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天津自然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发现,爱竹画竹的 " 郑板桥 " 从展厅款款而来。原来,这是与该馆 " 清风竹韵 廉润初心 " 廉洁文化主题展览配合演出的廉洁故事小短剧。一场主题展览,辅以演绎讲解、文艺演出、文创产品等多元方式共同呈现,正是天津自然博物馆对当下文博展览的创新探索。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自古以来 " 竹 " 便是高洁之志的象征。此次展览以 " 竹 " 为媒,以 " 廉 " 为题,通过百余件展品彰显竹之清雅,并隐喻清廉正直的品格。徜徉展厅,满目葱翠,让人倍感神清气爽。展览的四个单元循序渐进串联起竹的自然本质与蕴含意义:" 竹卿 " 通过竹的自然属性探究为何竹能成为君子与廉洁的代言;" 竹境 " 以实景展示出竹的千姿百态以及竹林里的动物和昆虫;" 竹居 " 从美食、乐器等方面介绍竹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竹思 " 则阐述竹的文化寓意和文学表达,传递古人对清廉正直的崇尚。
展览内容充实," 配套 " 也很丰富。展览的讲解方式上,创新融合了传统讲解与演绎讲解," 讲着讲着就演起来了 " 的形式让不少观众眼前一亮。孙豫、付有权、刘杭等天津自然博物馆 "00 后 " 讲解员是小短剧的创作团队。他们查阅资料编写剧本、设计舞台调度与形体动作、准备服装道具,集思广益、各展所长,成功将小短剧搬进展厅舞台,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众刘然表示,这种融入戏剧演绎元素的讲解比一般传统讲解更活泼,也更具吸引力。
现在," 把文化带回家 " 的文创产品已成为博物馆展览的延伸。配合此次展览推出的 " 竹映清廉 " 系列文创产品也受到观众青睐。清风亮节金属书签、水墨竹帆布包、竹编插画笔记本、清风竹扇等,兼具艺术、科学与实用属性,于竹韵中传递风骨。展览开幕当天的文艺演出同样精彩,《月光下的凤尾竹》《兰亭序》等曲目旋律悠扬舒缓,与展览中竹的自然之美相呼应,既增添了宁静美好的氛围,也让观众在音乐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场主题展览,巧妙地将自然科学与中华文化相融合,而且通过多元呈现方式让展览更具感染力和传播力。"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所以我们要力争多元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 天津自然博物馆副馆长李力说," 如今,博物馆观众的品味和需求越来越高,而且自然博物馆里又有很多青少年观众,那么,如何立足本馆特色提炼内容,满足观众多元需求,让中华文化如春雨般浸润人心,是我们要积极探索并实践的课题。今后,我们将继续通过文化创意、科技赋能等手段,在文化中心馆区以及北疆博物院推出更多传承弘扬津派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展览与活动。"(记者 刘莉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