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注意到,城市的大街小巷,口腔诊所越来越多了。
数据,可以佐证你的直觉:2019 年到 2022 年,我国的口腔医疗机构增长了 60%。截至 2024 年底,我国在工商经营状态的口腔医疗机构总数为 13.5 万家,比 2023 年又增加了 8000 多家。
与发达国家相比,13.5 万家口腔医疗机构,真不算多。
欧盟拥有约 23 万家牙科诊所,美国口腔医疗机构总数超过 18 万家,人口数量仅中国 1/10 的日本,口腔医疗机构高达 7 万家。
口腔医疗机构的增长,是我国的口腔行业 " 补课 " 的直观注脚。
1965 年,现代种植牙技术在瑞典诞生,30 年后正式引入我国。
我国口腔行业起步较晚,一直在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现在,我国口腔行业,迎来了 " 换道 " 超车的历史机遇。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
这是我国民间一则流传广泛的歇后语。
从医学角度看,牙疼当然是病,属于口腔疾病。
口腔医学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牙科,还涵盖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口腔黏膜病、口腔预防医学等多个领域。
牙科,是口腔医学中最常见、最基础的领域,也是大多数口腔诊所和医院口腔科的主要业务。
本文讨论的口腔行业,主要指的是但又不限于牙科行业。
部分行业数据、研究报告中提到的口腔,特指牙科。
为了便于阅读,本文统一以口腔进行论述。
2024 年,全球口腔医疗服务市场规模预计达 5879 亿美元(42124 亿元)。
同期,中国口腔医疗服务市场规模约为 1456 亿元,仅占全球市场的 3.5%。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口腔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仅为美国(14817 亿元)的十分之一,也低于日本(1576 亿元)。
部分国家在全球口腔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中的占比
中国口腔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水平,与中国经济体量极不相称。
看完需求端,再看看供给端。
国际上,常用 " 每 10 万人口中口腔医生的数量 " 这一通用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口腔医疗资源供给水平。
2024 年底,中国注册口腔执业医师的数量已经达到 33 万人,平均每 10 万人约有 23 个注册口腔执业医师,基本达到 WHO 公布的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不过,与美国(60 人)、日本(80 人)还有很大的差距。
每 10 万人口中口腔医生的数量
差距,同样表现在口腔医疗器械上。
口腔医疗器械,指的是临床上使用的各种手术器具,以及义齿、牙钻机、口腔镜、正畸设备、牙科树脂、牙科椅等专业设备和耗材。
长期以来,我国口腔医疗器械行业整体落后于国外,进口品牌一度占据国内 90% 以上市场份额。
以 CBCT 为例,这是一种针对口腔颌面部进行三维成像的锥形束 CT 系统,具有分辨率高、辐射剂量低、占地小、成本低等优点,成为口腔诊疗领域不可或缺的设备
2012 年之前,国内 CBCT 市场完全被德国卡瓦、意大利 NewTom 等外资品牌垄断。
2012 年 1 月,合肥美亚光电研制的 CBCT 获得国家药监局认证,中国才有了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CBCT。
同年 4 月,北京朗视的 CBCT-HiRes3D 也取得注册证,CBCT 开启国产化替代。
目前,我国 CBCT 的国产化率,已从 2019 年的 16.30% 增长到 2024 年的 65%。
我国 CBCT 的国产化率变化
国内厂商凭借着价格优势,占有了一席之地,中高端市场却依然被国外厂商把持。
这一现象在正畸领域表现尤为典型,国产隐形矫治品牌虽已占据约 40% 的市场份额,但在复杂病例覆盖能力、材料生物力学性能等核心技术指标上,与国际一线品牌仍有差距。
作为 " 口腔界的皇冠 ",种植牙领域同样呈现 " 低端突破、高端依赖 " 的特征,国产种植牙已经批量上市,市场占有率却不到 10%,高端市场仍以瑞士、瑞典、德国品牌为主。
中国口腔行业,仍处于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阶段。
按照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 超过 1 万美元的时候,口腔医疗服务市场开始进入发展阶段。而超过 3 万美元的时候,口腔医疗服务市场则进入到普及化阶段。
早在 1995 年前后,美国、日本、德国的人均 GDP 已经超过了 3 万美元。
市场普及激活高端需求,需求增长反哺技术研发,研发成果推动服务升级,最终形成 " 市场普及 - 规模扩张 - 需求增长 - 产业升级 " 的生态体系。
反观中国,2024 年的人均 GDP 刚刚突破了 1.3 万美元,口腔服务远未普及。
同时,国外厂商凭借先发优势,通过技术专利垄断、高研发投入以及供应链控制,构建了覆盖研发、生产、市场全链条的医疗器械行业壁垒。
口腔医疗行业产业链
中国口腔行业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既有技术代差,更有生态短板。
中国企业的追赶之路,任重道远。
最近,正解局在调研南京笑领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了突破这一壁垒的可能。
位于南京紫金山科技城的南京笑领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被业内誉为 " 口腔数智化第一 " 的企业。
笑领科技的口腔数智化云平台 Teethlink,正在成为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引擎。
什么是口腔数智化?
笑领科技 CEO 陈荣华打了个比方," 用新能源车去替代燃油车 "。
笑领科技 CEO 陈荣华博士
燃油车时代,国外巨头垄断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核心技术,并深度绑定供应链。
中国车企,尽管通过性价比勉强挤入市场,依然无法突破技术代差,也难以撼动既有格局。
与燃油车完全不同,新能源车的核心技术从 " 机械三大件 " 转向 " 三电 + 智能化 "。
技术路径的差异彻底打破了传统壁垒,中国车业无需重复燃油车的百年技术积累,可直接在新技术赛道上与国外巨头 " 同一起跑线 " 竞争。
传统的口腔行业与燃油车类似,中国企业追赶多年,依然无法突破国外厂商构建的行业壁垒。
只有 " 换道 ",中国企业才有 " 超车 " 的机会。
这个赛道,便是口腔数智化。
笑领科技口腔数智化生态图
医学是循证的科学,一切医疗决策和实践都需以临床证据为根基,通过系统收集、分析和应用科学研究数据,来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
现实中,口腔诊疗高度依赖医生的个人经验,患者数据分散且难以沉淀,导致诊疗效率低、质量波动大,尤其在复杂病例中,误判风险高。
这也是口腔医疗行业水平参差不齐、医患纠纷频发的原因。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口腔数智化大致分为五个核心环节:数据采集、数据融合、辅助诊断、智能设计、个性化制造。
其中,数据采集是基础,也是笑领科技技术突围的切入点。
笑领科技开发了国内首套智能面弓,也是全球首套智能电子面弓,同时也是全球唯一的正向采集的电子面弓。
智能电子面弓
所谓面弓,就像牙科医生在病人口中测量的 " 坐标仪 ",用于记录上下颌的相对位置。
与普通的口腔扫描仪相比,智能面弓通过计算机视觉,正向采集患者下颌运动的视频信息,通过 AI 算法对图像进行解算。
不仅能更精准还原面部三维状态,还将采集时间从 2 小时压缩至 10 分钟。
笑领科技 CEO 陈荣华给正解局算了一笔账,国内现有 13.5 万家口腔医疗机构,若按 8 万元 / 套的智能面弓设备单价计算,这已是一个百亿级细分市场。
不过,在陈荣华看来,这只是一笔 " 小账 "。
笑领科技真正的目标,是通过数据驱动重构整个万亿级口腔产业生态。
目前,采集口腔数据的设备很多,既有传统的 CT、口扫,也有最新的面扫、面弓。
这些设备,采集的数据格式不一、分辨率不同。
笑领科技正在将这些从静态到动态、从口腔到面部的分散不一的数据融合,为后续诊断、设计提供更完整的数据支撑,解决 " 经验依赖与标准化缺失 " 的痛点。
笑领科技开发的智能面扫系统示意图
在牙冠设计领域,笑领科技亦有布局。
笑领科技的牙冠设计系统已经在内测,预计今年底上线。
传统牙冠设计依赖人工经验、需反复调磨,笑领科技的牙冠设计系统,依托前期采集的数据和诊断结果,可以识别确定患者缺牙位置,在缺牙位置生成对应牙冠的三维模型,直接输出到 3D 打印系统进行打印。
AI 牙冠设计
前期测试结果显示,该系统已经实现牙冠的 " 零调和设计 ",无需患者多次复诊调整、打磨,首次佩戴即可适配,大幅缩短治疗周期与患者负担。
全球每年大概有 10 亿颗牙冠需要设计,按照 10 美元一个的设计服务费,这是一个 100 亿美元的细分市场。
未来,笑领科技希望打通从数据采集与融合,到诊断、设计、制造,再到门诊管理的全流程。
可以看出,口腔数智化的核心技术,由 AI 深度赋能。
这一变化背后,折射出口腔行业的竞争维度,正在从 " 硬件主导 " 转向 "AI 驱动 "。
口腔行业竞争的底层逻辑变了,中国企业才有机会。
从全球范围看,口腔行业的数智化已是大势所趋。
口腔数智化的核心技术是 AI,而 AI 的核心要素是算力、算法和数据。
我国在算力、算法和数据上的独特优势,为笑领科技提供了高起点的技术底座。
算力规模全球第二的基础设施保障了大规模模型训练的效率,算法领域应用层创新的活跃推动了场景化技术的快速落地,14 亿人口积累的海量口腔数据为模型训练提供了 " 燃料 "。
南京智能计算中心
据正解局了解,以牙冠设计系统为例,全球目前主要存在三种技术路线:
第一种以丹麦口腔扫描的老牌企业 3Shape 为代表,依靠海量历史牙冠数据库,通过检索匹配相似案例,来完成设计。这种方式类似 " 搜索引擎 ",从既有数据中找出最相近的解决方案;
而中国笑领科技和韩国 DentalBird 采用生成式 AI 路线,可在缺乏历史数据时直接生成个性化设计。
其中笑领科技是国内首家将生成式 AI 部署于云端,并依托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通过强化学习算法减少数据依赖,提升灵活性;
第三种,则以美国公司瓷睿刻(CEREC)为代表。将生成式 AI 封闭在软硬件一体机中,设备价格高达 300 万元,灵活度较低。
不同的技术路线背后,既体现了算法与算力的差距,也反映出各家在商业模式上的不同选择。
笑领科技依托强化学习算法的技术突破,将训练所需数据量从原来的几十万颗牙齿压缩至 1 万颗牙齿,大幅降低了数据采集与模型训练的成本。
同时,中国本土算力的规模化供给与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成熟,支撑了云端服务的高效运行与弹性扩展。
笑领科技的云端 AI 服务模式,通过 " 数据 - 算法 - 算力 " 的云端协同,将技术能力以服务形式开放给更多机构,推动口腔数智化落地与普惠。
在口腔数智化赛道,以笑领科技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走在了全球前列。
正因如此,成立不过 3 年,笑领科技已经引起学界、行业和地方政府的关注。
上海九院与笑领科技在数智化正畸开展合作,共同推动 AI 多模态技术在口腔正畸中的标准化 / 模块化 / 智能化,实现快速高效落地。
中日友好医院与笑领科技,围绕多模态影像混合,探索 AI 多模态技术在颞下颌关节病中的智能化。
香港大学牙医学院携手笑领科技,探索制定 AI 多模态技术在基础分割标准化 / 智能化,实现 CT 数据的多元素快速分割。
笑领科技 CEO 陈荣华告诉正解局,在公司新一轮融资中,除了医疗行业的头部企业外,笑领科技的经销商也在积极跟投,正是看好口腔数智化的行业趋势,认可笑领科技的潜在价值。
近年来,南京推出《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南京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 — 2026 年)》等政策,聚焦算法、算力、数据、场景、生态等核心要素精准发力,将人工智能产业链锁定为驱动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引擎。
南京是全国科教重镇,也是长三角算力枢纽节点,在人工智能领域构建了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条,为笑领科技提供了坚实的发展支撑。
7 月 4 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高级研修班在南京开幕。笑领科技(右四)作为 AI 典型应用场景企业,与来自全国的 17 家典型应用方、领先一体机厂商、主流算力服务商代表齐聚一堂,共同与刘韵洁院士启动 " 未来算力网扬帆计划 ",携手加速未来算力网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构建
作为 "AI+ 医疗 " 场景落地的 " 标杆企业 ",笑领科技也为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了关键动能。
口腔行业,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行业。
从基础诊疗手段的革新,到高端器械与材料的突破,再到服务模式的智能化升级,每一次技术创新都在推动行业跃升。
当前,AI 已成为最具颠覆性的核心变量,正在重塑口腔行业格局。
中国企业,迎来了 " 换道 " 超车的历史机遇。
未来,或许在全球每年 10 亿颗牙冠的背后,都将镌刻着中国 AI 的印记。
而这场 " 换道超车 ",从南京开始。
✎
THE 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