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金社平文章《在破除 " 内卷式 " 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直指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对产业健康发展的危害。这一评论文章在光伏行业引发强烈共鸣,也被多家光伏行业媒体转载。
7 月 5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召开光伏企业座谈会,再次强调要以改革精神和优良作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链创新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并指出要把准行业发展脉搏,为行业转型与企业战略调整指明方向。
近年来,光伏行业深陷同质化竞争泥潭,创新活力被抑制,阶段性供需失衡加剧,企业经营压力陡增。在此产业困局下,任何非理性的投资扩产行为都是加剧行业内卷的 " 催化剂 "。
目前,光伏行业各环节年产能均超 1100 吉瓦,阶段性供大于求问题严重,而个别企业仍在逆势扩产,这不免让人担心:在行业亟需破除 " 内卷式 " 竞争的关键时刻,这种押注式的产能扩张,是否会引发全行业跟风投资,造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和资源错配?
逆势扩产加剧行业内卷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4 年光伏制造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已跌破 60%,二三线企业纷纷减产止损,晶科、天合等一线厂商也放缓了扩产步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企业仍在大规模扩产。
据媒体统计,2025 年以来,国内光伏领域投资总额超 282 亿元,新增扩产项目 16 个,累计规模超 43GW。这其中,BC 与钙钛矿是绝对主角,占据了大约 78% 的扩产份额。由于钙钛矿项目都比较小,实际扩产的主要是 BC 类项目。
2022 年行业主流技术转向 TOPCon,一些企业试图通过豪赌 BC 路线来抢夺市场,这一差异化战略本可成为突破同质化竞争的有效路径,但他们低估了 TOPCon 技术的进步速度。目前,无论是转换效率还是单瓦成本,TOPCon 技术都很能打,而 BC 技术则显示不出优势。
随着高效 TOPCon 产品的推出,TBC 的市场窗口期正迅速收窄,BC 厂家始终未能实现与投入相匹配的市场回报与产出效益。这也导致一些 BC 厂家的扩产实质是在无效投入,正陷入 " 越投入越亏损 " 的恶性循环。
警惕2400 亿资产沉没风险
由于部分行业企业宣传带来的示范效应,有不少企业宣布跟进 BC 技术研发和扩产。实际上,BC 技术也分很多种,不是只要沾边 BC 就是先进技术;不同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管理不同,各家之间的成本差距也很大。
有企业今年曾公开表示,预计 2030 年 BC 市占率将高达 60%。果真如此的话,行业就需新增约 600GW BC 产能,按照 4 亿元 /GW 的单位投资强度——其中电池投资约 3 亿元 /GW,组件投资约 1 亿元 /GW,保守估算需要投入 2400 亿元。在行业已经严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再来一轮如此大规模的扩产,是与国家和行业破除内卷的共识背道而驰的。
在行业亟需创新突破、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增长的关键时刻,这无疑给光伏行业敲响了警钟:企业需要创新求变,需要不断突破,高质量发展绝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和赌技术路线。
正如人民日报文章所指出的,破除 " 内卷式 " 竞争要 " 政府有引导、行业有自律、企业有行动 "。这不仅是单个企业的转型课题,更应该成为整个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起点。
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