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无反相机的迅速普及,其短法兰距方便转接的特性,使得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老镜头 " 似乎又获得了更多关注。有时候看到别人用几十年前的老镜头拍出来的照片或视频,色彩柔和、光影温润,焦外甚至还带点 " 旋 "?不少人开始乐此不疲地讨论老镜头的成像、色彩风格、焦外表现……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 " 老镜头 " 真的有种说不清的 " 玄学 "?
镀膜的影响
许多人说,老镜头会呈现出一种 " 通透但画面却不锐利 " 的感觉,这其实与当年的镀膜技术密切相关。
早期镜头由于制造工艺和材料技术的限制,大多数只使用单层镀膜、甚至无镀膜,这意味着镜头对光的控制能力较差,光线在透过镜组时会产生多次反射和折射,使得画面对比度降低、容易出现眩光或鬼影等情况。
即使到了后来,镜头逐渐发展出了多层镀膜技术,但相比现在的镀膜技术仍然会有差距,反观今天,连入门级镜头都配有更好的镀膜等,显然在成像纯净度和抗反射能力上是碾压性的。
再加上岁月的侵蚀——许多老镜头经历了几十年风霜,部分镀膜会发生氧化、脱落、发霉等现象,这些也会进一步造成色彩偏移、画面泛黄等等特性,但这些 " 瑕疵 " 却意外地容易营造出一种复古、温暖的影调。
镜头结构和生产工艺的影响
在电脑和软件技术尚未普及的年代,镜头的光学设计主要靠物理公式和经验模型,镜头的设计大都基于几种公认的经典结构上进行调整设计,例如如今还比较常听见的双高斯、天塞、松纳等结构等,而这些结构本身并不是完美的,在调整设计途中可能也会出现新的光学缺陷,而当时人们又无法通过电脑来进行模拟设计从而尽可能消除缺陷,就导致了许多老镜头实际上的光学缺陷,成为了如今的 " 玄学感 " 的来源。
另外,镜头的生产加工工艺也是一大因素,比如现在知名度很高的老镜头—— " 八羽怪 ",它就采用了 4 组 6 片的双高斯的结构,它其仿制自蔡司的镜头,但前苏联当时的镜片加工工艺和装配精度都不如蔡司,再综合镀膜技术、光学设计缺陷等多方面因素,造就了这颗具有强烈 " 旋焦 " 效果的镜头。到现代,人们可以使用精准的加工设备来加工镜头,使得工艺带来的工艺缺陷大大降低。
审美的变化
除了工艺和技术,还有一个被忽略的重要因素:审美在变。
现代镜头追求的是 " 技术完美 ":高锐度、高解析、低畸变、无鬼影。像差、色散、场曲等等,这都是必须要尽量被消灭干净的。再搭配上数码时代的高像素,使得照片都太 " 完美 " 了——于是,反弹心理就来了。
越来越多人开始怀念那些 " 不那么标准 " 的画面。比如偏暖的色调、焦外的光斑扭曲、逆光时的 " 彩虹鬼影 ",这都是现代镜头极力避免的,而老镜头却能呈现出来。正如现在电影摄影中,很多导演反而会选择使用老镜头,电影镜头相比摄影镜头来说,也通常会刻意保留一些光学缺陷,以营造那种经典的 " 电影感 "。
也就像今天社交平台上流行起 CCD 相机、小底卡片机、胶片机一样,大家追求的不再是 " 最好 ",而是 " 有感觉 "。
写在最后
当然,老镜头不等于就是好用,如果你不是冲着收藏情怀或者 " 玩 " 的目的去买一颗老镜头,那你大概率会失望。毕竟人类几十年的光学技术不是白发展的,对于追求精准、高效工作流的用户来说,老镜头从性能角度是肯定不占优势的。
但在无反时代,得益于相机支持峰值对焦、放大取景、对焦辅助等功能,让手动老镜头的使用门槛大大降低;再加上现在转接环种类丰富,甚至有电子接点转接、带光圈控制的版本,让玩法更自由,于是,复古和现代的结合就这么发生了,人们可以以更低的门槛来感受这些老镜头带来的 " 玄学感 " 了。
不知道你用过老镜头吗?拍出来的图片有没有给到你惊喜呢?欢迎评论区一起聊聊 ~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