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DU财经 07-08
植物医生IPO冲刺: 何时破解“重营销轻研发” 困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Ekko

排版|小西

近年来,植物医生在行业内可谓异军突起。营销上,绑定王俊凯、陈伟霆、谭松韵等一线明星,让品牌成功破圈年轻群体,并斩获了大批忠实用户。一年超 21 亿元的营收,并且近 3 年皆维持该水平,便是最好的实力象征。

生意蒸蒸日上的同时,在资本市场上,植物医生也风头正劲。日前,据深交所披露,植物医生主板 IPO 申请获受理,由中信证券担任保荐机构,保荐机构,拟募资 9.98 亿元。这也意味着,这家在美妆行业拥有着 30 余年发展历史的企业,即将叩响资本市场的大门。

但也需看到的是,在美妆市场和资本市场 " 通吃 " 的植物医生,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从擦边 " 国礼 " 营销,到菌落超标,从万店野望到投诉不断,似乎都在说明,从一家会 " 赚钱 " 的企业,发展成基业长青的国货美妆品牌仍关山万里。

|  从代理商到美妆头部梯队的华丽转身  |

天眼查信息显示,北京植物医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曾用名 : 北京明弘科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 1994 年,作为创始人的解勇,当时在北京做化妆品代理商。随着家乐福、沃尔玛、京客隆等大型连锁商超的规模化扩张,谢勇发现,以往的代理生意越来越难做,因为这些更加强势的大型商超,通常更愿意直接与化妆品品牌厂家对接。

在这样的背景下,谢勇尝试从代理商,向零售商转型。并在 2004 年,在北京国展家乐福开出了第一家 " 量肤现配 " 的护肤品独立专营店,售卖多种品牌化妆品。通过差异化的渠道建设,虽然让生意有所好转,但正如谢勇此前在公开报道中提到的,随着渠道下沉," 量肤现配 " 店越开越多,不可避免的在一些地区,与该区域原有的品牌代理商发生利益冲突,最直观的表现便是 " 串货 " 纠纷。而品牌为了平衡各方关系,不得不纷纷撤柜,在这样的处境下,谢勇再一次采取了随机应变的策略—— OEM 定制自有产品,所有门店均以 " 植物医生 " 的名字对外。

当渠道、产品等核心竞争力,被牢牢掌握在手中后,2015 年,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谢勇将品牌重新定位为 " 高山植物纯净美肌 ",并借由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合作,推出石斛兰、紫灵芝等系列产品,让植物医生彻底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据其招股书显示,截至 2024 年,植物医生年销售额突破 21 亿元,国内门店数已超 4000 家,门店总数甚至超过了欧舒丹、林清轩、贝泰妮这三家线下门店数量的总和。

在营收构成上,据其招股书显示,水乳膏霜长期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每年总营收的比重,稳步在 50% 以上。

同时,恰恰是水乳膏霜,为植物医生贡献了较高的毛利润,在招股书中可以看到,水乳膏霜在毛利的贡献中,逐年均接近于 60%。且从近 3 年时间来看,水乳膏霜和精华及精华油,在毛利中贡献的总和均超过 80%。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水乳膏霜还是精华及精华油,都是以 " 植物医生 " 这一单一品牌对外,这也意味着,虽然海量的门店和高毛利产品,撑起了植物医生的业绩,但单一品牌也降低了植物医生的抗风险能力。正如其在招股书中风险因素一项中所提到的," 如果‘植物医生’品牌运营出现重大失误、遭受负面舆情、市场认可度降低或消费者偏好改变等,可能导致公司产品销售数量下降,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  延期冲击 IPO,仍难祛加盟商顽疾  |

虽然眼下植物医生正向着登陆资本市场更近一步,但事实上,这场资本长跑也十分曲折。

早在 2023 年 8 月,植物医生便启动 A 股 IPO 上市辅导,理论上一切顺利的话,2023 年 11 月便应完成验收,但最终却延至今年 6 月,相差 19 个月,而在辅导机构中信证券的报告中曾提到,延期主因是公司需整改内控缺陷,尤其是加盟店管理混乱引发的合规风险。

相较植物医生所讲述的 " 高山植物纯净美肌 " 故事,壹度 Pro 注意到,其产品质量却引发担忧。

2022 年 12 月,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发布过一则 " 关于 7 批次不符合规定化妆品 " 的通告,植物医生便赫然在列。通告显示,其旗下紫灵芝多效驻颜洁面乳被检出菌落总数超标 21 倍,此后,涉事批次产品被责令下架。

或许植物医生的部分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通过及时下架,仍有挽回消费者的余地。但也恰恰是基于更轻的加盟模式,以及其超 4000 家门店的销售网络,反而让品控的失守或失察,更容易被进一步放大,进而撼动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比如,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就有 " 买面膜变‘毁容’,植物医生工作人员不处理 "" 购买植物医生护肤品,出现过敏问题 " 等消费者反馈。同时,据其招股书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广东、浙江、山西等 13 省市的子公司均收到过相关部门开出的处罚通知,违规类型涵盖价格欺诈、卫生许可缺失、虚假宣传、税务疏漏、消防隐患等 7 大类问题。

其中涉及到产品品质的处罚案例,包括 2023 年,植物医生湖北赤壁加盟店因销售违规添加美白成分的化妆品被罚没 9.1 万元;同年 6 月,贵州关岭门店因经营过期化妆品被罚 4000 元 ... ....  

但显然,这种内控上的短板和加盟商的管控力度,并未随着其离登陆资本市场的脚步渐进而改善。在其招股书中,进一步透露了这种风险:截至 2025 年 5 月 31 日,32 家提供护理服务的直营门店仍未取得卫生许可证,这也意味着,其渠道面临的违规风险仍是较大隐患。

|  重营销轻研发,国货美妆集体困局  |

单一品牌依赖和品控失守之外,重营销轻研发,是植物医生的另一重隐忧。

据招股书显示,2022 至 2024 年,植物医生的营收分别为 21.17 亿、21.51 亿和 21.56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1.68 亿、2.29 亿、2.42 亿元,看似稳健增长背后,是居高不下的销售费用。

仅 2024 年,其销售费用便高达 7.43 亿元 , 在当年营收中的占比高达 34.47%。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该年度的销售费用中,品牌及广告宣传费达 8943 万元,电商运营费为 8879 万元,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4 年的研发费用仅为 6633 万元。

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成本结构,在美妆行业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脆弱。当然,也需看到的是,植物医生的困境并非孤例,这是国货美妆品牌 IPO 的集体困境。

2016 年 12 月,毛戈平开启 IPO 之路,2021 年 10 月过会,却一直未获证监会批文。2024 年 1 月,毛戈平撤回 A 股上市申请,转道港交所。

与植物医生类似,毛戈平在当时,同样面临 " 重营销轻研发 " 的质疑。据其招股书显示,2021 至 2023 年,销售费用占收入比近 50%,三年累计销售及营销费用高达 31.37 亿元。同期研发费用率仅为 0.96%、0.87%、0.83%,持续不足 1%,远低于行业每年超 2.3% 的平均值。

甚至,在港交所招股书中,毛戈平仍不忘提及,计划将 IPO 募集资金的 25% 用于扩大销售网络,但仅将约 10% 的募集资金,用于加强生产和供应链能力。

或许,对于眼下的植物医生来说,草本故事是一个足以打动消费者的故事,但上市企业终究需要的是可验证的技术壁垒与可追溯的责任链条。

当然,在技术壁垒上,植物医生也并非没有尝试构建,其曾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达成深度战略合作,联合成立 " 中科昆植植物医生研发中心 ",并打造 "1 个中心 +4 个基地 " 的科研矩阵。

但也需看到的是,技术故事终究还是需要与经营现实匹配,对于植物医生和同类企业来说,破局关键或在于 3 个关键方向,首先是从营销驱动转向研发驱动,将研发费用率提升至行业优秀水平;其次,是从规模优先转向质量优先,建立全链路品控体系;最后则是完成从故事溢价向技术溢价的蜕变。

对于眼下的植物医生来说,成为 " 国货单品牌店第一股 ",亦或是沦为资本市场又一个重营销轻研发的反面教材?仍需且行且看。

图片源于官网,侵删。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医生 北京 化妆品 招股书 资本市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