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铜川 07-12
[长安巷陌]“利君”九十年:一家老牌药企的守正与破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上个月,2024-2025 陕西经济年会在西安落下帷幕,这场聚焦区域经济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盛会中,利君制药董事长吴秦荣获 " 陕西十大社会责任企业家 " 称号的消息,如同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人们对这家本土老牌企业的记忆闸门。

▲利君制药董事长吴秦获得 " 陕西十大社会责任企业家 " 称号(图片来源:利君制药公众号)

01

从行业标杆到转型探索:时代浪潮中的坐标变迁

在西安这座底蕴深厚的城市里,利君制药厂并非新兴的行业新星,而是一家横跨近九十年历程的 " 老字号 "。它的厂房曾是枣园路上的地标,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西安人的记忆。在巅峰时期,利君制药厂员工规模近 5000 人,专业技术人员就达 1800 余人,庞大的人才队伍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那时的利君制药厂年产值飙升至 15 亿元,盈利 1.7 亿元,产品畅销全国,部分远销海外,从普通家庭药箱到各大医院药房,利君的产品随处可见,是西安乃至全国制药行业的中流砥柱,彰显出强大的市场影响力与雄厚实力。

只是在近年来新兴企业辈出的浪潮中,这家低调的老牌药企渐渐淡出了大众的焦点。如今利君制药员工数量减至 1300 余人,营收数据也不复当年辉煌。究其原因,市场环境巨变首当其冲,随着医药行业蓬勃发展,大批新兴药企携先进技术、创新理念涌入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利君制药面临巨大冲击。加之利君制药实施整体搬迁和新建工程,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厂区建设,如鄠邑生产基地计划投资 26 亿元,短期内分散了企业资源,影响了市场拓展与研发投入进度。而且在研发层面,新药研发周期漫长、资金需求庞大、风险极高,老牌药企传统研发模式在创新药崛起的当下,难以快速适应,导致新产品推出节奏放缓,市场份额被逐步蚕食,让这家曾经的行业巨擘在时代浪潮中面临诸多挑战。

▲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内照片

而此次获奖所引发的关注,如同为这段沉睡的历史拂去尘埃,让人们重新将目光投向这家从战火中走来、在时代变迁中持续生长的西安本土企业,好奇于它如何在岁月流转中守住根基,又如何在时代浪潮中稳步前行。

02

从赤水窑洞到现代厂区:岁月流转中的前行印记

1938 年 10 月,在陕甘宁边区赤水县的窑洞里,八路军卫生材料厂悄然开始筹建。当时队伍规模不足 200 人,他们采用土法提炼酒精、熬制药膏。在物质极度匮乏的艰难条件下,承担起了边区 300 万军民的药品供应重任。那些在昏暗油灯下绘制的制剂配方图,成为了厂史中最早的技术档案资料。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里,将其与另外四家工厂一同誉为边区公营企业的 " 开路先锋 ",朱德也对其 " 以科学做基础 " 的创业精神予以称赞。

1949 年,该厂搬迁至西安,职工们带着边区的药碾子和蒸馏器,在枣园路建立起新厂区。1953 年集体转业并更名为 " 西安制药厂 " 时,从赤水县带来的那台铸铁制药机依旧在使用,机身上刻着的 "1942" 字样,宛如连接两个不同时代的特殊印记。20 世纪 70 年代,红霉素车间投产,老工人们依然遵循着边区传承下来的规矩。

1998 年改制为利君集团时,档案室完整留存着企业的变迁轨迹:从 1938 年简陋的土坯作坊,到 20 世纪 50 年代具有苏式风格的厂房;从 70 年代的机械化生产线,再到 2015 年鄠邑基地的智能化车间。泛黄的生产日志显示,1948 年全厂月产药品不足千斤,而到 2024 年,单日产能已等同于当年三年的生产总量。

▲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图片来源:凤凰网)

03

从麻纸工资单到福利清单:时代更迭中的人文传承

边区时期的工资单是用麻纸书写的,职工报酬除了少量津贴外,大多以口粮和布匹形式发放。1946 年的档案记载,职工每月能获得 30 斤小米的配给,技术骨干会多领一尺土布,用于缝制工装。这种 " 精神奖励重于物质 " 的传统,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先进生产者所获得的 " 劳动模范 " 奖章,至今仍被一些老职工悉心珍藏。

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条上开始出现明细,包括基本工资、班组长津贴、高温补助等。夏天发放的 8 元降温费,在当时足以购买 20 斤西瓜。90 年代 " 利君沙 " 畅销后,奖金成为工资单上的新增项目,不少职工凭借这笔奖金在厂区附近购置了住房。2003 年非典期间,工资单上增添了 " 防疫补贴 ",而食堂 24 小时供应的热汤面,也成为特殊时期大家温暖的记忆。

如今,员工福利清单上,六险一金、学历补贴、研发奖金等已成为标准配置。通勤班车覆盖全市范围,宿舍配备了空调和 WiFi,每年两次的体检过后,工会总会附上健康建议。不过,老职工们指出,有些东西始终未曾改变,就如同当年边区药厂分药时优先保障前线需求一样,现在车间依旧保留着 " 急救药品优先生产 " 的老规矩。

在药厂工作了 30 年的王叔回忆起往昔岁月,从最初住在药厂的单身宿舍,到后来厂里分配家属院住房,再到家属院改造时能够以优惠价格优先购买新房。回顾这些经历,王叔感慨自己从毕业到成家,大半生都奉献给了药厂,同时也见证了药厂的巨大变化。

▲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鄠邑厂区(图片来源:西部网)

04

从药碾子到新药:变与不变中的成长密码

厂史展览馆里,那台边区药碾子旁,摆着近几年研发的新药样品。两者的距离,丈量着中国制药工业的进步,也藏着企业长青的密码。从赤水县时期 " 每一粒药片都关乎生命 " 的信念,到如今 " 创新为民 " 的研发理念,责任意识始终是发展的底色。

吴秦在获奖感言里提到那棵老槐树:" 根扎得深,才能长得高。" 这或许就是利君的答案——从 1938 年赤水县的窑洞,到如今的现代化药企,变的是生产方式,不变的是对责任的坚守。就像边区时期的药碾子磨出的不仅是药材,更是人心;现在的智能生产线造出的不仅是药品,更是信任。

谈及在利君多年的工作,冯阿姨言语中流露出感慨:" 我是毕业后分配到厂里的,从入厂到改制再到迁往户县(鄠邑区),这么多年工作下来,利君就像是我的另一个家。"

就像老槐树的年轮里藏着每一场风雨,利君的时光里,藏着中国制药工业的成长密码——在变与不变的平衡里,在对当下的专注和对长远的坚守里,在每一代人接过接力棒时,那句轻声的感叹:" 原来已经走了这么远。"

来源 / 长安巷陌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浪潮 陕西 生产基地 八路军 酒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