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平襄 编丨半梳
2025 年的寿险行业,似乎安静了很多。
一季度开局的惨淡,各主要渠道新单保费甚至都呈现超过 20% 的负增长,甚至多数上市险企纷纷中断了多年来每月公布保费的传统。如此的行业的心态与信心,可见一斑。
如今半年已过,渠道端的艰难,让太多的从业者渐无心气。比起怎么做业务,队伍似乎更关心纷纷扰扰的裁员大潮,及如何转行、挣外快、做兼职、打仲裁官司……充斥着各类基层工作者的交流群组。
联想近些年的 " 切换窗口 "、" 六月旋风 "、" 八月热销 " 等推动方式的广泛使用,一季度之外的滑落之后,似乎又多了几许期待。
事实上,如果看二季度尤其是五六月的数据," 减负 " 明显。
继《杂谈丨银保负增长缩窄:趸交力度加大,何时可回正增长?》一文中,看到银保渠道新单前 5 月负增长大幅收窄后,6 月依旧。
有交流数据显示:经过 6 月单月银保的明显正增长后,上半年的银保新单规模负增长压缩至仅 1.5%,且期交新单实现约 4.5% 的同比正增长。
另一份不完全的个险交流数据显示:
二季度后,个险前 5 月的新单保费降幅,相较一季度时已有效收窄,4 月单月或是正增长。
结合国家金融监管局前 5 月公布的人身险公司 22797 亿的保费数据,较去年同期的 22072 提升 3%,行业有理由相信:2025 年上半年,行业保费将回到正增长轨迹,甚至全年保费和新单,也有正增长预期。
从较大幅度的滑落,到如今增长的扭转,与全年正增长的期待背后,又有值得关注、无法回避的市场现象与逻辑。
1
-Insurance Today-
观察一
谁是发力最猛者?
银保 6 月趸交同比飙升 180%
银保渠道,绝对是过去两年行业高度聚焦点之一。
从当年的期交转型到 " 费差损 " 大户,再到 " 报行合一 " 后 " 价值能力 " 的再起,银保新业务价值伴随规模的突飞而猛进:
经历一季度超 20% 的负增长后,银保二季度单季度新单同比 66% 的增长,瞬间局面逆转。
更惊人的是相比银保期交新单在二季度同比增长 23% 的颇佳表现,银保趸交二季度同比增长超过一倍,达到 130%。
事实上,银保趸交新单从 3 月就已重启增长势头,3 月单月同比增长约 12%,似乎还比较收敛;4 月单月超过 70 个百分点,5 月单月直接超 100%,6 月单月干到 180% 左右的水平。
联想近年来对银保趸交的诸多非议,一度被视为行业中 " 最政治不正确 " 的业务模式,如此巨大的反差,如何理解?
如果看今年上半年的数据,虽然银保期交是行业关注的重点,但趸交新单同比负增长 6 个百分点,是影响渠道增速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在持续 " 报行合一 " 的局面下,无论是预定利率的不断下行,还是分红险的推动乏力,面对业务层面的压力,最后还是要靠银保趸交方可撑起业务的压力。
其中,更应该看到的还有:趸交形态的分红险产品不仅在实际场景中客户更容易接受,且随着预定利率的不断下行,有保险公司精算人员直言," 期交产品很难在后续年份里匹配相应收益水平的投资项目,而趸交在资负匹配上,相对契合且利差损风险更小。"
2
观察二
分红险的痛苦:声势很大产品很多
但保费增长减负还靠固收:
主推分红就跌,主推固收就涨
第一个季度,整个行业分红险的份额不升反降,总保费甚至下滑超过 10%。
今日保在《寿险转型阵痛加剧:一季度新单负增长 20%,同比少了 1200 亿》一文中分析:个险分红险新单虽然同比暴涨,但整体规模有限,大户银保的分红险却应声腰斩,直接令整个分红险转型的浩大声势,成为行业中一场明显的市场与战略的言行相悖。
不可否认,分红险转型是大势所趋,甚至 1.5% 保底产品,乃至更低的的产品将露出出台,但这应该需要时间,需要较长的时间。
进入二季度,上述局面是否有所改观?虽然没有确切的数据,但从市场调研和同业交流看,均在诉说着同一个字——难。
2024 年以来,今日保持续关注行业分红险的进展与转型趋势,并在 2025 年连续推出多篇观点型、调查型内容,无一不反应分红险转型过程中来自市场、队伍、渠道以及客户的各种现实阻力。
从今年二季度的数据基本可以判断:无论银保还是个险,推动新单负增长幅度收窄的主力依旧是各类固收型产品,期间的明星类产品还是快返年金。
年初的战略设计中,一些公司尚高调准备在银保渠道大推分红险,但二季度后基本纷纷重新上架增额终身寿等固收类产品。固然有公司试图通过良好银行的关系强推分红险,但不仅直接拉动了误导销售的风险,还令银行网点理财经理们更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
纵然部分公司银保渠道分红险占比较高,但仔细分析要么是以增额分红类产品衔接增额终身寿销售,要么则是高度挤压自身银保客户经理的生存空间,据了解,不乏有公司银保固收产品 " 不给计入银保外勤的考核 ",也就是说银行该卖卖,但不给自家队伍佣金。
在各种数据与增长的起伏中,各家公司不同的任务指标、达成率实际上也在诉说着分红险转型的目标、预期与手段的反差。
再看个险渠道,虽然一季度分红险新单同比增 350%,但分红险总量和整体市场贡献占比均都远不如银保,而且渠道新单总量暴跌 27%,转型代价不可谓不 " 血腥 "。
二季度,个险渠道纷纷进入 " 保队伍 " 模式,放开固收产品势在必行,这或许也是 4 月份单月新单正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主推分红就跌、主推固收就涨。
3
观察三
为什么要保持增长,要减负
实质上是太多的公司没有负增长的基础
以十年期国债 "350 曲线 " 为代表的无风险投资收率水平加速下行,可以说直接击穿寿险业基于精算假设的盈利模式,不但存量的保费很可能直接成为 " 风险 ",且在现有经营惯性下,也很有可能面临 " 做多亏多 " 的尴尬。
这让险企们更加小心审慎的同时,似乎终于看到行业喊了多年的 " 不以保费论英雄 " 的经营理念到了落地之时。
随之而来的还有,相当部分的险企有意下调考核,接受增速放慢乃至停滞、甚至一定幅度的下滑," 向上预期管理 " 从未像今天般有着如此广泛的适用场景与接受程度:行业已经准备接受增长放慢放停或者负增长。
当明显的负增长到来之时,寿险业显然没有想象中的淡定,甚至还有些急眼。毕竟,掌握分配权的高层,以及手握所有权的股东方到底能忍受什么程度的放缓、负增长,又会将多大程度的 " 寒意 " 传导下去,那只有等到事情发生才能知晓。
更何况无论是出于基本法还是分配原则,新业务的减少自然会影响渠道工作者和相关队伍的收入。尤其是在 " 报行合一 " 全面覆盖以后,从银保到中介再到个险的营销人员收入水平大幅下降已不可避免,支撑队伍多年的收入神话也面临破产,如何维系队伍?缩编减量,还是 " 薄利多销 "?答案或许并不难。
但是,现在还能销什么?又怎么销?保险公司希望多卖分红,甚至多卖重疾险,而渠道又无法推动,且资源不断锐减。又是一组矛盾。
对部分险企而言,坚定质量与价值固然是没有问题,是长期的战略,但仅以当前的行业多大多数而言或许是奢侈的。即便可以忍受队伍与渠道的流失、机构的关停、人员的 " 毕业 ",但是否仅流动性一则就足以打穿部分险企的财务底线。
纵览大企业的转型过程,即便是负增长也是要有着相当基础的续期保费为基础的,能做到这一点的公司并不多。
这意味着对绝大部分公司而言,保费上规模与保持增长,其实是寿险经营的必然要求,明显的负增长将直接破坏其存在基础与生死线。
如此也就可以理解,哪怕吃相难看点,也要维持起码的规模与增长态势的原因所在。因为没有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行业如此,公司如此,渠道与队伍也如此。
【今日保】已进驻以下媒体平台
今日头条 | 百度百家 | 腾讯企鹅号 | 新浪微博
和讯名家 | 金融界 | 东方财富 | 雪球 | 搜狐号
大鱼号 | 野马财经 | 网易号 | 知乎 | 一点资讯
抖音 | 微信视频 | 爱奇艺 | B 站 | 快手 | 西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