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者留学 07-10
“相比世界第二的IC,我觉得新国立是更好的选择。”985学姐海外交换后确定留学,均分90顺利拿下NUS、帝国理工offer!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 本文为指南者留学学员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M 同学

中山大学 通信工程

GPA:4.0 雅思:7

主要经历

科研竞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无线信道冲突避免项目

MathorCup 高校数学建模挑战赛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实习经历

华为实习   AI 大数据方向

录取学校

从最初笃定保研到半路转向留学,从香港交换的启蒙到手握数封名校 offer 的纠结,留学申请的每一步都藏着对自我的追问与成长。

在极限二选一的时刻,我纠结了数日,最终放弃了排名更高的帝国理工,转向了更适合我的新国立,这一次的选择我懂得:选择的意义,或许从来不是选 " 对的 ",而是选 " 自己认定的 "。

接下来的故事,我将和你分享一个普通学子如何在岔路口找到心之所向。

"

我似乎更适合留学

"

刚进入大学时,我并未考虑过留学,只是将目标确定为保研,争取获得外校的夏令营资格。为了这个方向,大一一整年我都拼尽全力,最终顺利跻身专业前 5%,算是给了自己一个扎实的起点。

转折发生在大二下的某一天,那天我在学校图书馆学习,偶然遇到了一位中大逻辑学的前辈,她非常健谈,也有很强向外探索的热情。得知她拿到了国外研究生 offer,便询问了很多留学相关的问题。

然而当她问到我" 为什么希望保研?为什么想要读研究生?"时,我愣住了,在此之前,我似乎从未认真想过这些问题。

我好像是从那一个瞬间才开始思考,我是否真的适合走国内的研究生这条路,这是发自真心的热爱,抑或只是随波逐流?如果不选择保研,我是否还有新的路径可以尝试?

那一次的对话在我的心里埋下了一个种子,让我开始沉下心思考国内读研和海外留学的差异。

我的本科是 EE 相关方向,随着年级的增长,专业课强度越来越大,课程内容非常饱和,期末考 8 门以上早已成为常态。虽然我依然可以咬牙调整自己的状态,应付专业课的考试,但只有我自己知道,为了冲成绩、保排名,每个学期都是说不出的疲惫。

其实早在此前,为了增加保研竞争力,我已经参与了不少科研和竞赛项目。随着经验积累,我也慢慢发现自己更偏爱应用导向的工作节奏——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出,总能给我更强烈的驱动力。

参加电赛的日常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大二参加学院举办的电子设计大赛,我和两名队友一起针对校园电动车充电的问题完成了从设计方案,到建模、前端程序和硬件芯片的全流程工作。我很享受动手完成任务所带来的成就感,是任何考试成绩都替代不了的。诸如此类的 " 柳暗花明又一村 "、debug 后的成就感还有很多。

大三下学期,一段暑期实习让我的想法更清晰了当时我主要负责技术研究和预研工作,参与了企业的智能问答系统项目的开发。这次实习的经历,让我真切地感受到 AI 技术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渗透到商业世界中,而这种 " 研究成果能转化为实际价值 " 的过程,恰恰是我最享受的。

在华为实习的日子

综合这些科研和实习经历,我逐渐意识到:国内的科研更多的是探索学术界的前沿,反而没有像在工作实践中给我带来这么强的成就感。于是在大三下学期我主动放弃了保研,全力投入申请的准备中。

随着后续留学调研的深入,我发现海外项目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排名靠前的学校认可度较高,大部分项目都是 1~2 年的学制,能让我更早进入职场,更重要的是,教育氛围多元化,更注重实践,以及相对灵活的转专业空间,都与我向往的发展路径不谋而合。

港城交换,提前体验留学

大三下,我留意到我们学校有校级的香港城市大学交换项目,与此同时我也已经修满了学校的所有课程,港城交换的时间、项目都非常符合我的期待!

我希望可以通过这一次的交换,学习更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借机感受香港的教育模式,于是毫不犹豫报了名,毕竟谁不想在大学期间有一次特别的交换体验呢~

幸运的是,我很快通过了初审和英文面试,获得了交换名额。(部分留学申请需要竞争,大家平时还是要注意积累哦)

来到香港城市大学后,我被这边自由、开放的氛围所打动,在交友、学习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收获和感悟。

01

关于交友

我所在的马鞍山宿舍住着许多外国朋友,闲聊是他们的日常习惯,但我对自己的粤语和英语口语都没什么自信,一开始只能磕磕绊绊的说上几句,但外国朋友的真诚和友善驱散了我的不安,渐渐地我也融入他们,从一开始只和国内的同学交朋友,到后来认识了来自多个国家的朋友,这些跨越国界的友谊让我收获颇丰!

记得某一天当我打开地图时,发现很多国度都有我结识的新朋友,那一刻我仿佛拥有了更多探索世界的 " 支点 ",也有了更多的勇气和自信去拥抱未知。

有一次,我组织了好几个同学一起在东平州徒步,加拿大的 Jacob 笑着和我说 :"thanku lauren!! you are such a good planner",我们在沙滩上一起写字,我还给法国朋友 theo 起了 " 睿欧 " 的名字……这些点点滴滴的日常,都让我的心里觉得暖暖的。

去徒步的路上讨论 machine learning 的课程习题

02

关于生活

在香港的交换经历,让我发现学习不再是单一的任务,探索自我、交流文化、感受城市魅力也都成了 " 成长 " 不可或缺的部分。

例如百人瑜伽活动中,大家一起在舒缓的音乐和呼吸中放松身心、万圣节晚会上,大家在各自的装扮背后展示更真实的个性,这些丰富的课余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太多学习之外的生命力。

cityu 万圣节变装晚会

03

关于教育

在交换中我修读了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纳米技术、创新创业等课程,特别感谢在机器学习课程上的内容。

我和小组成员一起完成了 AI 生成图片识别的分类器项目,我们一起选模型调参刷分,提高准确率并且完成了最后的报告,让整段交换变得非常充实。

参观 cityu 实验室

04

关于心态

CityU 自由开放的教育氛围,极大地影响了我的学习观念。这里没有那么紧绷的学习节奏,让我从以往无数考试和高强度学习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得以喘息。我不再仅仅为了分数而学习,我似乎找到了新的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为期四个月的交换时光很快结束了,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和友谊,更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新的思考和规划。交换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全新的开始,也更加坚定了我之后希望留学的想法。

选择指南者稳稳的很安心

虽然我从大三就开始了解留学,但因为自己时间排得很满,所以直到 2024 年 10 月才开始找留学机构,当时申请季已经开始,一切都非常赶。

第一次了解指南者是被指南者留学 app 吸引的。这个软件里面有详细和完整的留学院校信息弥补了很多我的信息差,尤其是相似案例的呈现让我对选校有了更多的参考。

小 tips:往届的真实案例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指南君整理好了最新的【港新英澳留学蓝皮书 & 各分数段录取案例】,包括院校信息、最新录取画像、就业动态等详细信息,以及学长学姐不同分数段的录取案例,帮助你快速选校定位,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院校~有需要的找我领取⬇️⬇️⬇️

对比了多家机构后,我发现指南者留学的服务很完善,从选校到文书准备,从递交申请到跟进结果,甚至行前都提供了很完善服务指导,让我的申请过程非常安心。

行前安排都有叮嘱

申请季开始时,我正在港城交换,好多事情都撞在了一起。但因为前期做了很深入的调研,所以我很放心将我留学申请的任务都交给指南者的老师,直接和老师达成一种默契,由指南者辅助我完成大部分留学申请的流程,包括文书的专业度也很不错。而我则在交换的过程中快速高效地将雅思成绩考出来。

申请过程中,我发现标化成绩和软背景同样重要。但最重要还是专业成绩,尤其是英联邦的学校都比较看重绩点,对于英语成绩反而不需要越高越好,一般只要达标了就行。

像我申请的工科类专业则可以通过参加竞赛、项目和实习的方式类来提升自己,完整的项目经历尤其重要,它能更立体地展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潜力。

这一点上,我恰好受益于此前为保研做的准备:那段时间积累的高绩点、丰富的科研项目和实习经历,虽然最终没用于保研,却在留学申请时成了扎实的 " 家底 "。因此,整个申请过程中,我只需集中精力攻克英语这最后一关即可。

放弃 IC,我选择 NUS

我拿到 offer 的时间其实特别晚,2 月 26 日第一封 offer 才姗姗来迟——南洋理工大学的人工智能项目,那一刻悬了许久的心终于有了一丝着落。

回顾那段等待的时间,说不焦虑肯定是假的,虽然我的申请启动不算早,而且目标项目的发 offer 节奏本就偏晚,可当身边同学纷纷晒出保研成功或考研上岸的消息时,心里难免泛起微妙的失衡," 我的选择真的对吗?" 但更多时候,我逼着自己把注意力放在手头的工作和学习上,忙碌吸走了多余的焦虑,时间也就很快过去了。

但没想到,3 月我相继收到了港科和帝国理工的 offer,此前纠结的 NTU 瞬间不香了,尤其是看到 IC 的 offer 躺在邮箱里时,我几乎没犹豫地放弃了 NTU。

本以为尘埃落定,没想到 5 月下旬新加坡国立大学的 offer 也来了,这一次,真正的煎熬才正式开始。

因为帝国理工这两年的 QS 排名一直都是第二名,也是工科类的强校,我一度觉得这会是我申请到的最好的专业了,同时家人也觉得 IC 是最好的选择。

但 NUS 的 offer 却打破了这个决定。原本很开心的录取过程,成了意外痛苦的抉择时刻。

纠结的我整理了细致的对比

首先是专业课程,IC 的方向偏向电子信息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IC 专业的课程有三个假期,总时常只有十个月,所以非常紧张和压缩,workload 很大的好处是可以让我快速获得很强的知识密度。但是十个月的时间会让我被各种 ddl 推着走,却没有让我有充足时间去应对就业准备。我很担心 title 有了但是自己的能力反而提不上去,最后得不偿失。

其次是关于就业,虽然 IC 的世界排名更高,但是通过了解后我发现毕业后这两所学校都可以让我比较好的获得面试机会,至于是否可以拿到 offer 则需要看个人在笔试和面试所展现的能力。而 NUS 的计算机项目可以给我提供了一次在新加坡的实习或者校内项目的机会,这可以给我更多的项目经历积累,对未来的就业也有点帮助。

最后就是关于学费、雅思和留学体验等等次要因素的考量了,整体考量下来都会偏向新加坡的学校更多。更幸运的是,我的对象也拿到了新国立的 offer,我们可以一起去学习和获得新的体验,在新加坡去开始我们第四年的恋爱。

那段时间,我成了 " 纠结本结 "。对着两张 offer 反复掂量,但也正是这场拉锯,让我慢慢学会了和 " 悬而未决 " 共处:不再慌着逼自己立刻做决定,而是先沉下心列优先级——对我来说," 能扎实积累实践经验 " 比 " 短期名校光环 " 更重要;也不再只听自己的想法,而是去个方面打听课程细节、查就业报告,把信息收集得足够全。

把一切罗列清楚后,答案呼之欲出。原来所谓 " 最优解 ",并不是别人眼里的 " 最好 ",而是最贴合自己当下规划的选择。

如今,坎坷但还算顺利的申请季终于结束了!提升背景、实习、交换、刷 GPA、考雅思、写文书、找推荐信、提交网申……过程中真的有很多故事,但最重要的就是要相信自己,最终达成 " 落子无悔 " 的决定。

同时,很多人都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其实做完选择之后,怎么样去努力把选择做对也很重要,八月份就要启程啦!准备正式踏上南洋的土地,开启全新的一段篇章!

END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offer 硕士 理学 研究生 竞赛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