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商业评论 07-09
人形机器人「突围 」2025:进化、共生与商业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作者|Donald

编辑|Ray

还记得《普罗米修斯》这部电影里仿真人大卫,睁着清澈的蓝眼睛望着伊丽莎白 · 肖博士的模样吗?在与主人一起探寻工程师的母星后,这个忠诚勇敢的仿生人,在角色中有着自己聪明的大脑和思考……

生命起源和宗教哲学只是电影里的剧情,人与机器人的相处在现实也有踪迹可寻。

"3、2、1 —— "

倒计时响起,一只机械臂迅速定位到一根半径约 4mm 粗细的揭幕绳索装置,精准地帮人类干起来活。

这是上演在 618 期间北京某商场里的一幕,促销礼包的彩带还没飘远,23 个品牌带来的 26 款人形机器人就先成了焦点,有的顶着圆滚滚的脑袋左右晃,像刚睡醒的小熊;有的伸出灵活的机械臂,正笨拙地给路过的小朋友递气球;还有的眨着会发光的 " 睫毛 ",在人群里转着圈 " 打招呼 "。

连忙着比价的大爷都忍不住停下来,戳了戳那个会说 " 欢迎光临 " 的机器人肚子。这些从银幕走出来的 " 新物种 ",正用一身的 " 萌劲儿 ",受到人类宠爱。

今年春晚时宇树科技的 H1 机器人扭动秧歌,就已把这些有点呆还有点小聪明的 " 大人物 " 带入了亿万家庭的视野,而有了自主意识的机器人,又开始拷问着商业化的边界,它们究竟是怎样一个充满矛盾体的工具呢?

    

回头看,人形机器人在技术和场景应用端的深度融入并非一朝一夕,几年前的科幻经典《异形:契约》中的仿真人大卫,便是从实验室奔向现实的机器人,电影中的大卫是专业的科学家,也是保护主人公的天使,偶尔还有些自己的 " 小心思和秘密 "。

所以,这里就很需要在此前明确一个产品概念,现在的人形机器人不再是以前的机器人。

早期大众对机器人的认知,很大程度只停留在简单的 " 智能扫地机器人 "" 外卖送餐机器人 " 又或者银行大厅里的 " 引导机器人 "。

但 AI 诞生了新形态的具身智能工具,在算法、机器学习和人形骨骼机械设备的完美组合下,模仿人类形态和运动能力,并能感知环境、拥有一定自主决策与交互的智能人形机器人面世。

通俗地讲,它们变聪明了,于是,它们就开始在各地干起;" 苦活 "" 累活 "。

从行业视角看,新物种的诞生和商业化落地,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产业背景,驱动这股浪潮的,是政策、资本与产业链协同发力的效应

尤其是 2023 年,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设定 2025 年实现批量生产的目标后,地方政府迅速跟进,例如,北京、深圳等地纷纷设立专项基金,深圳更雄心勃勃地规划要培育 "20 家营收超 10 亿企业、50 个 10 亿级应用场景 "。

政策撬动下,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悬崖式下降,目前,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已突破 65%,整机成本三年内下降了 30%,最明显的例子是,宇树科技的高端型号 H1 售价 65 万元,而其面向更广泛市场的 G1 型号价格已降至 9.9 万元,刚一推出即被抢购一空。

随之,产业链条也在快速成熟,据此前摩根士丹利发布的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产业链名单中,中国企业占据了惊人的 37 席,就连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Optimus 的零部件,超过半数来自中国供应商。

商业化加快的另一面,则是这个新物种正悄然渗透进人类生活工作的各个角落

从事机器学习研究多年的南希,亲眼经历了这场新变革。

" 几年前,我没有意识到机器人会像现在这样如此频繁的融入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直到我看到了电影里面跟人类长着一样身躯和模样的机器人出现在我面前,甚至在马拉松比赛中与人类赛跑 "。

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的到来是确定性事件,往深处看,这个新物种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工业领域,标准化程度高、重复性强的任务往往成为它们的 " 第一站 "。其中,优必选 Walker S1 在比亚迪工厂里搬运物料的身影已不鲜见,智元机器人则开始潜入 3C 电子产线,测试着更精细的装配工作,还像 " 学徒 " 一样正默默学习着第 1001 条动作数据,目标是稳稳地装好一个配件;宇树科技的核电巡检机器人将原本需要 2 小时的人工检查压缩至 10 分钟。

当然,在家庭服务领域,机器人同样随处可见,湖南研发的 " 湘江 1 号 " 能弹奏简单的旋律、搀扶老人起身、进行基础的健康监测;乐聚公司的 " 夸父 " 机器人在短短三个月内,动作自由度从 28+ 跃升至 40+,精准地执行着浇花、晾衣等日常指令,显得很有生活气息……

这种与新物种的共生,早已超越工业生产迭代的表层逻辑。它既是渗透日常肌理的生活伙伴,更承载着情绪慰藉的精神联结 —— 在效率与温度的双重维度上,重构着人与技术的相处范式。

有学术研究指出," 相较于过去冰冷、机械化的印象,基于大语言模型的 AI 如今具备了更拟人化的特征,它们的回应能够传递情感,带来温暖和人性化的互动体验。"

不难看出,人形机器人展现出的光明面令人振奋,因此,产业界在人形机器人上的追逐效率达到极致。仅在 2024 年,围绕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融资额已超百亿元,华为、比亚迪等巨头跨界入局,而荣耀在 5 月底公布的机器人其最高奔跑速度已经达到了 4m/s。

玩家的入局加速了行业规模的壮大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 — 2030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预测报告》显示,2024 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约 27.6 亿元,较上年增长 53.33%,预测 2025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 53 亿元,2028 年达到 387 亿元。

规模扩大意味着应用提速,上述提到的人形机器人在生活、工作的应用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反之也会进一步改变大众对 AI 的传统看法,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 AI 像人类一样,拥有不同的人格特质,那么人们会如何回应和接受这种具有人格的 AI?

硬币总有两面性,人形机器人在带来希望的同时,也投下了长长的阴影,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能否真正做到 " 共处一室 "?

有学者曾研究指出,当人们与 AI 的交互呈现较远的心理距离时,他们往往会感到不信任,甚至产生拒绝感。这种现象在 AI 技术刚进入市场时尤为明显,许多用户对 AI 的认知尚处于 " 陌生 " 状态,难以信任其决策和行动。

好比,进入家庭伺候老人或者婴幼儿的机器工具,它就真能做到高效率、高情商、高呵护甚至足够安全、解人之需吗?实际上暂无答案。

而这对产业链抛出的挑战是,AI 技术加持下的人形机器融入互动更具拟人化特征时,人类的心理距离会缩短,使用户对 AI 产生更大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心理距离的缩短才会进一步增强用户对 AI 系统的接受度,促使他们愿意在未来持续使用这些技术。

在社会层面,高盛一份报告曾发出警示,到 2035 年,人形机器人可能替代全球高达 2.5 亿个工作岗位,制造业工人首当其冲。尽管企业方常常强调 " 工人会转向更高价值的机器人调度、维护岗位 ",但转型过程中的阵痛、技能错配带来的失业风险,始终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于是,在一些业内人士眼里," 工具本身或许是中性的,但使用它的系统必然带有立场。" 成为一种频繁的声音。

诚然,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势不可挡。只不过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与之相处,但这个问题在今天尚没有太多答案。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它需要更像 " 人 " — 一个能自我修正且灵活反应的拟真智能体。

如果人形机器人可以提供情绪价值,它大概率会如同泡泡玛特一样,受到追捧,这意味着,它开始懂你我的小心思了。到商业化进程中来,人类与人形机器人的有效磨合是未来持续性的事件,而目前更需要解决的,则是行业所面临的规模化量产的难题。

我们真正需要的,不就是这些能量产能干活的人形机器人吗?换句话讲,市场热度如潮水,有涨也有落,一些早期凭借炫酷 Demo 吸引眼球的机器人公司正面临现实的冷水。

例如,2025 年全国人形机器人产量预计将突破万台大关,但知名投资人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的冷水泼得及时:" 会翻跟头不等于能赚钱!" 部分早期项目因商业化路径模糊,已遭遇资本退出的尴尬。

这种情况甚至在场景错配方面更甚。比如,某初创公司雄心勃勃推出的仓储搬运机器人,因实际运行中故障率高达 30%,最终遭遇客户大规模退货。

普通人层面," 租不出去 " 成为行业心照不宣的暗伤。面对动辄 10 万元级别的售价,用户吐槽直白而现实:" 花 10 万买台只会叠被子的机器?不如请个保姆更实在!" 这盆冷水提醒着从业者:炫技的 Demo 与真正满足刚需、创造价值的商业化产品之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人形机器人本质上有受到资本热潮的追逐,但是破局的核心钥匙实则还是握在技术创新手中。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观点是," 降本核心靠设计,量产需要专属大模型 " 已成为行业共识——通过算法优化、结构创新和专用轻量化机器人大模型的开发,显著降低对昂贵通用大模型和超高算力的依赖,并将故障率压缩到 1% 以下,是走向大规模商用的必经之路。

答案已经很明确了,我们不是不要机器人,而是需要更聪明的机器人,性能上迈过了门槛,真正聪明的机器人才会面世。

而下一步,具身智能的目标就是在工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产业价值。

这就跟新能源汽车行业一样,单车毛利到合理良性水平时,企业才算过了生死关,并且它依旧兼顾技术创新、功能体验等方面的优势,往长远看,这也是人形机器人厂家要达到的一个方向。人形机器人故事的结局,将由产业界和普通大众共同来书写。

在今年 4 月的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当第一位人类选手完成冲线的 1 小时 38 分后,天工 1.2max 成为史上第一位马拉松撞线的机器人。

" 刚好那天我也在现场,机器人太可爱了,虽然状况百出,但都有进步成长的过程嘛,毕竟某种角度来说这就是未来的一部分啊。"Vicky 若有所思地说。

或许当我们若干年后回看这场比赛,它有可能会被赋予新的意义,周身闪耀着未来的光。

你看,商业就是这样。

「潮汐商业评论」原创出品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机器人 深圳 机械臂 普罗米修斯 伊丽莎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