 万人,留守本土的约 40 万人,其余 130 万人都困在中国战场上。
这部分主要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从战略上积极配合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罄竹难书
日本侵略者的法西斯暴行
本部分主要展示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灭绝人性、丧心病狂的行径,他们各种残暴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对中国人民进行骇人听闻的屠杀、迫害、奴役和摧残,犯下了累累法西斯暴行,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残暴、最丑陋的黑暗一页。展览通过光影互动、透明屏、珍贵影像、原始档案矩阵等方式,还原了当年日本法西斯惨无人道的侵略行径。
当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大量屠杀与迫害惨案,在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中,30 万以上的中国军民惨遭杀戮。这里的展陈设计成一片残垣断壁景象,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视频穿插其间,包括大量揭露日军屠杀的铁证。
走进这部分展览,从图片、视频到实物,处处是侵华日军的累累罪证:他们对上海、延安、重庆实施无差别轰炸,造成大量无辜平民伤亡;他们疯狂掠夺中国民众财物、劫掠战略资源,大肆摧残中国文化,在占领区开展奴化教育和高压统治;他们建立丑陋的 " 慰安妇 " 制度,在中国各地设立大量 " 慰安所 " 残害妇女;他们公然违反国际法,在侵华战争中使用生化武器,进行罪恶的细菌战与化学战,造成中国军民大量伤亡……目之所及,皆触目惊心,令人倍感沉重。
得道多助
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该部分展览主要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正义战争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敬和支持,包括苏联援华、美国援华、国际组织和友人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要支持者之一,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贷款和军用物资,并派遣空军志愿队与中国空军并肩作战,200 多名苏联志愿飞行员献出了宝贵生命。展览第一单元主要展示了苏联对华援助的情况。其中,一辆巨大的 T-26 型坦克模型装置十分醒目,旁边是一份苏联援华武器表。现场还展示了诸多当年苏联援华的武器装备及其改进(衍生)型号。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逐步加强对华援助,并组建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来华参战,参与开辟驼峰航线,向中国运送急需物资。这部分展陈被设计成一个机舱样式,穿梭其间,可以看到大量当年的照片和实物,展示了飞虎队队员奋不顾身参与对日作战的身影。
伟大胜利
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该部分展览主要展示了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局的扭转,中国战场转入战略反攻,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光辉历史,以及全国人民欢庆胜利,对日本战犯进行正义审判的历史。展览利用场景复原、文物、照片、触摸屏互动展项、多通道投影等方式,打造了中共七大会场、欢庆胜利等重点展项。
1945 年 8 月 9 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延安总部发布七道反攻命令,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 2 日,日本签字投降。在诸多历史照片中,观众可重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时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在最后一单元 " 正义的审判 " 中,展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对有关战犯进行审判的历史。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该部分展览主要展示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单元展现了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展出了大量历史照片,其中包括日本各界对侵华战争的反思。两国于 1972 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中日两国之间签署的四个政治文件成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的 " 压舱石 "。展览第二单元主题为坚决捍卫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其中包括,1951 年,我国将 9 月 3 日确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在展览第三单元,展现了中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努力,包括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等。
策展揭秘
多件文物及历史档案系首次公开亮相
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志东介绍,本次展览共计展出文物 3237 件 / 套,其中一级文物 115 件 / 套,新增文物、档案 400 余件 / 套。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建川博物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等全国 50 余家博物馆和私人藏家借展珍贵文物,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光荣历史。
李志东表示,本次展览不仅文物数量多,而且文物质量高,共展出一级文物 115 件 / 套,其中反映抗战时期我党我军中流砥柱作用的珍贵文物更是占据多数。如 1938 年 5 月毛泽东亲笔题写给知识青年黄克的 " 巩固统一战线 " 手迹;1939 年 9 月 1 日朱德、彭德怀等共同发布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布告》;萧克关于冀热察工作给中共中央军委的电报手稿;八路军第 120 师雁北支队司令员宋时轮缴获的日军手枪等,均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藏一级文物,反映了我党我军在抗战中高超的战略战术和英勇形象。
本次展览展品种类多、覆盖面广。展出的文物包含纸质、金属、木质、纺织、皮革、瓷器、玻璃等多种材质,全面展示了抗战时期各党派、阶级、军队、团体、民族和地区人民的战斗与生活,更加鲜活生动地展现抗战历史,增加了展览的可看性。如体现中国共产党战略战术的相关档案书籍、反映百团大战激烈场景的相关武器装备、反映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开展的纺车布匹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有多件文物、档案在该馆首次公开亮相。如卢沟桥事变中牺牲的第一位中共地下党员沈忠明的革命烈士证书;1936 年 8 月 11 日伪满滨江省警务厅给伪民政部警务司关于赵一曼的报告;关东军残忍杀害杨靖宇后在他的头颅前的合影;彭雪枫赠送给抗大四分校学员冯健的钢笔;《论持久战》日文版;1938 年 10 月向宗圣到延安后写给父亲和哥哥的家信;渤海军区回民支队领导人刘震寰缴获的日军皮靴、冬帽;参加江阴对日作战的中国海军平海舰副舰长叶可钰的陆海空军奖章、指北针等相关文物。
布展特色
沉浸式展陈深度还原历史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展览综合运用多种展陈方式,通过实景搭建、声光电手段的运用,注重营造整体氛围,深度还原了多个标志性的历史场景,令参观者在沉浸式展陈中铭记历史,激发观众共鸣。
例如,在展览第二部分,通过场景化搭建,再现了当年血战台儿庄的战斗场景。1938 年 3 月 20 日,日军第 10 师团濑谷支队孤军深入,向驻守台儿庄的中国军队第 2 集团军 3 个师发起进攻。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4 月 3 日,中国守军向台儿庄之日军发起全线反攻,激战 4 天后取得胜利。展览现场搭建起巷战场面,一片断壁残垣中,中国守军正奋勇杀敌,现场感十分强烈。
互动体验项目提升融入感
整个展览不仅文物实物、文献档案丰富,而且借助科技手段设置了互动体验项目,丰富了参观者的观展体验。
在展览的第三部分,有一面电子屏,以横切面的方式真实还原了地道战的场景,对地道出入口和射击口的布局、如何防范敌人偷袭、地道如何防火防水等都有清晰演示。地面上方,一位头戴白毛巾的游击队员掀开锅盖,翻身跃入锅灶,顺着梯子下到地道内,并很快从一个通道进入另一个通道……观众不仅能直观欣赏地道战的精髓,还可以点击屏幕参与到地道战中,一起与游击队员打鬼子。
距此不远处,还有一个 " 我要去延安 " 的互动装置。屏幕上,一位八路军战士连连发问,从 " 为什么要去延安?" 到 " 你知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都有哪些人组成吗?"" 你知道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吗?" 再到 " 你去延安准备做什么?" ……观众点击屏幕选项答对问题层层闯关后,就能领取去往延安的 " 通行证 "。
多种艺术手段增强感染力
展览还通过多媒体等方式为观众还原了部分展品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
现场多次出现沙画艺术。其中,展览第二部分的 " 傅常灯柜家书沙画视频 " 十分引人注目。七七事变后,第七战区长官部参谋长傅常将军挥笔给自己的妻子留下家书一封,权当遗书。将军出征后,妻子找工匠把这封家书刻在灯柜上,一是教育后人报效国家,二是为能长久地保存这封家书。沙画作品不仅 360 度展示了灯柜家书的全貌,还生动展现了家书撰写的前后背景。点击屏幕可以看到,灯柜的顶部刻有:" 余奉命出川参加抗日战争,将奔赴前线,希汝等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 " 等字样,灯柜门居中部位刻有 " 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 " 几个大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抗战英烈的爱国情怀。
丰富细节渗透强烈纪实感
围绕 "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 的主题,1.22 万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内,包含了 1525 张照片、3237 件文物。本次展览注重讲好抗战故事,深挖细节,以物证史,多维度展示伟大抗战历史和伟大抗战精神。北青报记者也明显感受到,展览中历史证物充分,纪实感十分强烈,尤其是在丰富的细节中给人以震撼,通过小切口讲述大历史。
例如,在展览第一部分第三单元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 " 中,陈列着一双破旧的靰鞡鞋,发黄的鞋带、布满褶皱的鞋舌,仿佛让人联想到当年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东北抗日联军穿着它穿越白山黑水、战斗在茫茫林海中的情形。
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后,第 29 军驻守宛平城奋力抵抗,展览中,一顶第 29 军士兵佩戴过的钢盔锈迹斑斑、破旧不堪,这是国家一级文物。旁边陈列着一个刻有 " 共同救国 " 四个字的铜墨盒,仿佛让人看到当年中国守军 " 誓与卢沟桥共存亡 " 的决心。
服务
展览实行免费免预约参观
开放时间:9:00-16:30,按规定时间提供定时讲解,16:00 停止入馆。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重要抗战纪念日照常开放。其中,7 月 8 日、7 月 9 日、7 月 11 日、7 月 15 日至 7 月 18 日的每日上午组织专场参观,不对外开放,每日下午 13:00-16:30 对外开放。7 月 19 日至 8 月 31 日,实行延时开放,开放时间为每日 9:00-18:00,17:30 停止入馆。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蒋若静
摄影 | 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选 | 杜小溪
监制 | 柳璐
更多内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