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入伯虎财经创业学习交流群
获取行业报告,还可以参与抽奖哦 ~
问下大家,有多久没有去客运站坐车了?
最近,这个深圳福田客运站停运升级的消息,就让不少人突然发现:曾经挤破头的客运站,啥时候变得这么冷清了?
过年回家挤大巴的场景还历历在目,现在路过客运站却常常看见铁门紧闭。其实,这两年客运站关停潮愈演愈烈,广东、湖南、四川等地一大批老车站都陆续关门。
你说说,曾经的客流担当为啥突然 " 失宠 "?走转型之路真能救活它们吗?未来这些老车站会彻底消失吗?
纵观客运站的衰落,堪称一部 " 速度与激情 " 的反面教材。2000 年前后,全国客运站数量暴增,深圳 2014 年甚至有 51 家车站同时运营。
但高铁一来,局面彻底反转。你比如:武汉到宜昌的大巴票价 120 元,要开 5 个半小时,而高铁只要 2 小时,票价还更便宜,而且高铁座位宽敞、准点率高。这样一来,谁还愿意坐大巴?
而私家车和网约车的 " 补刀 " 就更致命了。农村家家户户有摩托车、小汽车,短途出行根本不需要坐巴士。中长途出行呢?顺风车 " 点到点 " 服务,价格比大巴还低,还能直接送到家门口,体验感拉满。
其实,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湖南全省客运站日均发送量比 2019 年下降 54.6%,二级以上车站 74% 亏损,一年亏掉 3 个亿。东莞厚街客运站高峰期年发送 78 万人次,现在连零头都不到,简直就是到了 " 生死存亡的 " 时刻。
那面对困境,不少客运站也选择改头换面。像广东省汽车客运站就新增了个 1.3 万平方米购物区,广州东圃客运站直接变身商业综合体。长沙汽车南站更绝,把售票厅改成居然之家,每年收租金 1500 万,停车场还能赚 2000 万。
这种 " 客运站 + 商业 " 的模式,看起来很美,但有个 " 天时地利人和 " 的问题。早期客运站选址在城市边缘,随着城市化推进,这些地方变成了市中心,周边商业价值飙升。但 2015 年后新建的车站就没这福气了,选址偏远,周边配套不足,转型商业很难成功。
更关键的是,客流去哪儿了?以前客运站是 " 流量入口 ",现在高铁、网约车把人都分流了。就算改成购物中心,没有稳定客流支撑,商铺租金能持续吗?长沙汽车南站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周边配套不足,居然之家填补了空白。但如果周边已经有成熟商圈,这种转型就成了 " 虎口夺食 ",也难!
其实,聪明的客运站早就开始 " 跨界求生 " 了,物流和旅游集散成了新风口!
像安徽天长客运站,把闲置车间改成快递分拣中心,引入顺丰速递,变成当地最大的快递收发点;甘孜县把客运站改造成物流园区,每天吞吐货物 2 万公斤,还打通了 " 农品进城、城品下乡 " 的通道;贵阳旅游集散中心 " 五一 " 接待 14 万人次,提供旅游咨询、门票代订等一站式服务,成了游客的中转站。
与此同时,政策也在撑腰。交通运输部明确支持客运站 " 一站多点 ",鼓励发展定制客运、旅游集散、物流配送等多元化服务。
所以你说,客运站会彻底消失吗?秋香觉得不会!
一个是,高铁、飞机遇到极端天气可能停运,但大巴随时能发车。 比如 2024 年春节,广东多地暴雨,高铁停运,客运站临时加开数百班次,成了 " 应急生命线 "。
更重要的是,客运站的基因还在。它们熟悉交通网络,有现成的场地和资源,只要换个玩法就能重生。
秋香觉得,未来的客运站可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 " 车站 ",而是一个综合服务体。它可能是社区的快递收发点,是旅游的集散中心,是定制巴士的调度站,甚至是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站。未来,客运站不会消失,只会以更灵活、更贴近需求的方式存在。毕竟,交通的本质是人、货、信息的流动,而客运站,永远是这个流动网络中不可或缺的节点,大家觉得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