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贸易战倒逼的半导体国产替代潮来势汹汹。
国内企业在 " 加码 " 扩产,跨国巨头也纷纷把中国作为 " 避险基地 "。
上周,恩智浦(全球第四大半导体企业 & 第一大汽车半导体企业)宣布,正在计划与一家中国本土代工厂合作,将芯片的全生产流程都迁至中国。
此前,他的晶圆制造主要在美国和新加坡的工厂进行。
无独有偶,去年底,意法半导体扩大与华虹的合作,计划到 2025 年底在深圳生产 40 纳米微控制器芯片。
今天,咱们来展开讲讲。
半导体企业到底想找什么样的地方落户?
各地成功案例藏着哪些可复制的经验?
企业在找什么
现阶段,半导体跨国巨头用真金白银投票中国:不只是市场,更是全产业链及供应链安全的综合考量。
想接住这波红利,咱们地方得先搞懂企业要啥。
半导体企业选址,算一笔 " 细账 ":
成本能不能降下来?
产业链能不能接上?
咱们结合真实案例,看看他们的核心诉求。
1. 产业链配套:考验的是供应链高频协同,降低成本。
无锡高新区,连续 3 年被评选为全国第二的集成电路园区,靠的就是 " 产业链思维 "。
在这里,从先导智能的半导体设备,到江化微的电子化学品,再到长电科技的封测服务,形成 " 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 " 的完整链条。
我们以具体例子来理解完整产业链条的好处。
在无锡,从接到故障报修到配件送达,最快半天就能搞定。
而在产业链分散的地区,至少要花费三倍以上的时间。
这种效率,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于我们产业招商而言,要想引进半导体,先盘点本地配套企业。
哪怕刚开始只有一两家,也可以围绕它们画圈,缺什么就补什么。
2. 厂房硬指标:高标准、严要求
半导体生产对厂房的要求,堪称 " 苛刻 "。
以 8 英寸晶圆厂为例:
首先,洁净度要求。
核心生产区要达到 ISO 6 级及以上洁净度。
什么概念呢?他比普通手术室要求干净 100 倍以上。
其次,对层高、环境的要求高。
因为部分光刻机、离子注入机设备本身就有 3-5 米高,加上顶部的排风管道和自动化传输系统,要预留足够空间。
所以,在层高设计上,厂房需要根据企业设备进行综合考量,实际设计过程会相对复杂。
例如,英特尔德国晶圆厂单层高度设计为 5.7-6.5 米,并预留空间安装支持系统。
对于空气处理及温湿度保证,通常温度精度为 ± 0.3~± 0.5 ℃,相对湿度精度为 ± 2%~± 3%;
此外,还需要考虑对防微振要求。
咱们需要做的是,提前把厂房参数与配置 " 对标 " 上。
至少在与企业沟通过程中,能专业地为企业阐述在这里投产落地更省时。
此前,谷川联行正是凭着对厂房载体设计与当地配套企业的了解,成功为四川招引到总投资超 10 亿元、拿地300 亩的服务于第三代半导体行业的专精特新企业。
他们提供什么
据谷川产业研究院分析,我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发展呈现明显的头部效应,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竞争优势。
具体而言,环渤海设计领域最为突出;长三角则是集成电路产业最扎实、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最先进的地方;珠三角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及底层工具软件、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等细分领域。
此处,我们聚焦在具体城市角度出发,提炼上海、深圳、无锡等地的共同经验,以期为其他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用对市场需求 + 基金。
上海是中国半导体产业聚集地,在集成电路产业一马当先。
以最新的算力政策为例。
上海明确到 2027 年,全市数据中心的国产芯片使用率要超 70%;同时,建设 " 算力交易平台 "。
而算力市场,是芯片应用场景中重要的商用需求,上海以市场需求倒逼相关产业加速聚集。
长期基金扶持层面上,上海发布总规模 1000 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重点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发展。
无独有偶,深圳也在近日出台《深圳市关于促进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并设立总规模 50 亿元的 " 赛米产业私募基金 ",以 " 政策 + 资本 " 组合拳支持半导体全产业链发展。
多角度降低研发、用人成本。
半导体行业既看重资金投入,又需要时间积累,短期很难 " 弯道超车 "。
因而,不论是跨国巨头还是本地龙头,都在以亿为单位 " 烧钱 "。
换成用户思维,企业最需要的是 " 资金扶持 ";其次,是降低成本。
那么,如何实打实为企业 " 省钱 " 呢?
其一,建立研发实验室 / 创新中心,共享资源,加速孵化。
去年年底,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正式通线。
是该项目由深圳平湖实验室牵头建设,国内首个集科研和中试于一体的 8 英寸先进功率半导体开放共享平台,意在助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在新能源汽车、5G 基站等领域的应用落地。
今年 4 月份,无锡半导体装备与关键零部件创新中心正式启用。
他致力于建成行业领先的半导体装备与关键零部件创新平台与孵化基地,系统性打造从技术预研到商业化落地的 "0-1-10-100" 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生态。
其二,人才政策 " 兜底 ",保障企业有稳定的专业人才供应。
以最新的武汉人才招引政策为例。
武汉为吸引半导体工程师等人才,给出了 " 住房 + 子女入学 + 职称评定 " 等一揽子方案。
例如博士免租、子女优先入读优质学校等。
长江存储,这样的本地半导体龙头企业,也曾借助这些人才政策以及优渥的酬劳从台积电招来了优质团队。
总的来说,不论是恩智浦、意法半导体这些跨国巨头,还是本地龙头 -- 中芯国际、长电科技、长江存储等,对订单市场的需求都是摆在首位的。
现阶段,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的大环境下,瞅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黄金期,我们能做的是,做有准备之战:
最基础的是载体匹配(厂房需求),再拔高一点是配套供给(上游原材料、中游生产、下游市场),再往上延伸是全生命周期服务(直白点,就是如何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半导体企业提供扶持、节省成本)。
这是一个长期的产业发展命题,现阶段,各地都在边探索边调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