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Sir 看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新闻。
养老金被挪用。
406 亿,这还只是被披露的数字。
在人口老龄化越发严重的情况下,未来如何养老,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也许你觉得,离自己领养老金还远。
但我们再怎么背过脸去,也始终都要直面老去的一天。
所以有的片,得趁早看,比如这一部——
岁月自珍
Plan 75
《岁月自珍》的设定相当高概念。
说是在未来,政府制定了一项政策——
所有 75 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自行选择免费的安乐死。
这也被称为 " 七五计划 "。
由于老龄化和新生人口下滑,年轻人工作岗位紧缺的同时,还要承受越来越重的养老负担。
不同于今天的阶级矛盾、性别矛盾。
在未来,年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七五计划的导火索正是,有个年轻人,拎着枪冲进养老院,血洗后饮弹自尽,死前还撇下了这样一句话。
数量过多的老人已为国家财政带来压力
这些后果全要由年轻人去承担
女主阿道(倍赏千惠子 饰),已经 78 岁,独居,职业是酒店保洁。
她无亲无故,身边的朋友们也全是老人。
她们一起上班,一起聚会,一起讨论自己的子侄辈。
当然,还有死亡。
毕竟,七五计划开出的条件,也算得上优厚,除了免费的安乐死与火葬之外,贵一些的白金计划,还有诸如温泉和告别式照片等额外服务。
不仅如此,每个报名的老人还能发十万日元,供他们随心所欲地使用。
阿道不愿去想这个事情,她认为自己还能自食其力,现在就像伙伴们一样考虑归宿,还是太早了。
可打击接二连三地到来。
首先,是老人们集体被酒店辞退了,理由想也明白,她们实在是太老了。
然后,新工作找不到不说,长租的出租屋也即将要被拆除,去领社会津贴,却在使用电脑填表上犯了难。
一桩桩一件件,都在向阿道陈述着一个事实:
她被社会抛弃了。
压垮阿道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好友的离去。
她一人无声无息地死在家里,即使有儿女,也终究是晚景凄凉。
想来想去,阿道还是报名了七五计划。
讽刺的是,一旦死成了确定的计划,她反而感到了内心宁静。
因为计划中心的服务,实在是太到位了,没有领到的津贴,品尝不到的热汤,无从化解的孤独,中心都能帮忙解决。
孤独,是阿道最大的精神压力,但七五计划中心的护工成宫(河合优实 饰)每周都打电话给她,听她叨叨絮絮地讲述人生的琐碎。
所以,在预定好的安乐死当日,阿道没有什么情绪波动,她只是像往常一样起床,整理好一切,然后前往计划中心。
在路上,她遇见了一个小女孩,她向女孩招手,女孩同样回以招手和笑容,就像是在完成一场生命的交接。
但,想必你也发现了,这项计划的前提是自愿。
可落到实际,现实从没给阿道和其他老人更多选择。
甚至,整个社会都在推动着他们走向 " 自愿 " 的道路。
给公园的长椅加上围挡,是为了防止无家可归的老人在长椅上睡觉。
社会福利部的救济金领取机器也是坏的。
除了七五计划中心,老人们已经没有多余的地方,能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怀和重视的温暖了。
因此,即使明知道那是不可避免的死亡归宿,老人们仍然 " 自愿 " 地前往中心,签下一份份的安乐死合同。
最黑色幽默的是,七五计划实施后,日本政府的财政压力真的减轻了,以至于他们认真考虑是否要将七五计划的年龄再下调一番。
这是《岁月自珍》所描绘的未来社会里,最令人不寒而栗的设想。
为了经济效益,就可以以十岁为单位放弃老人的话。
那么长此以往,被逐步压缩的生存年龄,又会剩多少呢?
如果今天可以允许计划从 75 岁降到 65,那么将来会不会降到 60,谁也不敢保证。
这是个潘多拉的魔盒,在短期甜头下的不断滑坡,最终只会压缩所有人的生存空间。
影片开头,那个血洗养老院的年轻人,在面向社会广播时,给出的理由还有一点:
老人们应该也不想对社会造成更多负担
因为,日本这个民族
从以前就认为,能为国家而死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就像另一个老人冈部。
他单枪匹马地以建筑工为生,与亲属一别二十余年,四海为家的同时,还经常献血。
他在刚过 75 岁生日的时候,就报名了七五计划。
并且直到生命的终点,都没露出过一丝不情愿。
连他的侄子,七五计划的推销员阿扩(矶村勇斗 饰)都因为叔叔如此坚决地决定去死而震颤。
他本人却从不发一言。
可他真的毫无波澜吗?
当然不。
在冈部和阿扩前往中心准备接受安乐死的那一天,他们在小餐馆里吃饭,冈部显得镇定自若。
可等吃完饭上车继续前行,冈部却控制不住地吐了。
无论是想自力更生却四处碰壁,不得不签下安乐死合同的阿道,还是笃信为社会奉献,平静接受安乐死的冈部,他们殊途同归。
这让 Sir 想到了一部老电影《楢山节考》。
在古代贫困的山村里,为了不浪费资源,老人们到了 70 岁,就会走上村后的楢山,在山顶等待死亡。
而最触动 Sir 的,是这一幕:
长子辰平在背着母亲阿玲上山后,回到家中,发现老母亲的衣物早已被家里的女眷瓜分。
老婆缠着母亲的腰带,儿子的女人裹着母亲的围巾。
辰平见此,也只能长叹一口气。
他们世世代代,都是如此生存,多年以后,他们也会最终爬上楢山。
现在这样瓜分上一代的遗物,将来也会有下一代这么瓜分他们。
在这些愚昧而卑微的村人们心中,这是一种传统。
哪怕老人们在山顶上哭泣挣扎,也不会对传统有什么改变。
毕竟,死者是不会表达愿不愿意的。
区别在于,《楢山节考》描绘的,是原始的蛮荒。
那里的人们是宿命般的愚昧和贫穷,他们未必不想活下去,但资源的匮乏和极端的天气不允许他们有别的解法。
那是底层如蛆虫般挣扎着的人们,生存的唯一方式。
而《岁月自珍》试图表述的,是披着法治与福利的外衣,制度性的冷漠。
本该由社会整体承担的养老问题,却通过七五计划分解成了个体面对的商业问题。
让共同面对的矛盾,变成了一块块压在个体上的巨石。
让年轻人以此就业,让老年人以此送终,而社会的责任,则化成了一段段新闻播报里的数据和成果。
而且,这一切,都最终冠上了尊重老人意愿,给予老人自尊的名头。
就像护工成宫在阿道执行安乐死的前一晚,在电话中告知的那样。
可即使这一次阿道反悔取消了计划,那又怎么样。
社会不会等她。
尽管在影片的结局,阿道还是意识到自己并不想死。
并且,她拔掉了面罩,偷偷地逃出了中心。
逃向了远方灿烂的夕阳与群山。
但,你我都知道,这不过是日本社会对她又一次隐形围猎的开始。
当然,作为导演早川千绘的长片首作,《岁月自珍》还有着诸多不足,更不可能在质量上与《楢山节考》相比。
三条叙事线中,只有阿道的人物是丰满的,冈部线有些简略,菲律宾护工线毫无必要。
以阿扩为首的年轻人们对七五计划的怀疑有些儿戏,七五计划容许退出的机制也削弱了反抗性。
但,Sir 仍然想推荐它。
只因它再一次对老龄化社会的未来,做出了一份可能性的预言。
它向我们诘问:
年轻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人生非常自信,死亡从不成为困扰的选项。
然而,当我们老去,真的离死亡越来越接近的时候,我们还能保持这份洒脱吗?
如果到那个时候,生之欲占了上风,可社会不容,该怎么办?
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整体的福祉看似相对时,我要让步吗?
《岁月自珍》没有给出答案,它也无力给出答案。
而且,译名还有诸多恶评,认为丧失了原名《七五计划》的冷峻与直白。
不过看多几遍,Sir 倒是从中咂摸出一丝韵味来。
关键就在那个 " 自 " 上。
我们要珍惜的,是自己的岁月。
我们能珍惜的,也只有自己的岁月。
阿道最后的出走是一个无可辩驳的悲剧。
但在那一刻,她听从了内心生之欲的呼喊,她想要继续活下去,即使那注定无比艰难。
她决定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就像过去一贯那样。
至少,她短暂地自由了。
纵使随之而来的,是注定的死亡。
《楢山节考》说的是古代,《岁月自珍》说的是未来。
可它们指涉的,和我们所生活的,永远都是当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摩卡夫卡布奇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