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连日高温,枣园油田风 27-13 井场仿佛一座巨型 " 钢铁蒸笼 ",6 米高作业平台炙烤得发烫。大港油田测试公司 C295 队队员们俯身趴在滚烫的防喷管上,专注调试线路。安全帽檐滴落的汗珠穿透缝隙," 啪嗒 " 一声坠落在测试施工图纸上,此刻他们正以 " 毫米级 " 的精湛操作,探寻地层深处的流动密码。
施工前,技术人员小心翼翼拆解多参数测试仪。指尖在磁定位仪的每道线路间来回穿梭,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处细微隐患。同时,手持现场刻度的流体密度计,反复校准误差。
下井作业时,绞车岗全神贯注,眼睛死死盯着速度表,在关键的井段,将下放速度精准控制在 600 米 / 小时。" 慢一秒,数据准一分 ",这句口诀随着汗水渗入操作台,成为他们心中坚守的准则。操作间内,工程师紧盯着实时跳动的测试曲线,1 小时内便记录下 200 余组数据。
" 上下平台一定要注意防滑!" 队长刘顺义的嗓音被烈日烤得沙哑,却依然坚定有力,穿透井场轰鸣,传入每位队员耳中。安装井口装置时,作业人员两人一组,默契地以手势配合吊装。在 6 米高空传递工具时," 接稳 " 的提醒声此起彼伏,回荡在井场。
测流量环节,队员们在井口与操作间频繁往返 20 余次,防护手套被汗水浸透,紧紧黏在手上。即便如此,他们始终严守 " 三人确认制 ":一人专注操作,一人认真监护,一人仔细复核,确保每一个步骤万无一失。
从距层位 50 米处开始,现场施工人员逐段点测,直至零流量界面。在密不透风的操作间,他们连续奋战 12 小时,最终形成的 8 组流量曲线、全井眼持水率等核心数据,经采油厂验证实现 " 零误差 ",精准定位产液层,为区块增产提供科学数据参考。
(津云新闻记者 白思婕 通讯员 罗霞 王昕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