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沈素明
一、暗涌已至:创始人出局与控制权争夺正成为常态
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企业圈的新闻里,有一个词高频出现:"换届 "。
董事会换届,本是企业治理的常规动作。但当它频繁出现在热搜,出现在公告中带有火药味的措辞里,就不再只是 " 程序性变动 ",而是权力游戏的前奏。
今年以来,多家知名企业都陷入 " 控制权之争 " 的漩涡——创始人被投票罢免、高管密集离职、临时股东大会上演 " 逼宫戏码 "。比如哪吒汽车,其大股东 360 与创始团队矛盾公开化;再比如步森股份,在多轮控制权更迭中,董事会像是被不同势力操控的 " 中转台 ";还有一些科技公司,资本方通过董事席位安插自家人,悄悄改写战略方向,甚至直接换掉 CEO。
表面上看,这些都是 " 公司治理优化 " 的常规流程,实则背后都藏着一个现实:企业的未来,越来越不是创始人说了算,而是董事会背后的资本力量在操盘。
创始人做的是 " 把公司做出来 ",而董事会思考的是 " 这个公司值多少钱、归谁 "。一个想走远,一个想套现;一个想做对的事,一个盯着报表。看似同台,实则分道。只不过,以前创始人是绝对话事人,现在,只要资本比例、董事席位结构一变,话语权就可能瞬间转向。
过去我们相信 " 企业是某某人的企业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企业是权力流动的容器,谁能操控董事会,谁就能改写公司命运。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董事会,真的懂企业吗?他们代表的是谁的利益?这种 " 隐形的改写 " 是否比公开的更危险?在这个纷争愈演愈烈的时代,一个企业到底该由谁来掌舵,才配对得上 " 未来 " 二字?
——这是我们接下来必须深入回答的问题。
二、董事会不是 " 监督者 ",而是 " 主权者 "
很多人对董事会的理解还停留在 " 公司监督机构 " 的层面,仿佛它的职责只是批准预算、监督管理层、定期开会听汇报。但现实企业的运行逻辑早已变了——董事会早已不是一个监督者角色,而是企业真正的 " 主权单位 "。
它可以罢免 CEO,可以否决战略方案,可以通过董事票权改变企业方向。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决定谁来 " 代表企业说话 "。我们通常认为管理层代表企业,其实并不准确——管理层代表的是董事会的授权意志,甚至可以说,董事会才是企业真正的大脑,而管理层只是被派去执行的躯体。
举个最直白的例子:在某些股权结构分散、但董事会席位集中于某一方手里的企业中,哪怕你是 " 第一大股东 ",没有足够席位,也没有实权。反之,有人手握 3 个董事席位,哪怕股份不多,也能在 " 表决逻辑 " 里压倒一切。
这就引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董事会不只是看谁股多,更看谁会下场排兵布阵。权力并不是凭股东身份自然赋予,而是通过席位争夺、联盟结派、议程操控、章程设计等精密手段逐步巩固。
很多创始人最后被 " 请出局 ",不是因为能力不行,而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董事会的权力玩法。他们把企业当作品,而资本把企业当资产;他们在开发布会、谈愿景,资本却在研究如何在下一次股东大会上,借一纸章程修订,让你 " 自动下台 "。
也正因此,在现代企业的治理战场上,懂经营还不够,你必须懂治理,更必须懂董事会的博弈逻辑。
如果说管理层的战场是 " 业务指标 ",那么董事会的战场,就是 " 权力配置 " 本身。
三、谁在操盘董事会:显性利益与隐性联盟的双重博弈
如果说董事会是一场权力游戏,那问题是——谁在玩?谁在背后下注?这不是简单的 " 股东等于董事 ",现实复杂得多。
首先,董事会不是一座孤岛。它的成员来自不同利益集团:控股股东、机构投资者、独立董事、战略合作方、甚至创始团队的代理人,每一个人背后都带着自己的诉求和任务。他们表面上是 " 共同治理企业 ",实则在代表不同力量进行资源分配与未来方向的博弈。
比如,一位由 PE 机构提名的董事,最关注的不是公司愿景,而是估值提升、退出路径和投资回报周期;而由创始团队保留的董事则更在意企业文化延续、战略主导权的保留;一些独立董事,看似 " 中立 ",但是否真正独立,有时候只要看他们是由谁提名、谁投票通过,就知道答案了。
其次,真正的游戏不在董事会上,而在董事会之外。很多关键的决定,从来不是在会议桌上公开讨论,而是在会议前的 " 意见沟通 "" 非正式协商 "" 表决权委托 " 中就被定好了。这种 " 会前搞定,会上走流程 " 的逻辑,才是大多数公司董事会真实的运行节奏。
你看到的是董事举手表决,没看到的是背后的利益协调、权力交换。你以为是 " 共识决策 ",其实是 " 交易成果 "。
更微妙的是,"一个席位 " 不等于 " 一个声音 "。有些董事没有话语权,有些董事则能一人掌控数票——靠的就是对董事之间的影响力、对议程的控制力,甚至对信息的不对称使用力。这种 " 隐性联盟 " 的形成,比明面上的席位占比,更决定企业未来的走向。
一个经典案例是某科技公司在 2022 年的控制权争夺中,创始人虽保有大量股份,却因董事会中 " 看似独立 " 的三位董事转向资本方,被迫交出 CEO 职务。那三人平时毫无异议,投票时却 " 临阵倒戈 ",事后才发现,这种沉默本身就是筹码,早在场外就被 " 换了颜色 "。
因此,在企业治理的真正世界里," 谁是董事 " 只是表象,谁影响董事,谁控制投票,谁安排议程,谁能决定议案能不能进入表决,这些才是权力的本质通道。
而这些操作,往往游走在法律与章程的边界之间,不违法,但极其高明。它们构成了现代企业真正的 " 潜在宪法 "。
如果你是创始人、CEO、投资人、或企业内的高管,这些都不是 " 高级知识 ",而是生存基础。
四、管理层更迭的真相:一场冠冕堂皇的 " 清洗 "?
表面看,管理层更迭只是组织发展过程中的常规动作,是 " 为了更好地匹配战略需要 "、" 为了实现新的增长目标 "。但你真以为这只是正常轮岗、职责调整吗?不,它往往是一场 " 合法清洗 ",是一场以组织名义包装的权力重组。
在董事会权力重新洗牌后,"CEO 更换 " 往往是第一步动作。为什么?因为 CEO 不仅是战略的制定者,更是董事会意志的执行者。他的存在,是董事会派系能否落地其意志的关键抓手。
当你看到新闻标题里写着 " 公司宣布原 CEO 因个人原因离职 ",你要意识到,那八成不是 " 个人原因 ",而是董事会的政治决定。这个决定背后,有的是对战略路径的彻底否定,有的是对执行风格的强烈不满,更多的是——现任管理层不再服务于新的主导派系的利益。
换言之,CEO 是否留下,往往不是看他能力强不强,而是看他 " 跟谁站队 "。
现实中的管理层更迭,常见几种路径:
· "架空式 " 清洗: CEO 仍在位,但董事会通过设立 COO、CSO、联席 CEO 等方式,将权力实质剥离。你还在台上,但手里已经没有牌了。
· "柔性替换 ": 以组织优化、聚焦战略等名义,请你 " 升任集团董事 "、" 负责海外事务 ",实则远离核心。
· "硬着陆 ": 快速召开董事会,通过多数席位决议,直接解除合同,即刻更换。这种一般发生在控制权争夺结束后,属于公开处刑。
· "主动请辞 ": 明知局势已变,聪明人会主动辞职,保住名声,换取一份漂亮的离场协议。这看起来体面,其实是一种博弈的筹码。
背后的逻辑,是董事会需要 " 用自己人 ",来确保未来战略方向、资源分配与财务控制权都在可控轨道上。这不是对错问题,这是治理结构的本能反应。
而对创始人来说,一旦董事会权力转向,你可能连辞职都不是你自己决定的事。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某消费科技品牌创始人在资本加持数轮融资后,原本占有绝对控股权。但在稀释中逐步失势,2023 年董事会换届,资本派系联合表决通过将其调任 " 荣誉主席 ",实质上夺走了经营权。几乎一夜之间,公司从 " 创始人企业 " 变成了 " 董事会企业 "。
你不能不接受,因为董事会有权利这样做;你也不能反抗,因为章程白纸黑字摆在那里。
这就是现代企业治理的 " 寒冷理性 ":没有人会为了感情留你,董事会只看利益与控制的匹配度。
但问题是——董事会真懂业务吗?管理层真的该由董事会操盘吗?
五、董事会的理性幻觉:谁在为决策买单?
如果说企业的战略是航向,管理层是掌舵者,那董事会就像坐在岸上的地图规划者。他们有视野、有资本、有权威,唯独缺乏一样东西——对风浪的切身感受。
在许多董事会主导的战略更替中,我们看到的不是 " 不理性 ",而是一种冷静过头的理性,或者说,是 " 幻觉式理性 ":他们以为可以通过报表、预测、模型、趋势来掌握未来,但企业的真实运行从来不是 Excel 表格能承载的。
你看着那些 " 重大战略调整 " ——聚焦主业、砍掉边缘业务、换 CEO、裁员、融资、转型 AI ……董事会会议上一套流程走下来,逻辑严丝合缝,可半年后你再看,业务陷入瘫痪、骨干人才流失、品牌信任断崖式下跌。
这就是 " 理性决策 " 可能造成的组织失温症。
董事会缺的不是智商,而是现场感。
他们不一定了解市场的情绪,不一定听得懂一线的痛点,更不一定意识到那些被 " 轻描淡写 " 掉的影响,最后会怎样从员工的疲惫、客户的流失、生态圈的反制中反噬回来。
某新能源车企的案例很典型:董事会在看似合理的盈利压力下,决定削减售后投入、压缩服务人员成本,表面看短期利润率确实提升。但不到一年,用户投诉飙升、NPS 断崖、社交媒体口碑雪崩,导致新车型销量受挫,股价回吐原有涨幅。最终,这轮看似成功的 " 成本优化 ",被证明是一场豪赌式的误判。
而这一切,最后由谁买单?不是董事会成员,不是那份精美 PPT 上的分析者,而是组织里的每一个在场者:管理层被架空、员工被焦虑、客户被失望、品牌被稀释。
企业不是博弈模型,它是流动的人、经验、信任、欲望与不确定性的总和。
但多数董事会做不到理解这些。因为他们往往只问两个问题:股价是否上涨?报表是否改善?
于是,你看到的不是 " 错误决策 ",而是不完整的决策视角。他们基于自己掌握的工具做出判断,而工具之外的世界,他们选择不看、也无需承担。
问题在于:当企业越来越多地 " 交给董事会治理 ",我们就必须认真思考,这种治理逻辑,是不是太过冰冷?太少人性?太缺现场?
六、谁在决定企业的未来:一个治理机制的深层问号
在法律层面,董事会拥有企业的最高决策权,这几乎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常识。但在现实中,我们却越来越常看到一种吊诡的局面:企业的未来走向,似乎既不由经营者决定,也不由市场决定,而是由一小群董事会成员决定——他们既不亲自经营,也不直接承受成败,却握有生杀大权。
这不是权力错位,而是制度的设计使然。
在传统的公司治理模型中,董事会的职责是代表股东利益,把握大方向、监督管理层、防范风险。但问题是——股东的利益并非总能代表企业的长远利益,甚至往往短期冲突。当资本市场对利润的追逐、对股价的即时反应主导了董事会的决策节奏,企业就很难做出真正 " 艰难但正确 " 的选择。
你以为董事会在谋局,其实他们在 " 回应资本 ";你以为他们在为企业着想,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在对赌一季报。
更深一层的问题是:董事会并不承担经营结果的全部后果。他们可能拥有股份、也可能年薪不菲,但他们可以离席,可以调任,可以转身。而企业的员工、客户、品牌,无法离开那个由他们决定的未来。
这就构成了一个认知悖论——最关键的决策,常由最没有 " 下场责任感 " 的人来拍板。
当然,并不是所有董事会都如此。有些优秀的公司,已经在治理设计上做出改良:
· 比如引入 " 影子董事会 " 机制,让关键业务负责人在战略讨论中拥有更真实的发言权;
· 比如强化 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指标,迫使董事会考量长期影响;
· 又如某头部互联网公司,干脆把董事会会议与一线业务复盘打通,让董事不再只看财务数据,而是 " 参与真实 "。
但这些案例目前仍属少数,大多数企业,仍在 " 以远距、非经营者、偏财务的角色 " 做着企业命运的判断题。
如果你从未来几十年的维度来想,这其实是一个很危险的趋势。
董事会本应是 " 企业理性 " 的代表,可如果它的 " 理性 " 失去了与人、与组织、与真实市场的连接,那这份 " 理性 " 就是一场幻觉。董事会不是企业的上帝,不能因为占了制高点,就以为自己看得最远。
我们是时候重新问一问这个根本问题了:
到底谁,才真正有资格决定一家企业的未来?
是时候开始一场治理的反思与再设计了。
七、重塑董事会:未来企业治理的五个 " 再设计 " 命题
如果说过去二十年,董事会治理的关键词是 " 制度完备 ",那么接下来的二十年,关键词就该是 " 认知更新 " 与 " 机制再设计 "。因为企业已不再是稳定运行的工业机器,而是一种高度复杂、动态协同、利益多元的生长型生命体。而董事会,不能再只是一个 " 财务合规的终审团 ",它必须成为一个 " 理解复杂、驾驭未来 " 的感知中枢。
以下是我们观察到的五个 " 再设计 " 命题,也是下一轮公司治理跃升的可能路径:
董事会成员的角色定位,不能再只是 " 代表股东利益 " ——这本质上是一个狭义的资本逻辑的遗产。在 AI、大国博弈、人口结构、全球碳中和等深刻变量的共同影响下,企业必须具备协调多元利益的能力:客户体验、员工成长、社会责任、环境影响,这些因素日益成为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基本盘。董事会要从 " 资本代言人 " 转型为 " 多元价值协调者 ",从唯利是图走向合理平衡。
在很多企业,董事会每季度审一次报,年终批一次预算,然后就 " 完成职责 "。但这种 " 事后问责型 " 的治理模式,正在被现实证明为效率低下、失真严重。越来越多优秀企业正在推动董事会 " 前置参与 " ——在战略预研、方向选择和资源路径上,董事会不再仅是 " 裁判 ",而是与管理层 " 共创者 "。这种模式要求董事本身具备产业深度与判断力,而非只是财务专才。
一个健康的董事会,不应是 " 自言自语 " 的闭环,而应该是连接市场、技术、用户、政府、社会组织等各类力量的中枢节点。换句话说,董事会应该拥有 " 感知生态的耳朵 " 与 " 连接资源的手脚 "。这意味着——董事会成员的构成,不能只看财务与风控背景,更应有对外部趋势有高度洞察与影响力的人物,例如新科技领域的布道者、前沿消费的研究者、政策环境的深度参与者。
现行董事会普遍采用定员制、定期换届的治理方式。这种 " 工业时代模板 " 早已难以匹配 " 指数时代变量 "。未来更有效的治理机制,或许需要 " 任务型董事机制 " ——根据企业阶段任务,引入不同周期、不同角色的临时董事:比如在 AI 转型期引入技术战略顾问,在国际拓展期引入跨境监管专家。这种机制可大幅提升董事会对 " 企业非连续性 " 的响应能力。
一个优秀的董事会,不该只有一致意见,而应成为 " 有质量分歧 " 的平台。因为只有在真实分歧中,才能暴露盲区、校正认知、找到更优路径。但现实是,很多董事会因为文化、权力结构或惯性,极度排斥异议,只追求 " 会议一致 ",却牺牲了战略准确度。未来的董事会,需要有机制支持 " 少数派观点 " 的存在与表达,甚至制度化地引入 " 第二意见通道 ",让分歧成为战略价值的一部分。
以上五个 " 再设计 " 命题,并非空中楼阁,它们正是我们从特斯拉、微软、华为、字节跳动、拼多多等极具战略韧性的公司中抽象出来的治理演化趋势。
它们不是颠覆董事会,而是唤醒董事会。
如果说管理层决定企业走多快,那么董事会决定企业走向哪里。未来企业的生死,或许就藏在这些 " 看不见 " 的董事会进化速度里。
八、谁在决定企业的未来?我们必须看见董事会背后的 " 隐形之手 "
当我们回望这几年那些曾叱咤风云、却突然崩塌的企业,往往会发现它们在失速之前,董事会早已形同虚设——要么被创始人架空,要么内斗不止,要么变成资本势力的橡皮图章。而那些真正穿越周期、完成跃升的公司,背后几乎无一例外,有一个稳定、清醒、持续进化的董事会。
所以,企业真正的天花板,从来不是市场、不是人才、不是产品,而是董事会的眼界、机制和格局。
换句话说,企业的未来不是 " 自然而然 " 走出来的,而是董事会在一次次关键博弈中,一点点 " 决出来 " 的。
我们当然知道,在很多中小企业里," 董事会 " 只是挂名设设的 " 家族长老团 ",甚至是创始人独角戏的 " 点头机器 ";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重新唤醒一个命题:企业治理这件事,不是合不合规,而是生不生得下未来。
董事会,是企业的 " 认知上限 "。
在 AI 爆发、资本退潮、全球重构的三重动荡中,谁来帮助企业看清楚未来路径?谁来平衡眼前收益与长期主义?谁来在创始人陷入路径依赖时果断 " 制动 "?谁来在资本收割、创始人出局、团队断裂的临界点上,做出最关键判断?
答案从来都在——董事会桌子那一圈人身上。
那些看似安静的、穿着深色西装的人,那些名字从不出现在公司宣传稿的人,那些看起来 " 只是来开会 " 的人,才是真正握着企业方向盘的 " 隐形之手 "。
他们的格局,就是企业的未来。
写在最后
在权力不透明、规则不健全的环境里,董事会很容易沦为遮羞布。但我们仍然相信,在每一个想穿越周期、想在动荡中站稳脚跟的企业里,董事会迟早会成为必须认真书写的一章。
这不仅是对企业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
所以,问题回到标题本身:
谁在决定企业的未来?
如果你看不见董事会,你就根本看不见企业的未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