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工场 07-08
中银三星人寿:切换新准则为何 “难上加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01 延期的背后

会计准则延期切换通知到来后,挣扎于 " 压力测试 " 的险企,终于能先喘一口气。

6 月 12 日,财政部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新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通知》明确,存在新会计切换困难的保险公司,可于 2025 年 6 月 30 日之前向财政部会计司和金融监管总局机构监管司局提交书面材料说明原因,并在暂缓执行期间的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暂缓执行的情况和原因。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之所以会出台《通知》,原因之一是:" 部分中小保险公司因历史数据积累有限、人才配备不足和信息系统改造成本较高等原因,希望我部出台一些简化措施,以降低准则实施的难度和成本。"

这一窗口 " 打开 " 后,有不少保险公司申请了延期切换。至于延期到何时,公司需与财政部沟通,尚无统一要求。

有业内人士告诉金妹妹,背靠中国银行 ( 601988.SH ) 的中银三星人寿,至今未切换至新会计准则。

一般来说,银行系险企,切换到新准则相对比较容易。中银三星人寿,规模已属行业中游水平,仍无法把握新会计准则。

切换会计准则,对人力物力要求甚高;仅 IT 系统建设,就要上亿的花费。

不过,这并不是中银三星固守旧准则的本质原因。

更深层的影响是,一旦切换新准则,中银三星人寿净资产可能变为负值。

新准则下,保险公司准备金计量的折现率为实际市场利率,且普遍采用 OCI 指定权。利率下行的环境下,这将使得多计提的准备金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从而影响净资产。

这正是众多申请延期的险企,所面临的共同痛点。

从 5 家比中银三星人寿规模更大、提前执行新准则的银行系险企中,可一窥切换影响。

交银人寿、中邮人寿、工银安盛、建信人寿和农银人寿,切换新准则后,2024 年末净资产较 2023 年末减少 46%。其中,建信人寿净资产减少达百亿元之巨。

比中银三星人寿体量更小的公司,其切换难度和受到的财务冲击,只会更大。

如切换后净资产为负,一定要进行资本金补充,否则新业务开展会受影响。此外,若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逼近 100% 红线,也将触发监管风险处置。

02 挤压净资产

为何中银三星人寿的 " 家底 ",扛不住会计准则的 " 切换冲击 "?

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自 2015 年中国银行控股后,中银三星人寿结束了业务增长迟缓、常年亏损的窘境,迎来增长的 " 少壮 " 期。

中银三星人寿 2017 年保费仅 38 亿。多年快速增长后,2024 年近 300 亿元。

快速增长,是一把双刃剑。规模迅速做大的同时,所售卖的产品,带来了更多负债,也挤压了净资产空间。

此外,增收不增利,同样困扰净资产的积累。

成立近 20 年,中银三星人寿净利润水平一直在 1 亿元以下徘徊。2024 年权益市场回暖,中银三星人寿才斩获 4.9 亿元历史最佳利润。

从现实原因看,为了增长目标,又不得不诉诸 " 好卖 " 的产品。

中银三星人寿在银行渠道热销的增额终身寿险,因保障期限长、现金价值增长快,需计提的责任准备金规模更大。

保险责任准备金,属于负债的一部分。准备金增加,意味着保险公司负债规模扩大。

并且,受利率不断下行和公司规模扩大影响,中银三星人寿每年提取的保险责任准备金,保持两位数增长,年计提金额已突破 200 亿。

准备金增加,对净资产挤占效应愈发显著。

2025 年一季度,中银三星人寿净资产 45.99 亿元,较年初下降 21.21%。

这无疑令 " 资产负债天平 ",更加失衡。

为补充资本,早在 2022 年中银三星人寿就试图增资。股东中银投资资管、三星生命保险和中航集团,分别按比例出资 12.24 亿元、6 亿元和 5.76 亿元。

但受去年 6 月推出的 " 退金令 " 影响,这笔增资,或许不会再有下文。

目前,中航集团已将所持有的中银三星人寿 24% 股权,置于北京产权交易所 " 货架 " 待售。而如其他两家股东增资,股权比例改变,亦不好协调。

增资受阻,中银三星人寿只得别寻他法。2024 年 8 月,公司获准公开发行不超过 18 亿元的 10 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

业内预计,今年三季度,中银三星人寿或再发行资本补充债,以补充公司资本、增强偿付能力,尝试解决 " 资不抵债 "。

03 现实选择,无奈之举

大卖增额寿,令本处于 " 临界 " 状态的净资产,再度承压。

尤其是,在行业各家公司为压降负债成本,纷纷转型分红险时,中银三星人寿为何执着于这一传统险产品?

中银三星人寿今年的目标,是 " 逆势高速发展 ",并提出全年利润要做到 15 亿元以上。

逆势发展,首先是扩大保费规模。

熟悉中银三星人寿的人士向金妹妹透露,去年到任的总经理邱智坤,希望在此有一番 " 大作为 "。

2024 年不负期待:不仅公司利润取得历史性成绩,总资产规模也突破 1000 亿大关。

不过,15 亿目标,相当于去年历史高点的三倍。

2025 年一季度,中银三星人寿业绩有所下滑。保险业务收入为 93.13 亿元,同比下降 2.9%;净利润 0.68 亿元,同比下降 57.23%。

0.68 亿这一数字,离 15 亿目标,还有不短的距离。

想要逆转 2025 年开局不利的局面,邱智坤为中银三星开出了 " 方子 " ——依托母行渠道优势,大力推广增额终身寿险。

这一规划,从去年销售规模前五名产品中,也能窥得端倪。

中国银行庞大的客户资源和全国超万家网点,支撑着中银三星人寿核心渠道。2024 年报显示,中银三星原保险保费收入排名前五的产品,主销渠道均为银保。

银行客户,向来偏好 " 保本 + 稳定增值 ",对分红险的弹性收益始终抱有迟疑态度。

切合这一特性,邱智坤推崇的增额寿险产品,收益可写入合同,还有灵活减保等特点,成为银保渠道最畅销品类。

2024 年,名为 " 中银尊享人生 " 的两款增额终身寿险,保费收入高达 189 亿元,对中银三星全年保费贡献超过 60%。

可以说,在对母行的天然依赖之下,以增额寿为抓手,既是现实选择,也是无奈之举。

不过,作为传统险,增额寿险的 " 刚兑性 ",除了影响净资产,也为险企带来收益压力。

当前行业利差损 " 泰山压顶 ",保险收益的锚定物——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跌至 1.7% 以下。在资产端,中银三星的投资收益,还未交出远超同业的数字。

去年带来历史高收益的 "924" 行情,毕竟不是常态。如何持续、甚至更大规模 " 双增长 ",是当前中银三星人寿的真正挑战。

对母行的深重依赖、为求规模 " 速成 " 带来的收益压力、以及净资产 " 缩水 ",都让中银三星人寿的逆流而上,变得格外费力。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三星 财政部 中国银行 金融监管 会计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