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对于港交所而言颇具历史意义。
5 家 IPO 公司齐聚港交所敲锣,分别是蓝思科技、极智嘉、讯众通信、FORTIOR(峰岹科技)和大众口腔。
港交所上一次这么热闹还是 2018 年 7 月 12 日,当时有 8 家公司同时敲锣,此后经历潮起潮落,7 年后的今天又重现了 5 锣齐响的盛况。
最近港股医疗板块持续高温,新股也不例外,今天上市的大众口腔早盘一度冲高近 35%;下午开盘后,恒瑞医药港股直线拉升,最高涨超 18%,作为一家市值超 4000 亿港元的龙头公司,这一走势着实惊到了不少投资人。
与此同时,近期又有一家专注于医疗 AI 的公司正在冲击港股 IPO。
格隆汇获悉,近期,微脉公司(简称 " 微脉 ")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由招商证券国际和德意志银行担任联席保荐人。
医疗 AI 具有一定的需求场景,但是行业参与者众多,尤其是面临一些互联网巨头的竞争,微脉经过 10 余年的发展,目前尚未实现盈亏平衡,且面临较大的现金流压力。
01
专注于 AI 全病程管理服务,百度、IDG 押注
微脉的总部位于浙江杭州,其历史可以追溯至 2013 年,当时微脉技术注册成立,目前是公司的主要营运实体之一。2019 年 10 月,微脉互联网医院在中国成立。
公司的创始人是裘加林,截至 2025 年 6 月 20 日,裘加林间接控制公司 24.35% 的投票权,构成公司的单一最大股东。
裘加林目前担任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他今年 47 岁,2011 年 6 月获得浙江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23 年 6 月获得中国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裘加林在企业管理及互联网医疗行业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创业之前,他曾在 ST 银江(股票代码:300020)任职,先后担任首席运营官及医疗业务负责人等职务。
2015 年 9 月至 2024 年 12 月,微脉完成了六轮融资,主要投资机构包括千骥资本、源码资本、微光创投、元璟资本、百度资本、IDG 资本等。
在 2024 年 12 月的 D+ 轮融资中,公司的投后估值为 5.59 亿美元,约 40 亿元人民币。
微脉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AI)全病程管理服务的公司,其健康管理方案主要通过小程序或微脉 APP 交付。
目前,传统就医流程存在较多的痛点。例如,医院擅长于疾病急性期干预,而这往往只是病人健康及康复之旅的开始。
而在治疗之后,患者还将面临药物依从性、病情监测、生活方式调整等种种问题,却苦于没有专业的解决途径。
微脉的业务主要是针对上述痛点来展开。
公司利用技术、数据及 CareAI,开发了一套标准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涵盖超过 1000 种疾病,与国内 157 家医院合作;
服务的内容包括治疗安排与预约、用药管理、康复指导、复诊协调、营养指导、家庭护理服务及远程监护等。
全病程管理服务模式,来源:招股书
微脉开发了专有 AI 平台— CareAI,这是公司服务交付的关键。其采用 M.A.S. 及 MoM 方法进行企业 AI 部署,利用预训练大语言模型的最新发展检测及识别特定医疗相关请求,并将其分配给最合适的智能体,该统一系统通过分析传入的问询,动态调配最优模型组合。
当然,作为一家医疗互联网企业,微脉既享受了流量带来的收益,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未来,如果与公司合作的医疗专业人员行为失当或错误,负面评论一旦被网络传播,将可能损害公司的品牌、声誉及公众形象。
02
三年累计亏损 7.6 亿元,面临较大的现金流压力
微脉的商业模式链接了医院、医生、患者,以及药企、保险公司等。
体现到收入结构上,全病程管理业务是公司的核心收入来源,2024 年,这块业务的收入为 4.7 亿元,占比 72%;医疗健康产品销售收入占比 19.4%,保险经纪服务占到 8.6%。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分销的医疗健康产品均由第三方药企生产,并以其原有品牌名称而非 " 微脉 " 品牌销售。
过往,微脉的全病程管理服务主要专注于产科,并逐渐扩展至生殖健康、妇科、儿科、不孕不育科及辅助生育,以及与怀孕相关的疾病及并发症。
按业务类型划分的收入明细,来源:招股书
在全病程管理和药品销售业务的拉动下,微脉的收入整体有所增长。
2022 年、2023 年、2024 年(报告期),公司的收入分别为 5.12 亿元、6.28 亿元、6.53 亿元,毛利率分别为 17.2%、18.9% 及 19.9%。
尽管收入在增长,但是微脉仍在亏损。报告期内分别产生亏损净额 4.14 亿元、1.496 亿元、1.93 亿元,三年累计亏损 7.6 亿元。
亏损主要源于:1、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2、较高的销售及分销开支。
如果抛开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仅从经营性业务的角度来看,报告期内,微脉的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 2.33 亿元、9910 万元、3020 万元。
此外,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截至 2022 年 1 月 1 日,微脉已产生累计亏损 12.85 亿元。
截至 2024 年年底,公司账面的负债净额为 19.59 亿元。如果公司能够成功上市,优先股将转为普通股,负债净值将大幅减少。
关键财务数据,来源:招股书
由于持续亏损,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截至 2024 年年底,公司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 3614 万元,考虑到公司仍未盈利,如果不能及时上市融资,将面临较大的现金流压力。
03
面临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巨头的竞争,微脉的市场份额为 0.71%
今年以来,创新药和医疗 AI 是医药行业最受关注的子领域,微脉正处于医疗 AI 这一分支。
中国医疗体系主要由三类提供商组成: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及其他医疗机构。
目前,医院是该体系的基石,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共有约 39000 家医院正在运营。中国的医院可进一步分为公立医院及民营医院,其中,公立医院的患者就诊量占 2024 年医院患者就诊总量的 80% 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医疗体系长期以来一直面临医疗资源短缺的挑战。中国的医师密度仅为每千人 2.7 名医生,远低于加拿大和意大利等国家,而这些国家的医师密度超过每千人 5 名医生。
由于资源短缺,中国医疗体系历来侧重于急性治疗,而对长期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
患者通常仅在症状严重时才寻求医疗协助,导致早期干预有时被延误甚至错过。
全病程管理服务则可以提升医疗行业的效率,以应对医务人员的工作负荷压力及人手短缺的问题。全病程管理透过 AI 及数字技术,配合专责服务团队,可以提高诊断效率、患者复诊率及整体护理质量。
受上述未满足需求推动,中国的全病程管理市场由 2020 年的 163 亿元飙升至 2024 年的 614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39.3%。到 2030 年,该市场预计将达到 3654 亿元,2024 年至 2030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34.6%。
中国全病程管理市场规模,来源:招股书
目前,中国的全病程管理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中国已有上百家市场参与者,但大多数参与者的业务规模有限,且仅在有限的地理区域或医疗专科开展业务。
就收入而言,微脉 2024 年在中国全病程管理市场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 0.71%。行业内的主要参与者包括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微医、镁信健康等。
总体而言,医疗 AI 具有一定的需求场景,但是行业参与者众多,尤其是面临一些互联网巨头的竞争,微脉经过 10 余年的发展,目前尚未实现盈亏平衡,毛利仍不足以覆盖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且面临较大的现金流压力。未来,公司能否提高运营效率,实现扭亏,格隆汇将保持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