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年洞 "。
多年来,一份泛黄的紧急通知一直静静 " 躺 " 在蓟州区档案馆里。
1944 年寒冬,大雪封山。在当时蓟县道古峪村的一个天然石洞里,蓟遵兴联合县(当时由蓟县、遵化县、兴隆县成立的联合县)县长贺年以县政府的名义疾书:" 天已降雪,对我行动不利……立即布置扫雪工作……不要暴露为军队扫雪,而是各村之清洁工作。"
循着这寥寥数语,我们打开了道古峪村——这个燕山山脉深处小山村的抗战记忆,也揭开了一张由平凡村民用勇气与智慧编织的抗战庇护网。
近日,记者沿着崎岖的山路攀上道古峪村南险峻的烟洞峪,一个天然石洞赫然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后人所说的 " 贺年洞 "。石崖上,两个隐蔽的洞口上下呼应,主洞内不过五六平方米,这里就是当年贺年签发政令、指挥抗战的重要工作场所。
1943 年,日军在蓟县一带疯狂制造 " 无人区 "。为保存力量,贺年率领抗日政府机关辗转迁至道古峪。其间,何贵、杨志俭、张玉、张存等村民负责照顾贺年及抗日工作人员的生活起居,一旦敌情紧急便让他们撤入这个易守难攻的石洞。
" 说这山洞里‘藏’着个县政府,恰如其分。" 道古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立华指着洞内空间介绍," 在联合县政府存在的近三年间,先后有五任县委书记、四任县长在此风餐露宿,秘密办公。洞虽简陋,政令却从这里源源不断发出。"
在张立华眼中,当年那份扫雪密令背后隐藏着道古峪村村民无声的默契与无畏的英勇。
当时接到命令后,村民们立刻行动,将各村之间的大小道路清扫干净,为部队转移开辟安全通道。一切做得自然而然,仿佛只是寻常的村间 " 清洁工作 "。
更惊心动魄的守护发生在 1942 年 3 月。300 多名日伪军突然进村 " 扫荡 ",将道古峪村全村男女老少驱赶到山下河边,架起机枪威逼村民逐一指认家人,凡无人认领者一律视为八路军就地杀害。
当时,现场气氛凝固,死亡的气息弥漫。人群中,地下党员王耑因身份隐蔽无人能认,眼看就要暴露。
18 岁的姑娘王蕴芳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冲出包围圈奔回家中,抄起剪刀 " 咔嚓 " 一下,毅然剪掉了那个年代未婚少女视为珍宝的长辫子。随后,她迅速将头发梳成已婚妇女的发髻,重新冲回敌人的包围圈,径直走向孤立无援的王耑,平静地说:" 回家吧。"
王耑心领神会,强压住内心的波澜,默默跟随王蕴芳离开,安然脱险。这次生死相救,让两位年轻人结下不解之缘,后来结为伴侣在革命道路上携手前行。
道古峪村党支部原书记邓国华是王蕴芳的侄媳,动情地讲述完姑妈当时的壮举后,她感慨道:" 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剪掉辫子,就是剪掉姑娘家的身份去认‘丈夫’,稍有差池,两人都没命。"
八十年岁月流转,道古峪村的烽火硝烟早已融入满目青翠。昔日危机四伏的 " 贺年洞 ",如今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地标,新修的石阶路指引着无数后人。
那个山洞里的县政府,那场大雪后的秘密清扫,那位剪辫救人的勇敢姑娘,以及一个小山村用生命和忠诚为抗战胜利筑起的坚实屏障,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在绿水青山间熠熠生辉。(记者 徐杨 文 / 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