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7 月 9 日讯(记者 张洋洋)具身智能创业公司智元机器人拟控股上市公司上纬新材,星动纪元、它石智航、星海图等创企也密集完成融资。近几日," 具身智能 " 的期待又被推至新一轮高点。
今日,位于上海的另一家机器人公司中科新松有限公司(下称 " 中科新松 ")也发布两款具身智能新品,睿可 MR73A 与 MR73B,两款产品核心是瞄准工业与商业场景中传统自动化难以触达的 " 柔性空白区 "。
据企业方面介绍,睿可 MR73A 拥有 27 个自由度的双臂机器人,具备 " 双臂柔顺控制 " 和 " 智能感知 " 两大作业功能,搭载的语音大模型和多语言支持,以及融合人脸识别、物体识别的 AI 视觉技术,进一步强化了服务场景中的智能交互能力。
睿可 MR73B 则聚焦于成为更可靠、高效的 " 腿 " 与 " 升降平台 "。其优势在于 " 智能升降 " 与 " 灵活调度 "。它能以 1m/s 的速度移动,并具备自主导航、避障及关键的自主充电功能,充电时长仅 2 小时。
眼下,国内人形机器人技术路径已呈收敛之势。27 自由度、双臂结构、语音模型、大视觉系统成为新一代机器人标配。但路线的差异性,已不再体现于 " 做不做手 "" 走不走路 ",而在于能否落地特定场景、构建自我学习能力,并实现商业闭环。
中科新松总经理李法设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直言:" 行业真正比拼的是谁能把机器人训练成本降到可控,把业务适配能力做成‘插电即用’,而不是看谁跳得更好看。"
今年是人形机器人应用大年,很多机器人公司都在进行工厂实训,资本聚焦也从概念拉力转向产品交付。尽管人形机器人仍处于落地初期,但行业内部已有共识:能否建立完整的商业闭环,将成为第一批跑出来企业的关键门槛,而 " 多模态智能本体 + 高适配场景 " 的能力,将决定谁能率先完成从 demo 走向订单。
教育科研、商用情绪价值(如迎宾导览)、工业协作是当下人形机器人三大主要商业场景,但相比前两者快速变现,工业场景尽管起步慢、客户决策周期长,但其复购能力强、产品单价高、技术护城河深,是更需要长期投入的板块。
在与《科创板日报》等媒体交流中,中科新松董事长杨跞还透露了一个行业转向,布局工业场景的机器人公司,已经成为很多资本方更愿意投资的标的。在此前的观念里,家庭场景的生意天花板会更高,做工业场景并不算是好的生意。但是目前来看,人形机器人技术上面还有很多难度需要克服,落地家庭场景还需要非常长的时间。
李法设认为,如果说情绪型机器人在 To C 场景中争抢流量,那工业型人形机器人拼的是工程能力和耐性。具身智能的技术本质在于 " 泛化能力 ",即在不确定性中完成多任务操作。更关键的是,工业场景强调效率、稳定性与确定性输出,这些要求构建了具身智能商业闭环的门槛。而这,正是大多数秀场型机器人短期难以迈入的部分。
李法设透露,中科新松已完成 1.5 亿元融资,现在正在推进 A+ 轮,倾向引入具备产业资源的资本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