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 3000 字 阅读约 10 分钟
* 快来星标我们
Follow us
各位读者朋友:因微信公众号推送机制的变革,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错过推送,所以如果你喜欢循迹晓讲的文章,请一定一定别忘记星标 " 循迹晓讲 " 。
设置星标步骤:1. 点击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循迹晓讲】;2. 到公众号首页,点击右上角【···】;3. 设置星标,这样就不会错过我们的文章啦!
我在读这本《杀戮与文化》之前其实就知道,这本书会有蛮多的争议,等到拿到手之后翻读,也发现了作者对一些历史常识的引述有些错误,作者的观点甚至都不能算是学术,但仍然不妨碍我给这本书五颗星,因为作者的叙述和推演大体是没问题的,而且基于这样的叙述和推演,作者提出的是常识,一种比学术更重要,但很不幸因为种种原因更稀缺的东西。
◇ 图为《杀戮与文化》在某平台上的评分
整本书其实是建立在一个事实的基础上,那就是 " 西方文明是现代世界的塑造者 " 这么一个当代人文学术界基于所谓的政治正确很不想承认的东西。作者通过战争这么一个文明最直接碰撞的窗口,来讨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的冲突,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 9 个章节,每个章节的一开始都是对一次战役的各种描写(甚至有时候会到心理层面上),在以后就是分析前因后果,这 10 个章节特别想一个系列的纪录片,讲述的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的个性,但讲述的范式是一样的。当然,通过这样的讲述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战争过于严肃,不能完全委之于军人。
本书的第 1 章是序言,从第 2 章到第 10 章是战例的分析。第 2 章讲到萨拉米斯海战,作者在突出希腊城邦的自由民和波斯帝国之间的差距以及这些差距会在战场中产生的影响。第 3 章讲到了亚历山大大帝对东方的征服,第 4 章讲到罗马共和国在坎尼战役的灾难之后如何迅速地复原并最终荡平迦太基的事情。以上三章是希腊罗马古典时期的战例分析,并被命名为 " 创造 "。
◇ 图为关于图尔战役的油画作品,画中查理 · 马特 ( 骑马者 ) 迎战阿卜杜勒 · 拉赫曼 ( 图右 )
第 5 章讲到了图尔战役中基督徒组成的步兵方阵如何抵挡住伊斯兰骑兵的,第 6 章讲述了征服者科尔特兹以区区几百人征服墨西哥的历史,第 7 章的内容是勒班托海战,一个分裂的欧洲可以抵抗奥斯曼土耳其的进攻。作者把这三章放在一起并起名 " 延续 ",再往后,第 8 章讲到了英国士兵在罗克渡口抗击祖鲁人的战例,第 9 章是中途岛海战,第 10 章是越南战争。这些章节被作者命名为 " 控制 ",再往后就是本书的结语和展望了,这部分内容不可谓不精彩,但作为一本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解读才是重点。
◇ 图为图拉真记功柱上的罗马军团浮雕
有人跟我说," 这书恰恰是在支撑其结论的关键史实叙述上多次犯错,说到底是内部运作材料稀缺的古代战争史料不足以为其理论提供支持、而且其理论内核本就是十足 " 现代性 " 的。他在前半本书做论证的时候,基本都是要么在自我臆断,要么是基于已被新研究否证的过时论断 ",比如 " 汉尼拔战争一节,之后罗马文人自吹的 " 公民军 vs 雇佣军优势 ",讲真自 20 世纪初的古典研究就没人信这套了。罗马人的公民概念跟源自 1789 的现代公民也是两码事,他理论明显是基于后者,拿 " 罗马公民军队论证本身就是犯浑 " 之类的,对此我的回复是这样的,其实整本书里作者很少去进行跨时间的纵向对比,更多的是横向的同时间段的文明进行比较。作者也承认,希腊罗马时期的 " 公民 " 其实和现在相去甚远,但拿希腊罗马的公民去和波斯帝国比较才是有意义的。
另外,我一直以为希腊罗马时代之所以被称作西方的 " 古典时代 ",绝不是因为很多表面上的东西被继承,而是一些内涵式的理念被继承下来的缘故。作为现代的学者,倘若盯着罗马去挑刺,或者盯着罗马去找它和现代法国的不同,是可以找出很多,也可以拿这些不同写出很漂亮的学术论文的,窃以为 " 把一些东西复杂化 " 是一些知识分子很熟稔的事情,至于这样复杂化之后到底怎么样,那大约就不是这些知识分子管的事情了。
◇ 图为 1942 年 4 月 18 日,杜利特中校的B-25 中型轰炸机在大黄蜂号航母起飞,前后 16 架 B-25 中型轰炸机参与到美国对日本的首次进攻性打击,这是日本突袭珍珠港四个月后美国人对日本本土的报复性打击
本书作者在讨论战争本身,西方军队总是可以用相对对手非常少的伤亡来获取胜利,或者说,就算失败了,那些战胜西方的势力用的武器战术也大抵来自西方,而且西方有坚定决心的话(直到二战结束都是如此),暂时的胜利换来的大约只能是彻底的毁灭了(看看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的走势)。在很多话语体系中," 武德充沛 " 是一个经常被拿来讨论的事情,但这个 " 武德 " 绝非一时的血气之勇,那是一个系统的积累过程。
从最表观的样式来讲,步兵是可以抵抗骑兵的,当且仅当步兵可以形成纪律严密的重步兵方阵时这么做才有效(图尔战役),这点是和很多看中国古代战争史得出的结论很不一致。但倘若追根究底,大概就是两个方向了。首先,重步兵的操练和维持是非常耗费金钱和精力的,这样的重步兵传统发轫于欧洲,大约也是因为欧洲的私有财产保护是做的最好的。在勒班托海战的描述中,作者提到,奥斯曼土耳其的军官要把自己的金银细软全都带在前线的战舰上,不然这些钱随时可能被苏丹扣押住。与之类似的,和欧洲作战的很多其他势力,私有财产的保护是近乎为零的东西,大约就不太会有 " 即使在欧洲,也需要经历漫长发展 " 的重装步兵。
◇ 图为反映中途岛 " 命运的五分钟 " 的一幅画作,日本帝国海军的赤城号航空母舰被美军的炸弹命中。在 " 杀戮与文化 " 中,作者用了一整章来介绍这次海战
其次,在这样的重装步兵方阵里,至高的武德并非斩杀了多少敌人,而是保住自己的位置,帮助同伴。这样的武德一脉相承,到了二战时期的中途岛海战,美军鱼雷机的全军覆没为俯冲轰炸机争取到了投弹的机会,这其实并非刻意安排的战术,只不过西方的士兵已经把 " 恪尽职守,帮助同伴 " 当做了职业信条了(参见电影钢锯岭)。这样的出于内心的纪律性只能出自自由民,或者换句话说,这样的系统性武德,体现的是 " 德性高地的自由民对道德洼地的吊打 "。
◇ 图为电影《血战钢锯岭》中男主句拖拽受伤战友
当然,更进一步的引申还有,西方把战争视为实用的科学,而非仪式化的玄学,一旦开战,尽速结束战争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杀戮迫使对方就范。关于这一点,作者也提到了,一些非西方的文明暂时可以战胜一支西方军队,但随之而来的报复(在西方的理念里,这是正义的)却很可能摧毁这样的非西方文明——二战之后,在左派多元主义的掣肘下,西方的武德已经如此衰退,但 911 之后美国还是不遗余力地搜寻本拉登,并最终杀死了他。
从很多维度去看,所谓的 " 武德充沛 " 是一个系统的积累,和战狼一般的口号完全是两回事。所以,武德充沛
。后来我的一位朋友用更简洁的话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 幸福的秘诀是自由和勇气 "。我觉得这些话,和这本书里讲的东西,真的都说不上学术,是很多人出于各种原因不想承认但又摆在那里的常识罢了。
*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历史大咖正在进驻循迹晓讲 ing,我们将帮助您成为百万 UP 主,讲自己的漫聊,阐述您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吗?想成为循游线下领队吗?想加入循迹大家庭吗?有录制过的小片,Vlog,写过的讲稿,欢迎给我们投喂。
★投喂方式:在 " 循迹晓讲 " 微信公众号发消息,和我们聊聊你有趣的想法。
★设置星标:点击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循迹晓讲】,到公众号首页,点击右上角【···】,设置星标后,就不会错过我们的文章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