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 07-12
以文化人 南粤大地为何新风劲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最近,广东的 5 个地级市、5 个县(县级市)成功入围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124 个村镇成功入围新一届全国文明村镇 …… 南粤大地正在吹起一股 " 以文化人 " 的新风尚。

当古老厚重的岭南遇上现代文明新生态,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不同文化、思想交融、交汇之处,广东如何立破并举,激浊扬清,让正能量在南粤大地始终充盈?

静水自当深流。从活力涌动的大湾区,到精彩无限的粤东西北,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广东以文明的厚度丈量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在城乡大地上展开了一场的精神文明变革。

" 成风 " 何以 " 化人 "?" 敢为人先 " 的广东精神曾激励一代推动广东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地。今天,刚健朴实的气质风貌,将如何厚植创业热土,引领奋斗者们再造一个新广东?

" 校准 " 城市文明 如何重塑一座城?

在 7 月 11 日召开的广东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再次释放了 " 文明新风润南粤 " 的强有力信号。

常住人口 1.28 亿、实时在粤人口 1.5 亿 …… 这是截至 2024 年末," 经济第一大省 " 广东的人口统计数据。" 人气爆棚 " 在带来发展底气的同时,更考验着每一座大城市的管理水平。

作为人口第一大省,广东正从 " 文明赋能管理 " 切题,让精神文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铸就城市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坚实底座。

在拥有过万亿 GDP、千万人口的 " 双万 " 之城东莞,730 多万非户籍人口占到了常住人口总数的近七成,如何科学高效地管理大规模流动人口,是这座城市绕不开的发展课题。为此,东莞将城市管理的 " 触角 " 精准地伸向流动人口所在的企业,伸向他们所居住的 " 出租屋 ",一场以 " 文明共享 " 的主题的 " 行动 ",与 730 多万非户籍人口碰撞出了 " 火花 "。

从 " 企业员工文明共享计划 ",到 " 出租屋文明共享计划 ",当来自全国各地的 " 打工人 " 真切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明进程有 " 我 " 参与时,东莞的课题便迎刃而解:" 外来人 " 变成了 " 自己人 "," 漂泊 " 化为了 " 归属 ",这不仅激发了一座城市的奋进力量,提升了城市感召力,更推动了人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从东莞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广东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在城市 " 开花 ",其背后的逻辑是将文明的 " 基因 " 注入城市管理的 " 血脉 ",以文明的 " 逻辑 " 重构城市管理的 " 范式 "。打破的是以往以行政主导的单向供给模式立起来的则是 " 政府主导 + 社会协同 " 的制度体系。

当汕头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文化供给;当茂名 " 蝶变 ",工业废墟成为近悦远来的生态公园;当清远的江心岛书院用书香涵养着城市文明 …… 我们看到的,正是广东将这一逻辑从理论推向了实践," 破 "" 立 " 之间,是广东对 " 何以中国式现代化 " 的铿锵作答。

文明乡风如何 " 丈量 " 全面振兴新里程?

去年,广东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在茂名召开。

为什么选择茂名?

今年 6 月,第 1 号台风 " 蝴蝶 " 带来的强降水严重影响了茂名。茂名市信宜市贵子镇中和村干部刘名芳以高度的责任感实现 " 教科书式 " 预警,在山体滑坡发生前成功救下 57 名群众。

同样是在茂名,高州市根子镇荔枝园内,党员刘锋的 " 荔链快送 " 车队穿梭林间,车身张贴的 " 垃圾不落地 " 标语,将物流线变为文明传播线 …… 今年,根子镇被列入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从基层干部,到党员,茂名乡村文明蔚然成风,正是广东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的一个生动注解。

从 2022 年起,广东为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以 " 头号工程 " 力度实施 "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其中," 持之以恒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 被多次提及。

而在去年的广东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上," 思想道德建设 "" 精神风貌提升 "" 人居环境改善 "" 公共文化供给 "" 农文旅融合 " 五大任务,也是为了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推动 " 百千万工程 " 的支撑作用。

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广东 " 百千万工程 " 有机融合,我们不难发现,文明乡风,事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事关乡村全面振兴美好未来。这既是 " 百千万工程 " 的题中之义,更是利长远、育新机的课题。

然而,文明乡风并非 " 空中楼阁 ",而是一把刻着精准刻度的标尺,既丈量乡村,也丈量城市。在各地都奋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共绘融合篇章的今天,广东奋力 " 破 " 除的,正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脱节," 立 " 起来的,则是文脉传承与价值重塑。

在东莞," 寻根 · 文脉 · 乡愁 " 村史文化建设项目,通过培育乡土文化传承人,让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实现了乡村文化反哺城市。同时," 进莞来 "" 百千万 · 莞一夏 " 等各式各样的品牌活动,城市文明得以浸润乡土。

而在另一条赛道上,遍布南粤大地的 28018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覆盖 21 个地级以上市的岭南书院,如同传播文明的 " 毛细血管 ",把优质的理论文化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人们身边,既高度适配城乡功能,又实现优质资源的双向循环。在这种城乡文明的共生共进中,绘就出广东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 " 实景画 "。

机制创新如何 " 筑牢 " 全域文明之根?

对文明的追求,是一场永无止境的 " 马拉松 "。精神文明建设,要着眼于人的成长。

当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要以新时代精神文明作为强大支撑力时,那么,体制机制创新,就成为精神文明沃土深扎不竭的根系。

今年 1 月,广东提出 " 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 " 的理念。

理念的创新转变,是体制机制创新的 " 先手棋 "。我们从广东这一理念转变中可以窥探: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追求荣誉,更要培育常态,不仅要重点突破,更要全域提升。

这是一场提升全域文明的深刻变革。

在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全镇群众当 " 主角 ",共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已然打开。城口镇创新推行 " 睦邻制 ",把全镇科学划分为 156 个睦邻单元,选聘熟悉村情民意的邻长担任 " 政策宣传员 " 和 " 矛盾调解员 ",形成 " 小事不出邻、文明齐共建 " 的淳厚乡风。

而在数百公里以外的省会广州,各级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打破 " 各自为政 ",从 " 一枝独秀 ",到 " 春色满园 ",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实现了资源共享、文明共育,也正是广东厚植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基因的生动体现。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广东,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 " 破立并举 " 的智慧,构筑起 " 城乡共荣 " 的格局。当超过 1.5 亿实时在粤奋斗者的精神坐标愈发清晰,物质富足与精神丰盈在南粤大地同频共振。精神文明,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广东篇章的壮美诗篇,不断奏响南粤新风的时代强音。

(总台记者 王志达 林丽丽)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