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90 年代,135 胶片单反陆续进入了全面自动对焦的时代。尼康、佳能、美能达等厂商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自动对焦系统体系,产品趋于成熟。相比之下,定位老牌、高端的康泰时,却迟迟没有推出自动对焦镜头系统,直到 1996 年,才端出一台极为特殊的相机:Contax AX。而这台相机并没有采用镜头驱动的自动对焦方式,而是选择了一个 " 奇葩 " 的方案——通过机身移动胶片面实现自动对焦。
蔡司镜头的包袱
康泰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高端相机品牌,起源于 1930 年代的德国蔡司,二战后,东西德分裂,蔡司也被分裂开来,这个品牌一度沉寂。一直到 70 年代,西德蔡司将品牌授权给了京瓷,通过京瓷来重返相机市场。
京瓷负责机身开发,蔡司则继续提供光学设计与镜头支持。两者的合作一直延续至 1990 年代,在 康泰时 RTS 系列的基础上,形成了 C/Y(Contax/Yashica)卡口系统,吸引了大量追求高画质、对德系相机颇有好感的用户。
然而,随着自动对焦技术的普及,C/Y 卡口镜头全手动的限制日益成为劣势。为了兼容庞大的蔡司手动镜头资源,同时又不放弃自动对焦这一必然趋势,Contax 最终选择了一个极端的技术路径。
康泰时 AX 的自动对焦:动的是胶片面
康泰时 AX 的核心特征就是,它并不是驱动镜头来实现自动对焦,而是驱动整个胶片托架前后移动,从而实现 " 机背 " 对焦。
这一结构可以完全保留 C/Y 卡口镜头的结构与安装方式,也不需要改造镜头本体。用户可以直接将几十年来的蔡司镜头装到康泰时 AX 上,即刻获得自动对焦功能。
这是康泰时在当时 " 无法切换卡口、无法放弃老镜头、缺乏相关技术储备 " 的背景下所做出的一种被动式自动对焦解决方案。
制造新问题
康泰时 AX 这一套解决方案,虽然看起来 " 聪明 ",理论上解决了自动对焦与老镜头兼容的问题,但其在实际使用中,缺存在明显短板:
首先就是对焦速度慢:机械位移胶片面的速度远不及镜头内马达或者机身内马达对焦,后者只需要驱动镜片移动来对焦,响应速度自然大大高于前者,这使得其难以满足抓拍或动态场景,在诸多暗光场景下也不容易对焦。
体积与重量 " 超标 ":由于结构相对复杂,功能也比较多,这导致康泰时 AX 的重量超过了 1KG,比同时代的主流自动对焦单反相机偏重(即便是 " 方块机 " 形态的尼康 F5,带电池的重量约为 1.2KG,而康泰时 AX 在不带电池的情况下就已接近 1.1KG)。另外,从图片也可以看到,其体积也比较 " 胖 ",尤其是厚度较大。
结构复杂,潜在故障率高:复杂的结构带来的就是潜在故障率的提高,胶片轨道与马达系统非常精密,一旦发生故障,其维修难度也相比正常的单反相机更高。
为什么不干脆另起炉灶?
一个常见的质疑是:既然在当时自动对焦已成趋势,为何康泰时、京瓷不索性开发全新卡口、推出自动对焦镜头系统?
这背后其实也有几个原因现实:
蔡司镜头系统是康泰时的核心价值之一,一旦切换卡口,相当于与老用户切割;
京瓷缺乏长期深耕自动对焦镜头的能力,而开发马达镜头涉及全套电子协议与光学重构,康泰时在 90 年代末已显疲态,难以承受大规模系统切换的资源消耗。
所以,康泰时 AX 更像是一种折中策略:通过硬件层面 " 补丁 " 式的办法,让老镜头延寿,维系品牌用户,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自动对焦转型问题。
康泰时 AX 推出后,市场反响平平。它的复杂结构、价格也并不便宜,因此无法打动普通用户,而专业用户则更倾向于佳能、尼康等主流厂商的成熟方案。
后续在 2000 年,康泰时也推出了具有 " 正常 " 的自动对焦系统的胶片单反康泰时 N 系列,使用了新的电子触点,推出了类似佳能 EF 那样全电子化的、支持自动对焦的镜头,但也为时已晚。
由于飞利浦承诺提供的 CCD 传感器出现重大问题,康泰时于 2000 年发表、2002 年才正式上市的世界首款量产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康泰时 N Digital 也是彻底的失败,这给了京瓷 / 康泰时补了最后一刀。2005 年,京瓷彻底放弃了相机业务," 康泰时 " 这一品牌也随之终结。
(题外话 : 当时宾得计划首款全画幅数码相机 MZ-D 也计划采用这块传感器,而这块传感器的 " 拉跨 ",让宾得直接取消了 MZ-D 的量产计划,甚至一直到 2016 年,才推出自家首款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宾得 K-1)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