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了吗?天津早点越来越火了!
2023 年," 天津早点旅游地图 " 发布,展现丰富多元的早点文化;2024 年,西北角持续 " 爆火 ",游客的足迹深入天津大街小巷、社区内外,发掘 " 宝藏 " 早点摊儿;到了 2025 年," 天津早点吃法教程 " 系列网络短视频快速走红,掀起全民探索津派文化的热潮……这场始于味蕾、陷于 " 碳水 "、忠于热爱的津味 " 早班车 ",正驶向深入解码城市基因、沉浸式体验城市文化的旅途。
从 " 吃全 " 到 " 吃好 "
早点,让游客收获何种津派文化的 " 初印象 "?今年 5 月,广东游客金佳媛搭乘邮轮抵达天津,按旅行计划停留一晚。转天一早,循着天津人 " 最好的早点在家门口 " 理论,她踏入市井巷陌找到 " 烟火气 " 早点摊儿,一口气买了卷圈、老豆腐、煎饼果子。她希望尽量 " 多尝 "" 吃全 ",却因为食量有限,只能对锅巴菜、麻酱烧饼、" 大饼夹一切 " 望而兴叹。离津时,她连发几条社交媒体信息,对没能吃到的早点念念不忘,表达 " 一定要再来天津 " 的心愿。
"90 后 " 创业者李岩曾在天津上大学,3 年前从外地迁居天津。此后,他才发现在 " 棒槌馃子 " 之外还有 " 花瓣梨 " 等许多门类,卷圈有豆皮、面皮之分等许多新知识,也开始对比各家早点摊儿的食物,寻找最 " 对胃口 " 的津味早点。
从 " 看热闹 " 到 " 学门道 "
" 在天津,锅巴菜怎么吃?今天给你们来个‘保姆级教程’!" 这句天津话开场白,是 " 天津早点吃法教程 " 系列网络短视频快速走红的起点。被粉丝们戏称为 " 纯血天津人 " 的王伟,小时候住在南市附近,每天早晨都跟着爷爷变着花样吃早点。2020 年,王伟开始做短视频播客,两次 " 爆火 " 都和天津早点有关。"2023 年,媳妇拍我吃‘大饼夹一切’,随手一发就火了;今年‘五一’假期最后一天,我想给错峰来天津玩的游客发个吃锅巴菜教程,视频又火了!" 他陆陆续续拍了几十条 " 天津早点吃法教程 ",单一视频作品最高播放量超过 6700 万次。
外地游客被天津早点的品种多样、口味丰富吸引而来,在品尝的过程中、在短视频传播的浪潮里渐渐加深对天津的了解,可想要深入探索天津早点中的文化基因与内涵,真正推开这扇通往城市气质的窗户、沉浸式体验天津的 " 烟火气 ",就需要更进一步了解天津食文化,读一读有关的专业著述。
民俗学者由国庆长期深耕天津饮食民俗研究,通过《津沽旧市相》《天津卫美食》《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等著作,系统梳理本地早点文化脉络。" 有网友说,天津早点是‘碳水炸弹’。究其原因,是由于天津自然物产丰富、南北风味交融,地理位置因素、漕运文化影响塑造了天津早点的传统与特征——高热、高脂、顶饱且快捷。在此基础上,天津食客吃早点又发展出许多‘讲究’,就连一碗老豆腐也分荤卤、素卤。早在民国时期,城中已有增盛成炸糕、口蘑羊肉末豆腐脑等知名早点,束鹿馆的鸡汤豆腐脑还登上过电台广告。天津早点不仅注重延续传统,还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上世纪 90 年代前后,为了人们购买和饮食方便,早点大饼的直径从二尺缩小至六寸,此后‘大饼鸡蛋’成为天津早点的重要花色品种。" 由国庆说,天津人吃早点习惯一些固定搭配,以 2 至 4 样最为常见;馃子和豆浆是天津人心目中的早点标配,食客认为豆浆就着馃子吃、馃子蘸着豆浆吃有不同的滋味……天津人精细化、极致化的口味追求,显示出城市文化有趣、有情、有味的特质。
沉浸在天津早点的文化体验中,文化氛围自然丰盈,因为这方水土的文化基因、生存智慧、人情温度早已悉数揉进每一口滋味。(记者 张译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