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01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张锡峰的 " 成名史 ":
早在 2019 年,张同学刚刚入学衡中读高一,就发表了一个热情洋溢、旁征博引的演讲视频,当时风趣幽默的表现让他一下子火遍全国。在那次校内演讲中,他是放松的,他坦言——
他向往外面的世界,不想再在抖音和电影里观看他人的世界;所以,他要付出时间去奋斗," 当别人打游戏时你在学习 "," 当别人睡懒觉时你在学习 ",没有人在年少时想成为一个普通人。
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进不了好学校,等于被美洲豹吃掉 ",世界不一样,焦虑一样》。
2021 年他第二次出场,是在那年高考前参加了一档演说综艺节目,视频里他自比为来自乡下的土猪,嘶喊出 " 要去拱大城市的白菜 " 这句炸雷般的 " 豪言壮志 ",火则火矣,却出现两级分化的舆论,有人支持也有很多人表达了厌恶、讽刺、嘲笑。
我又写了一篇文章《立志当 " 土猪 "" 拱城市的白菜 " 的孩子,你可能想错了。。。》。
去年(2024 年),他已经如愿在中国最好的 985 大学之一浙江大学、最热门的专业计算机系就读,正面临找实习单位,接下来要找工作的关键期,接受了一个采访,表达了对自己当初选择专业的后悔以及面临就业时的茫然。(《1342 万人今天参加高考,高分孩子真的就能跑赢人生?看看衡水学霸的经历吧 ~~》)
PART.02
最近他又接受了一个采访,更详细阐述了自己高考后选专业的过程,以及在后面 4 年学习中对选专业这件事的认知提升。
他说,当初选专业时,他的父母给了他足够的尊重和足够的自由,但他却觉得家长没有给他一张通往自由的 " 船票 "。这个 " 船票 " 就是对专业的认识和对自己的认识。
言下之意就是父母只支持他自己选择专业,却没有支撑他去做选择,没有引导他去对了解自己的兴趣、了解某个专业的职业路径。
他的分数原本可以上北大医学院,但因为不了解学医需要选考化学,错过了学医的梦想。
后来他又因为认同家里长辈的观点学一门技术,所以报考了计算机专业。
没想到去到浙大才发现周末高手如云,很多同学都是从小就学习编程,甚至是从信息奥赛渠道升学的,而他需要从 0 学起。
在他的描述里,大学四年他学得极其辛苦 + 痛苦,才勉强达到专业平均成绩 85 分,这个成绩看起来不错,但实际上在他们专业属于排名倒数,这带给他严重的挫败感。
但让我觉得惊讶的是,在采访最后,被问到如果重来是否还会选择计算机作为专业时,张锡峰非常冷静地给了确认的回答。
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功利性的倾向,认为 " 只有在有选择的时候,才能在喜欢和不喜欢之间做选择,在没选择时只能从挣钱的角度来判断,挣得多是唯一的选择 "。
看起来,他应该是在就业时依然选择了从事编程工作。
不知道他会不会在 4 年后又会反思现在这个决定,但我预感他的生活会陷入越来越深的自我否定和自我 PUA 中。
PART.03
从张锡峰对选择专业这件事的描述,他已经陷入了绝对的悖论中:
一面是自己清晰地知道自己不喜欢计算机这个专业,
一面又以生活所迫来说服自己必须从事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
我不清楚,他的家境到底有多窘迫,以至于让他认为挣钱是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
起码高考完家里有小轿车接,他的家庭总不至于比庞众望更艰难吧,但就连庞众望这种家境出身的孩子,都没有把挣钱当做第一生存要务,所以起码从人生规划的站位来说,张锡峰是远远输给了庞众望的。
除了人生境界外,张锡峰对未来的认知也落后时代。
要知道时代变化如此之快,就算是之前看来行情还不错的编程行业,今年其实也风光不再,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冲击。当 AI 替代了基础性工作后,这个行业还能不能维持住普遍高薪,不容乐观。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不能在行业里成为不可替代的那部分人,裁员首当其冲的必然是这种不够专精尖的边缘人员。
而不热爱自己的工作,是不可能在一个行业立稳扎深的。
以为学了什么专业,就必然能吃到专业的红利,已经是过时的认知了。
技术革命带来的职场变化,必然向更专业更细分的方向发展,要求从业的人得更专注更投入,想凑合干干是混不了多久的。
PART.04
采访中,张锡峰说的这句话其实给我冲击是蛮大的:
他说父母只给了他自由,却没有给他通往自由的船票
虽然平静但掩不住浓浓的怨怼情绪,给我们这些家长一记当头棒喝:我们看似包容性极强的 " 你喜欢就好 ",有一天可能成为孩子对我们最深的怨念。
其实我很理解张锡峰的抱怨,因为现实生活里,确实有太多家长打着所谓开明的幌子,做的却是扼杀希望的事情。
比如很多家长常常嘴巴上说,我已经给孩子自由了,让孩子自由选择,然而面对补课、写作业这些任务时,孩子又变得没得选。或者说,给孩子的自由都是有前提的:必须先完成作业、考到高分,才会考虑接触其他的领域。
可是当孩子所有的时间都消耗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繁重的考试、作业中时,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去接触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更没有时间去深度追问自己的内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怎么会有选择的基础呢?
最后即使到了高考时,家长开明表示你爱报哪个学校就报哪个学校,爱选什么专业就选什么专业,我不会干预,但这话其实是一句空话,因为孩子要在那个时候有选择的基础,至少他们要了解自己是对什么样的工作有愉悦感,以及世界上成千上万种工作大致是什么样子的。
了解这些事情是需要空间和时间的。
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从孩子五岁一直到十八岁高考之间,他们几乎没有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空间和时间。这等于从根本上把通往自由的船票给烧掉了。
一个没有自由船票的人,在面对自由选择的时候,剩下的只有茫然。
PART.05
家长们必须明白,自由并非只是选择的权利,它还需要承担责任和具备能力。建构这种自由选择的能力,才是现在教育的核心。
家长需要反思,在孩子从上幼儿园到高中的漫长教育过程中,你为他们具备面对自由选择时所需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认知的基础付出了多少?你在这件事情上耗费了多少时间?
在未来,所有的孩子和家长都应该在成长的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探索自我和世界。家长们在帮助孩子规划方向时,一方面要让孩子有选择兴趣的自由,同时也帮他们认清自己的兴趣可以导向的人生方向。
这个过程不会消耗孩子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因为它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需要留白。家长甚至可以重新排列优先度,把孩子的自由探索放在首位。
有家长会说孩子太忙没有时间探索,其实这些家长在心中已经有了优先度的排序。他们认为优先完成学校的功课、在学校的排名中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孩子留出时间自由探索自己和世界的重要性。
如果家长一直这样想,又怎么能帮助孩子规划未来呢?
正如当我们谈论给孩子高中做生涯规划时,大家都很认可。但是,为生涯规划做准备这件事,大家却又觉得没有时间。这个悖论变相地反映了家长在教育中的优先度排序是失衡的,它与未来是不匹配的。
即使聪明如张锡峰,也会面对这样的茫然。更何况,99% 的孩子估计是考不上浙大计算机系的,那他们又该如何面对未来的选择呢?
家长们必须明白,当下在我们心中对孩子时间的优先度排序,才是未来最能够影响孩子自由选择的心理凭依。
一个有自由却没有能力享受自由的人,在心理压力下会变得意志消沉,与时代脱节,更无法迎接未来 AI 时代的挑战。
所以家长们现在就跟我一起行动起来吧,重新审视教育的优先度,为孩子创造通往自由的船票,让他们在自由中茁壮成长,勇敢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