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07-11
你的亲密关系模式暴露了哪些心理需求?如何从"情绪易崩"到"安全基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作者 韩明丽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在亲密关系里总在重复相似的剧情?

比如:

对方回消息慢了一点,就开始胡思乱想:"TA 是不是不爱我了?"

明明想靠近对方,却忍不住先发脾气:" 你根本不在乎我!"

对方稍微冷淡,就立刻躲起来,假装 " 我不需要你 "...

这些反复出现的焦虑、恐惧或疏离,其实是我们从童年延续至今的 " 旧剧本 " ——它像一副有色眼镜,让我们把伴侣的正常行为解读成 "TA 在伤害我 ",把伴侣的独立需求误解为 "TA 在拒绝我 "。心理学研究发现,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模式,早在婴儿期与照顾者的互动中就已经埋下了种子——这就是 " 成人依恋风格 " 的奥秘。

你的亲密关系在 " 说 " 什么?揭开 4 种依恋风格的秘密

在亲密关系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内心活动和行为表现,这背后对应着不同的依恋风格和核心心理需求。

安全型的人,内心会相信伴侣会在自己需要时出现,他们在关系中能够适度依赖,享受亲密时刻,核心心理需求是被理解与被回应。

焦虑型的人,总是容易怀疑伴侣的爱,比如担心 "TA 是不是不爱我了 ",在关系里会过度索取对方的肯定和重视,情绪也容易出现较大波动。

回避型的人则觉得依赖别人是可悲的事情,他们在情感上比较疏离,害怕做出承诺,最渴望的是被尊重和被信任。

还有混乱型的人,他们在关系中充满矛盾,既渴望靠近又害怕受伤,既想和伴侣亲近,又担心受到伤害,内心深处强烈渴望被接纳和被保护。

不妨回忆最近几次与伴侣的冲突,对照上面的描述,判断自己更接近哪种类型,也有人可能同时符合多种类型的特征。

成人依恋风格自测:5 分钟锁定你的 " 情感地图 "

成人依恋风格有专业测试题可以自测,下面节选 2 个很典型的问题,帮你快速了解一下自己的依恋风格:

1. 当伴侣忙于工作没及时回复消息时,你通常会:

A. 相信 TA 有事在忙,稍后再联系

B. 反复查看手机,猜测 TA 是否故意冷落

C. 告诉自己 " 没关系 ",但内心感到失落

D. 既想追问又怕被嫌烦,陷入纠结

2. 在亲密关系中,你更害怕:

A. 被伴侣过度依赖

B. 被伴侣忽视或拒绝

C. 表达真实需求后遭嫌弃

D. 既怕被黏又怕被推开

计分规则为:A 对应安全型,B 对应焦虑型,C 对应回避型,D 对应混乱型。如果测试结果是单一类型,那就明确了你的主要依恋风格;要是出现多类型组合,那就提示可能陷入 " 恐惧型 " 那种矛盾挣扎的状态。

依恋风格如何影响你的亲密关系

现实生活中,不同依恋风格的人相处时,会产生不同的 " 化学反应 "。比如焦虑型和回避型在一起,很容易形成 " 追逃循环 "。焦虑型一方会因为伴侣不回消息而不断追问,想要确认对方的爱;回避型一方则会觉得被 " 查岗 ",进而减少联系,双方需求错位,导致关系越来越紧张。

比如,我有一位来访者,她的男朋友从事销售工作,经常需要晚上出去应酬。她特别担心男友喝醉出问题,脑海里会不断浮现各种灾难化的想象,于是不停地给男友打电话。有时一晚上能拨打三四十次。久而久之,男友嫌她唠叨,索性出门应酬时不接她的电话。这让她更加抓狂。这就是 " 追逃循环 "。

安全型依恋的人,就像拥有一个 " 缓冲带 "。当伴侣情绪低落时,他们会说:" 我注意到你不太开心,需要聊聊吗?" 这种方式能够为伴侣提供稳定的情绪支持,帮助对方进行自我调节。

其实,依恋风格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我们要觉察彼此在亲密关系中需求的差异,在关系中学会识别并回应对方的情感需求。

从 " 旧剧本 " 到 " 新关系 "

以下四步方法,可以帮我们从 " 被情绪操控 " 转向 " 主动创造安全 "。

第一步:绘制你的 " 情感需求地图 " ——找到恐惧背后的真实渴望

拿出一张纸,写下你在亲密关系中最害怕的三件事,比如:" 被忽视 "" 被控制 "" 被否定 ",然后逐条问自己:" 这个恐惧背后,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害怕的事:"TA 总是忙工作,没时间陪我。"

真实需求:" 我需要被重视,希望 TA 能主动分配时间给我。"

害怕的事:"TA 说我太黏人。"

真实需求:" 我需要情感确认,担心 TA 觉得和我在一起很累。"

当我们只盯着 "TA 为什么不回消息 " 的表面行为,就容易陷入情绪漩涡;但当我们挖掘到 " 我需要被重视 " 的核心需求,就能更理性地表达:" 我希望我们每天能固定聊 10 分钟,这会让我感觉被在乎。"

第二步:识别关系中的 " 触发点 " ——看见情绪背后的 " 旧伤 "

准备一个小本子,或手机备忘录,记录那些让你瞬间情绪爆炸的具体事件,比如:" 伴侣加班没报备 "" 我说想结婚 TA 说再等等 ",然后问自己:"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什么经历?"

触发事件:" 伴侣答应周末一起吃饭,临时被同事叫走。"

联想到的旧伤:" 小时候爸爸总说带我出去玩,但经常放鸽子,我只能一个人在家哭。"

此刻的情绪真相:" 我不是在生 TA 的气,是在重复小时候 ' 被抛弃 ' 的恐惧。"

很多亲密关系中的争吵,本质上是我们在替童年的自己 " 讨说法 "。当我们意识到 " 现在的 TA 不是童年的爸爸 ",就能把对过去的愤怒,转化为对当下的沟通:" 亲爱的,你临时取消计划让我有点失落,因为小时候我总被放鸽子,现在需要你提前告诉我,这样我会更安心。"

第三步:练习 " 非暴力沟通 " 新脚本——把指责变成合作

把过去的指责性语言—— " 你总是 ..."" 你根本 ...",替换成 " 观察 + 感受 + 需求 + 请求 " 的结构:

1、观察,客观描述事实,不评判:" 你昨晚加班到 11 点,回家后直接睡觉,没和我说晚安。"

2、感受,表达自己的情绪,而非指责:" 我有点难过,还有点担心你。"

3、需求,说出自己的核心需求:" 我需要知道你是不是安全,也想和你分享我的一天。"

4、请求,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 下次如果加班很晚,可以给我发个消息吗?哪怕只有一句 ' 今晚加班,明天聊 '。"

对比一下下面的这两种表达方式,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旧脚本:" 你根本不在乎我!天天加班,家就像旅馆!" 这种表达方式特别容易引发对方的防御。

新脚本:" 你最近加班多,我有点孤单(感受),希望能和你多些时间聊天(需求),以后加班超过 10 点,我们通个 1 分钟电话好不好?(请求)" 这样表达是不是就更容易达成合作。

指责会让对方启动 " 防御模式 ",比如回避或反击,而 " 非暴力沟通 " 让对方感受到 " 我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攻击你的 ",更容易激发对方的共情和配合。

第四步:建立 " 安全基地 " 日常练习——给自己安全感

根据你的依恋风格,选择适合的日常练习,帮助自己在情绪波动时快速 " 回血 ":

1、焦虑型:用 " 五感法 " 平复焦虑

当又开始胡思乱想时,比如焦虑 "TA 是不是不爱我了 ",立刻做以下动作:

视觉:环顾四周,说出 5 件看到的东西,比如:" 白色的墙、绿色的盆栽、红色的杯子 ...";

听觉:听 4 种声音,比如," 空调的嗡嗡声、窗外的鸟叫、键盘的敲击声 ...";

触觉:摸 3 样东西,比如," 毛衣的毛毛、手机的温度、桌子的木纹 ...";

嗅觉:闻 2 种气味,比如 " 洗发水的香味、咖啡的香气 ...";

味觉:尝 1 种味道,比如," 嘴里的水、或者薄荷糖 ..."。

这个练习能快速把注意力从 " 脑内小剧场 " 拉回现实,减少灾难化想象。

2、回避型:写 " 情感日记 " 释放脆弱

每天花 10 分钟,写下当天一件让你有情绪波动的小事,比如:" 今天伴侣问我 ' 在干嘛 ',我觉得烦 ",然后问自己:" 这个情绪背后,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比如:" 我其实希望 TA 能主动关心我的心情,而不是只问我在做什么。"

写完后可以撕掉或收起来——重点是允许自己承认脆弱,而不必立刻面对伴侣。

3、混乱型:制作 " 需求卡片 " 随时提醒

在卡片的一面写上 " 恐惧 ",比如:"TA 会不会觉得我很烦?",另一面写上 " 对应需求 ",比如:" 我需要被关注,但不想打扰 TA"。当冲突发生时,拿出卡片看看:" 我现在是被恐惧控制,还是真的需要表达需求?"

真正的安全感,是成为自己的 " 安全基地 "

亲密关系的终极目标,不是找到一个 " 完美伴侣 " 来填补我们的安全感缺口,而是通过关系这面镜子,看清自己的依恋模式,学会用健康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你能在焦虑时安抚自己,在恐惧时表达需求,在疏离时主动靠近,你就不再是 " 旧剧本 " 里的受害者,而是 " 新关系 " 的创造者——真正的安全感,是你即使暂时一个人,也能对自己说:" 我值得被爱,也有能力爱自己。"

从今天开始,试着做自己的 " 安全基地 " 吧。每一次觉察、每一次练习,都是在为更健康的亲密关系铺路。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