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半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资本市场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从 A 股到港股,半导体企业 IPO 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充分展现了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全方位突破和资本市场的深度参与。
A 股市场:科创板引领半导体 IPO 热潮
据集微网不完全统计,2025 年上半年,共有 21 家半导体相关企业向 A 股提交了 IPO 申请,覆盖芯片设计、材料、设备、封装测试等多个领域,计划总募资金额 465 亿元。其中,科创板成为最受青睐的上市板块,占比超过五成,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科创板 " 硬科技 " 定位与半导体产业的高度契合性。
在 21 家受理企业中,11 家选择科创板,占比 52.4%,计划募资金额合计达 301.5 亿元。摩尔线程以 80 亿元的募资额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上海超硅、兆芯集成、沐曦股份,分别计划募资 49.65 亿元、41.69 亿元、39 亿元,前述四家企业中,上海超硅主营业务为半导体硅片,是晶圆制造的核心材料;其他三家企业均聚焦高端处理器领域,展现了资本市场对国产算力芯片的高度关注。
创业板吸引了 4 家企业,分别为宏明电子、大普微、初源新材、贝特利等,计划募资总额约 58.4 亿元,主要涉及电子元器件、存储技术、以及电子材料等。而惠科股份在深证主板申请上市,计划募资金额为 80 亿元,相较于 2022 年申请创业板 IPO 募资金额少 15 亿元。
北交所则成为中小型半导体企业的选择,共有 5 家受理企业,募资规模较小但覆盖细分领域,如康美特的电子封装材料和华宇智电的封装测试服务,体现了北交所服务 " 专精特新 " 企业的定位。
从主营业务看,企业覆盖半导体全产业链,其中芯片设计如昂瑞微(射频芯片)、沐曦股份(GPU)、优迅股份(光通信芯片)等;材料与设备领域,包含上海超硅(硅片)、亚电科技(清洗设备)、初源新材(感光干膜)企业;封装与部件领域有芯密科技(密封件)、臻宝科技(设备零部件)等。
半导体行业 IPO 活跃的背后,是国家对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持续支持。科创板 " 硬科技 " 属性与创业板 " 三创四新 " 定位为企业提供了适配的融资渠道。此外,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的机遇,也推动国内企业加速技术突破和产能扩张。
港股市场:第三代半导体成焦点
港股市场同样呈现出半导体企业上市热潮。上半年共有 10 家半导体企业提交首次上市申请,其中仅 6 月份就有 6 家企业集中递表,凸显行业加速对接国际资本市场的趋势。
从业务布局看,碳化硅(SiC)等第三代半导体、显示驱动芯片及存储技术成为 IPO 主力。
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瀚天天成(碳化硅外延片)、基本半导体(碳化硅功率器件)、尚鼎芯(IGBT/GaN/SiC MOSFET)三家企业集中亮相,反映全球新能源及高压应用需求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产业化进程加速。
据 Yole 数据显示,尽管 2024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遭遇阶段性放缓,碳化硅器件市场仍将稳步攀升,2024 年至 2030 年期间将以 20% 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增长,到 2030 年将扩大到 103 亿美元,中国厂商正通过资本扩张抢占份额。
在存储与计算架构领域,国产替代正加速形成差异化技术路线:力积电子凭借 " 存储芯片 +AI 计算 " 的融合架构,在边缘智能领域实现突破;奕斯伟计算则以 RISC-V 处理器为核心构建自主 IP 体系,其开放的指令集架构正在形成对 ARM 生态的差异化竞争。与此同时,云英谷科技聚焦新型显示驱动赛道,其 AMOLED 驱动芯片深度绑定本土面板龙头,伴随国内 AMOLED 产能占比突破 40% 的产业拐点,公司正迎来确定性增长机遇。
在半导体行业加速国产替代的背景下,港股市场正成为硬科技企业的重要融资平台。碳化硅等重资产领域对产能扩张需求迫切,而港股上市不仅能拓宽美元融资渠道,还能借助 18C 章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降低对盈利能力的硬性要求,吸引更多高成长性企业。
目前 10 家企业均处于聆讯前阶段,若进展顺利,部分企业有望于 2025 年 Q3 完成上市。其中,碳化硅赛道与奕斯伟的 RISC-V 技术或成投资者关注焦点。
上市辅导梯队:卡脖子领域受青睐
在 IPO 辅导阶段,半导体企业同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据集微网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 17 家半导体相关企业启动上市辅导,覆盖 EDA、设备、射频芯片、IP 等多个细分领域。国泰君安、中信证券等头部券商成为主要辅导机构,体现出资本市场对半导体产业链的深度布局。
从细分市场来看,芯和半导体(全产业链 EDA 解决方案)、紫光同创(FPGA 及配套 EDA 工具)的加入,标志着国产 EDA 领域加速资本化。而思锐智能(ALD 设备)、托伦斯(刻蚀设备零部件)、成都超纯(刻蚀器件)等企业聚焦半导体制造关键环节,呼应国内设备自主化趋势。另外,飞骥科技(射频前端)、锐石创芯(5G 射频)、宸芯科技(无线通信 SoC)等射频与通信芯片企业密集入场,反映 5G 与物联网需求驱动。
从地域分布来看,17 家企业中,广东(5 家)、上海(3 家)、苏州(2 家)、青岛(2 家)等地占比超七成,凸显产业集群效应。中西部地区如陕西(亚成微)、成都(成都超纯)亦有企业崭露头角。
从辅导机构来看,国泰海通证券(包含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以 5 家辅导企业(度亘核芯、思锐智能、科通技术、芯耀辉、紫光展锐)居首,侧重设备与 IP 领域;中信证券(芯和半导体、思必驰、紫光同创)和广发证券(锐石创芯、粤芯半导体、朗迅科技)各辅导 3 家,覆盖 EDA、AI 芯片及制造环节。
在《中国半导体产业促进条例》等政策支持下,国内半导体企业正加速对接资本市场。行业龙头企业如紫光展锐(通信芯片)、粤芯半导体(模拟芯片制造)等即将登陆资本市场,有望进一步提升行业关注度和市场活力。
随着辅导期推进,这批企业有望于 2025 年下半年至 2026 年递交 IPO 申请,EDA、设备等 " 卡脖子 " 领域或成下一阶段上市热点。
A+H 模式:头部企业的新选择
除前述新申报企业外,已登陆 A 股的头部半导体企业正密集筹划港股上市。据集微网统计,包括豪威集团、兆易创新、纳芯微、紫光股份、杰华特、天岳先进、江波龙、国民技术、和辉光电、广和通等十余家 A 股半导体上市公司已正式启动港股 IPO 程序,开启 "A+H" 双资本平台布局。
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三个深层行业动向。一是部分企业海外收入占比超 50%,港股上市有助于增强国际品牌影响力;二是碳化硅企业面临数十亿级产线投资需求,港股可提供美元融资补充;三是半导体设备、材料类企业在港股 18C 章规则下可能获得更高估值溢价。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多数已在科创板或创业板拥有较高市值,选择港股二次上市既是对现有业务的资本补充,更为未来跨境并购预留操作空间。市场分析认为,随着 "A+H" 案例增加,两地市场半导体板块的联动性将显著增强。
总体而言,2025 年上半年中国半导体行业的 IPO 活动呈现出全面开花的态势,从芯片设计到材料设备,从 A 股到港股,各领域、各板块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这既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半导体行业的高度认可,也预示着我国半导体产业正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