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wk26讲武堂 8小时前
暗夜中的慧眼——二战意大利EC-3“猫头鹰”型雷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以下文章来源于燃烧的岛群 ,作者群主飞龙

本文是 " 燃烧的岛群 " 第 1423 篇原创文章,作者:Behemoth。

全文共约 4500 字,配图 11 幅,阅读需要 12 分钟,2025 年 7 月 9 日首发。

本文收录于作者 "behemoth" 专辑,欢迎持续关注。

难产的意大利国产雷达

在世界无线电设备发展史上,意大利贡献了马可尼这样的杰出人才,也曾经一度有领先世界的研发成果,意大利人在探索微波(这个词同样出自意大利人之手)在远程探测上的用途方面与英国等国差距不大甚至还一度走在前列,应该说在该领域,意大利的科研人员一直保持了较为敏锐的技术直觉。

最早的探索开始于 1922 年,他们在一辆汽车上架设了一台频率为 60 兆赫兹的无线电发射机,之后捕获来自金属物体的反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到了 1935 年,意大利开始推进实用型雷达的研发工作,由意大利海军的 " 皇家海军电子和通信研究所 "(意大利语名:Regio Istituto Elettrotecnico e delle Comunicazioni della Marina)牵头,意大利国内最顶尖的无线电专家之一的前意大利海军军官、当时在比萨大学任教的乌戈 · 迪贝里奥(Ugo Tiberio)教授和内洛 · 卡拉拉(Nello Carrara)教授领导的设计小组在 1936 年就拿出了第一个样品,这个被称为 EC-1 的雷达天线被装在大楼楼顶上,在长期的开机过程中获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数据。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拿出了改进型号 EC-2,进一步完善了有效探测距离和可靠性等指标。

图 1. 在意大利海军服役时期的迪贝里奥

图 2. 正在 EC-1 型雷达测试台前调试的科研人员,中间戴眼镜者为卡拉拉

然而,好景不长," 领袖 " 墨索里尼对这样的 " 新玩意 " 并不感兴趣,不光科研经费长期无法得到保障,到了 1938 年则干脆在削减开支时将研发项目给下马了。就这样,在此后的几年里,意大利雷达的研发工作一直步履维艰,不仅和世界先进水平拉开了差距,也让意大利军队(尤其是海军)在实战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亡羊补牢的结果

在意大利对英国宣战后,意大利海军投入了对英国海军的交战,然而由于装备和人员训练上的劣势而屡屡落败,尤其是 1941 年 3 月,一支包括 " 可畏 "(HMS Formidable)号航空母舰和其他 7 艘轻巡洋舰和 17 艘驱逐舰在内的英军舰队在安德鲁 · 坎宁安(Andrew Cunningham)率领下在马塔潘角(Cape Matapan)附近海域成功击败一支意大利舰队,在仅仅付出 2 架 " 箭鱼 " 式鱼雷攻击机被击落、3 人阵亡的代价后取得了包括击沉 3 艘重巡洋舰和 2 艘驱逐舰以及击伤驱逐舰和战列舰各一艘的辉煌战果。在战斗中,英军凭借多艘装备雷达的舰艇,成功在黑夜中锁定意大利舰队,并且以雷达引导舰炮火力,牢牢控制住了战场的主动权。虽然意大利舰队也拼命反击,但是在缺乏雷达的情况下射击精度极低,几乎没有对英军造成任何损失。

一系列海战的失败让意大利海军为之震惊,他们发现英国人在雷达方面的应用已经远远走在了他们的前面。在震惊之余开始奋起直追,在一方面向德国购买舰载雷达的同时也在加速国产雷达的研制工作。好在有之前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作为铺垫,在 1941 年重启新雷达研制工作后很快就拿出了新成果,在马塔潘角海战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开始了测试,这也就是这个系列的第三种雷达 EC-3,后被称为 " 猫头鹰 "(意大利语名:Gufo)。该雷达的原型机被安装在一艘旧式的雷击舰 " 贾琴托 · 卡里尼 "(Giacinto Carini)号上,试验结果令人满意,然而,就在之后将该雷达安装在当时意大利海军最大的战列舰之一 " 维托里奥 · 维内托 "(Vittorio Veneto)号的测试过程中,该雷达频频出现虚报、误报的情况,以至于之后又将其拆除。

图 3. 1942 年时的 " 贾琴托 · 卡里尼 " 号雷击舰

图 4. 测试雷达中的 " 维托里奥 · 维内托 " 号战列舰,位于舰桥顶端的 " 猫头鹰 " 雷达天线十分醒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意大利人又花费了近 1 年时间,直到 1942 年才算是初步得以完善。之后意大利海军匆匆和生产商 SAFAR 公司达成协议,将该雷达投入批量生产。

已显落后的性能

作为一种典型的对海搜索雷达," 猫头鹰 " 的功率为 10 千瓦,通过频率调制技术,雷达可以工作在 400~750 兆赫兹频率范围上,波束宽度为水平方向 6 °、垂直方向 12 °,脉冲重复频率(pulse recurrence frequency,PRF)为 500 兆赫兹,脉冲宽度为 4 微秒。相比起这些枯燥的技术数据,作为最关键的指标之一的对海探测距离为 25~80 千米。

其控制台位于舰体内部,设有一系列仪表,操作人员可以控制其工作频率等指标,并且通过显示屏捕捉目标。

图 5. " 猫头鹰 " 雷达控制台

总的来说,作为意大利的第一款实用型对海搜索雷达,虽然可以初步满足远距离探测的需要,却依然存在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发射机功率过低,直接影响了探测距离,区区 80 千米的最大探测距离在当时已经落后。而且探测精度也不足以作为火控雷达引导射击使用,因此在实战中只能大略探知目标方位,在 1943 年时已经显得落后。相比之下,当时英军使用的雷达不仅功率更大,而且在探测距离上也远胜于 " 猫头鹰 ",尤其是从 1940 年开始装备 281 型早期警戒雷达,最大探测距离可达 212 千米。

不过,对于意大利人而言," 猫头鹰 " 的装备总算是结束了在夜战中 " 抓瞎 " 的局面,也算是聊胜于无,出于这样的原因而将该雷达投入批量生产也在意料之中。

航海日志上的玄机

从 1943 年开始,意大利海军开始在一系列舰艇上安装 " 猫头鹰 " 雷达,考虑到雷达性能和战术等需要,这些雷达主要被安装在了一些舰龄较新的中小型舰艇上,例如 " 士兵 "(意大利语名:Classe Soldati)级驱逐舰和 " 罗马执政官 "(意大利语名:Classe Capitani Romani)级轻巡洋舰等。虽然对雷达的需求量较大,然而由于产能等因素制约,直到 1943 年 9 月 8 日意大利投降,也仅仅有 12 部雷达装舰使用。

图 6. 安装在 " 士兵 " 级驱逐舰 " 步枪兵 "(意大利语名:Fuciliere)号舰桥附近的 " 猫头鹰 " 雷达天线

图 7. 安装 " 猫头鹰 " 雷达天线的 " 步枪兵 " 号与安装德制 FuMo 21/40 G 型雷达的同级舰 " 军团 "(意大利语名:Legionario)号的对比图

按理说,有了之前渴望已久的雷达,意大利海军应该大力将其投入使用,然而这时,他们却从他们的德国盟友那里得到了一个 " 惊人 " 的情报,英国海军已经开始装备一种类似德国海军潜艇使用的 " 梅多科斯 "(Metox)装置的雷达告警接收机。虽然事后证明这只是一个乌龙(实际上英国人的类似装置直到 1944 年才开始投入使用),但是这也把意大利海军高层给生生的忽悠住了,生怕这不一定靠谱的雷达反而适得其反,以至于直接下令雷达只有在 " 发现敌舰艇接近 " 时才能开机。

虽然命令如此,但是 "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很多意大利舰艇指挥官还是在出海后将该雷达作为对海搜索雷达而长时开机使用,当然,为了防止事后被追查,他们也玩了个小把戏,那就是在航海日志中省略了很多关于雷达开机使用的内容。

迟到的胜利

由于装舰时间的原因,装备 " 猫头鹰 " 雷达的意大利海军舰艇投入战场已经是 1943 年初期,由于盟军已经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权,因此这些舰艇能够出海作战的机会并不算多,因此 EC-3 在实战中的应用并不算多,而其中算得上亮点的,当属 " 非洲的西庇阿 "(Scipione Africano,即古罗马执政官大西庇阿)号轻巡洋舰在 " 青蟹行动 "(Operation Scylla)中的表现。

图 8. 停泊在港内的 " 非洲的西庇阿 " 号

" 非洲的西庇阿 " 号属 " 罗马执政官 " 级轻巡洋舰,系根据出口苏联的 " 塔什干 " 级驱逐领舰设计基础上的放大升级产物,以应对法国海军空想级和莫嘎多尔级大型驱逐舰。全长 142.4 米,舰宽 14.4 米,标准排水量 3750 吨,满载排水量 5420 吨,主炮为 4 座双联装 135 毫米舰炮,另有 8 门 37 毫米高射炮和 8 门 20 毫米高射炮,并且装有 8 具 533 毫米鱼雷发射管。

1943 年 7 月,由于盟军已经在西西里登陆,意大利海军试图对盟军舰艇和登陆船团进行截击。考虑到实战需要,意大利海军决定调遣一部分航速快、火力强的轻巡洋舰投入作战,当时正停靠在拉斯佩齐亚(La Spezia)港的 " 非洲的西庇阿 " 号被选中,之后奉命驶向塔兰托(Taranto)港。

1943 年 7 月 15 日," 非洲的西庇阿 " 号驶离拉斯佩齐亚港,并且于当日晚间到达那不勒斯港,之后于 7 月 16 日晚 18 时 15 分势力,并且于次日 2 点进入墨西拿海峡(Messina straits)。

当日夜间为满月,能见度较好,巡洋舰的轮廓在海面非常清晰,十分有利于活跃于海峡的盟军鱼雷快艇。为防偷袭," 非洲的西庇阿 " 号舰长厄内斯托 · 佩莱格里尼(Ernesto Pellegrini)下令打开 " 猫头鹰 " 雷达进行对海搜索。很快雷达兵报告,在前方 10000 米距离上发现 4 个目标。开始时佩莱格里尼将其误认为是德国海军的武装驳船(德语名称:Marinef ä hrprahm),然而经过一番辨认后终于确认目标为鱼雷快艇,到了 2 点 13 分,佩莱格里尼下令将航速从 24 节提升至 30 节,全舰做好战斗准备。

来袭的是英国皇家海军第 10 鱼雷艇中队的 4 艘鱼雷快艇,从奥古斯塔(Augusta)出港后在墨西拿海峡附近海域搜索轴心国登陆艇和小型舰艇(主要是德国海军的鱼雷快艇)。就在发现 " 非洲的西庇阿 " 号后,坐镇 MTB-315 的编队指挥官丹尼斯 · 杰梅因(Dennis Jermain)在惊讶该舰突破多道封锁线至于对其他各艇发出战斗警报,然后命令 MTB-315 向东航线作为佯攻,以便让其他各艇获得更好的开火机会。

然而,凭借雷达所获得的先敌发现优势,佩莱格里尼下令全舰转过 200 度角,由于该舰主机最大功率可达 82000 千瓦(几乎与很多同时期重巡洋舰相差无几),因此航速可达 41 节(在试航中曾经创造了 43 节的最高航速记录),赋予其优于鱼雷艇的速度,直接插入 MTB-313 和 MTB-316 的航线之间,在发现两艇轮廓后全舰火力瞄准开火,出乎佩莱格里尼意料的是," 非洲的西庇阿 " 号射击异常精准,不到 3 分钟时间,就使用主炮命中了逼近到 300 码距离准备发射鱼雷的 MTB-313,将艇长阿雷克 · 福斯特(Alec Foster)击伤,该艇在由于伤势过重退出战场之前射出鱼雷,不过被避让后从 " 非洲的西庇阿 " 号舰首擦过。此后同样从右舷方向发起进攻的 MTB-260 发射鱼雷后报称取得击中(实际为误报),后被击伤后撤离战场," 非洲的西庇阿 " 号上的瞭望哨报称 " 敌艇起火逃逸 "。

最不幸的是从左舷发起进攻的 MTB-316,该艇在距离 " 非洲的西庇阿 " 号不到 50 码的距离上被直接命中,之后发生了大爆炸。包括艇长理查德 · 亚当斯(Richard Adams)在内的 12 名艇员全部阵亡。由于距离过近,爆炸时一部分艇体碎片落在了 " 非洲的西庇阿 " 号甲板上,在清理碎片的过程中意大利人根据其中一块木质碎片铭文认定他们击沉的是 "MTB-305",实际上该艇当时并没有在地中海战区。

在最后试图摆脱 MTB-315 和 MTB-206 的拦截的过程中," 非洲的西庇阿 " 号使用高射炮平射击伤了 MTB-315 后以高速突围,结果在靠近海岸时遭到德意岸防部队岸炮误击,不过损失不大,仅仅造成 2 人受伤。之后该舰顺利完成剩余的航程,于当日早晨 9 点 46 分进入塔兰托港。

图 9. " 青蟹行动 " 后停泊在塔兰托港内的 " 非洲的西庇阿 " 号,桅杆上的 " 猫头鹰 " 雷达天线清晰可见

相比起之前轴心国水面舰艇多次在夜战中被盟军鱼雷快艇偷袭得手的战例," 非洲的西庇阿 " 号依靠雷达取得击沉 1 艘击伤 2 艘鱼雷快艇的战果就显得尤为宝贵。虽然这次胜利对盟军占领西西里几乎没有取得影响,但是至少证明了战争后期意大利海军依然不是一块 " 鱼腩 ",也证明了雷达在夜战中不可或缺的价值。

" 近视眼 " 之痛

实际上,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陆海空军都受制于缺少雷达,除了意大利海军屡屡被装备雷达的盟军舰艇 " 刷战果 ",缺少装备雷达的夜间战斗机的意大利空军同样拿夜间发起空袭的盟军轰炸机 " 没脾气 "。虽然意大利空军也曾组建过夜间战斗机部队,但缺乏雷达设备使其一直无法取得像样的战果,直到战败前夕才从德国获得了寥寥数架 " 专业 " 夜间战斗机,但很快就在战败后被德军 " 收回 "。

图 10. CR.42CN 型 " 夜间战斗机 "

图 11. 意大利空军装备的德制 Do.217J 型夜间战斗机

或许是痛定思痛,战后意大利电子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研发出一系列高性能雷达,直到今天依然在世界军火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也足以告慰迪贝里奥等先驱了。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意大利 雷达 海军 英国 阅读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