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4 日,特朗普签署《大美丽法案》,兑现核心竞选承诺。该法案通过大规模削减企业及家庭税负(永久化多项税惠、提高个人抵扣上限),同时显著压缩清洁能源补贴和削减医疗补助(Medicaid)、食品券(SNAP)等社会福利开支,推行其 " 小政府 " 理念。此举在短期将通过财政扩张有力支撑经济增长,但推升二次通胀风险并延迟美联储降息;中长期则显著加剧联邦财政赤字,引发对其可持续性的深刻担忧。宏观层面,得益于当前充分就业、温和通胀及强劲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美债短期风险可控,甚至在通胀约束下展现超预期的财政空间。中观层面,法案引发行业格局显著重构:传统能源、制造、地产、军工及农业获明显税赋优势,而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以及依赖福利支持的医疗、食品行业则直接承压。该法案标志着美国财政路径的持续超预期扩张,其核心在于通过 "更大的赤字换取更美的短期增长"。
本文逻辑:
一、大美丽法案的核心内容梳理
二、大美丽法案的实施成本
三、大美丽法案的综合影响
一、核心内容梳理
该法案落实特朗普竞选核心承诺,实施大规模企业及家庭减税,同时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并加速取消部分清洁能源补贴,体现了 " 小政府 " 理念。具体政策涵盖:
1)在企业减税方面,法案选择永久化 2017 年《减税与就业法案》(TCJA)的三项核心税收优惠条款。具体包括允许企业设备投资进行全额折旧以提升投资效率,以及维持基于 EBITDA 计算利息扣除限额的规则以有效降低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融资成本。此外,法案取消了原定 2026 年对跨国企业全球无形低税收入与反避税措施进行的税率上调计划;正式废除了此前备受争议的第 899 条 " 报复税 " 条款;并明确确保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推动的 " 第二支柱 " 全球最低税规则不适用于美国跨国企业。
2)对于个人及家庭减税,法案永久延续了 TCJA 法案下的较低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维持了 37% 的最高边际税率不变,并显著加大税收抵扣力度。这体现为永久保留加倍后的标准扣除额,且规定从 2025 年起,该标准扣除额还将再增加 750 美元;同时,将州和地方税抵扣上限提高至 4 万美元。法案还新增了多项专项税收优惠,包括:对年度内 2.5 万美元以内的小费收入免税以及为 65 岁以上人群设立每年最高 6000 美元的社保专项抵税。关键的第 199A 条款下 20% 合格商业收入抵扣政策也获得永久化。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法案新设了 " 特朗普账户 ":为 2025 年至 2028 年期间出生的新生儿提供 1000 美元的一次性注资;雇主每年可最多存入 2500 美元且此部分不计入员工应税收入;账户内的资金将被指定投资于美国股票指数基金。
3)在清洁能源补贴削减部分,法案终止了价值 7500 美元的电动汽车联邦税收抵免政策,该抵免将于 2025 年 9 月 30 日正式到期。同时,法案严格限制风能和太阳能项目享受生产税抵免 PTC 和投资税抵免 ITC 的资格时效,规定仅适用于法案生效后 12 个月内开工建设、或能在 2027 年年底前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项目。相比之下,核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项目的税收抵免政策则获保留至 2032 年。该部分内容还强化了对 " 受关注外国实体 "FEOC 的限制条款,明确定义了相关实体。
4)针对医疗补助(Medicaid),法案实施了大幅度的改革和削减。主要措施包括大幅收紧申领资格,新增要求身体健全且无工作的成年受益人必须每月完成 80 小时的工作、职业培训或社区志愿服务才能维持资格;明显加严了资格审核程序。同时,逐步下调州政府征收的 " 医疗服务提供者税 " 的上限税率,从当前的 6% 分阶段降至 2032 年的 3.5%,此举实质上是减少州政府获得联邦配套资金的比例。作为配套措施,法案设立了一项为期 5 年、总额 500 亿美元的专项基金,旨在支持受此改革冲击较大的农村医院。
5)对于补充营养援助计划(SNAP / 食品券),法案主要通过三项核心措施削减支出:一是调整了用于计算福利水平的 " 节俭食品计划 " 基准;二是显著扩大了受益人必须履行的工作义务范围;三是改革了联邦与州之间的成本分担机制,并对福利 " 错发率 " 过高的州,要求其分担部分福利发放成本。CBO 预计这些措施将在十年内削减联邦 SNAP 支出约 1860 亿美元。
6)提高债务上限:法案将新增联邦债务上限从原先众议院版的 4 万亿美元上调至 5 万亿美元。
二、实施成本
最终版法案较众议院草案发生了一些边际变化。财政赤字方面,CRFB 数据显示未来十年基础赤字增加3.4 万亿美元,较众议院版多增1 万亿美元;CRFB 预计 60% 以上新增赤字集中于前五年,支出峰值落在 2027-2028 年,而 CBO 测算显示 2029 年后赤字扩张幅度加大。关键条款上,备受争议的 "899 报复税 " 条款(原拟对特定国家被动收入征收最高 20% 税率)被删除,这直接源于 6 月 28 日美国与 G7 达成的协议——该协议豁免美企适用 OECD" 第二支柱 " 全球最低税规则。
法案同时提高联邦法定债务上限5 万亿美元,为史上最大幅度,以规避 2025 年 8-9 月债务违约风险,并为 2025-2026 财年支出提供缓冲空间。此外,终版将 SALT 抵扣上限提高至 4 万美元;将投资加速折旧、研发抵扣、利息扣除等临时性企业税惠永久化;在福利政策上表现为收紧 Medicaid(美国医疗白卡)申领资格但放宽 SNAP(补充营养援助项目)限制。
以上内容无不标志着美国财政宽松的加剧,其实施的核心成本,在于财政赤字带来的风险。对此,我们可以从古典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的两个角度理解。古典学派秉持 " 平衡财政 " 理念,视政府财政如家庭账户,主张削减开支 / 增加税收以避免长期赤字。与此相对,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应在经济衰退时扩张支出,过热时紧缩,其 " 功能财政 " 理念以充分就业、增长和物价稳定为目标,认为赤字本身非核心问题,真正约束在通胀而非债务率。
综合来看,凯恩斯视角更契合当下环境:美国处于充分就业、通胀温和时期,无需刻意财政扩张或紧缩。维持现有赤字规模非但不能增加债务风险,过度追求平衡反而易引发非必要失业。事实上,《大美丽法案》内含福利削减条款,叠加减税潜在不延续及关税影响,本身已隐含财政紧缩倾向。
中期而言,财政赤字的实质约束在于通胀压力与效率下降——当前二者均未显现,且疫情后经验证明控制通胀具有可行性,如 2022 年滞后的加息最终成功压制通胀。由此推论:美国经济的韧性短期内能够承受财政赤字带来的压力,并对经济增长形成支撑,但可能推升二次通胀风险并推迟美联储降息;且在双赤字持续高企背景下,财政可持续性堪忧。
三、综合影响
大美丽法案的最直接影响体现于财政赤字,其通过 " 对外加税、对内减税 " 的组合推高整体财政赤字。财政扩张将推升 GDP 增长,增加货币交易需求;同时,美联储持续 " 缩表 " 向市场投放国债并回收流动性,压缩货币供给。财政赤字增加国债供给要求更高利率补偿,短期美元利率上行风险增大,美元贬值压力或相应减轻。
大美丽法案的另一重大影响则为收入分配的结构性影响。一方面,通过永久化企业税收优惠降低政策不确定性、利好企业资本开支,并对小费及加班收入免税、收紧 Medicaid/SNAP 福利资格以激励劳动供给;另一方面,削减低收入群体福利支持则削弱其消费能力,因其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测算显示,此政策组合可能导致后 80% 家庭税后及转移支付调整后平均收入下降,而前 10% 家庭收入上升,加剧贫富差距。然而,这种分配效应提升供给,抑制需求,客观上可能缓解通胀压力,通胀风险可控反过来增强财政扩张可持续性。
在中观层面," 大美丽 " 法案将对美国产业格局产生结构性冲击。
首先,能源版图将面临显著裂变:针对风电和太阳能项目的投资税收抵免与生产税收抵免被提前数年废除,冲击公用事业级项目并牵动相关工建制造环节;但 " 安全港 " 条款允许法案通过后 12 个月内开建的项目沿用原有激励,为部分光伏及储能企业留下缓冲空间。与此同时,对 " 受关注外国实体 "(FEOC)的限制加剧了供应链挑战。这些调整客观上使传统能源行业相对获益。
另一方面,医疗领域则发生负担转移:法案大幅削减联邦医疗补助(Medicaid)等项目,显著提高居民获取门槛,并将更多财政压力转嫁至州政府层面,迫使其增税或削减服务;虽设立农村医疗专项资金,但整体预计对医疗保健行业造成冲击。此外,半导体、航空、军工、教育、制造、人工智能等多个行业也将承受法案带来的税赋影响。
总的来看,法案本质是特朗普政府延续其上一任期核心策略,并将 " 税收 " 作为实现 MAGA 目标的关键杠杆:对内实行全面减税计划,对外加征关税。鉴于当前美债利息支出已占联邦财政收入高达 18%,为在赤字扩张下控制债务压力,特朗普政府亟需低利率环境为财政刺激融资,试图通过更大的赤字带来更美的短期增长。
本文由公众号 " 星图金融研究院 " 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张思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