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狗 07-13
谁“贴”了谁的牌?盘点几台“联合开发”的相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徕卡 CL/ 美能达 CL/ 美能达 CLE

上世纪 70 年代,徕卡推出了徕卡 CL 这款主打紧凑小巧的 M 卡口旁轴相机,但这款相机实际上是徕卡与美能达 " 联合开发 "。

这款相机于 1973 年 4 月首次亮相,并且在 1973 年 11 月在日本市场以 Leitz Minolta CL 的名义发售。无论是徕卡 CL、还是美能达 CL,实际上所有机型均为美能达制造。

这台相机配备了布帘快门,最高快门速度支持到 1/1000 秒。使用当时比较流行的 CdS 材料测光,曝光为手动控制。

它在当时,价格比徕卡的 M 系列相机更加亲民,体积也更加紧凑。

与其配套推出的还有图上这颗 Leitz Summicron-C 40mm F2 镜头,美能达的版本则叫 Minolta M-Rokkor 40mm F2,这颗镜头采用单层镀膜,而根据许多资料显示,这颗镜头实际上也是由美能达生产的。

不过这台相机上市的时间并不长,在 1972 年开始生产后,段段几年后便停产。

在徕卡 CL 停产后,美能达于 1980 年独自推出了电子化程度更强的美能达 CLE,美能达 CLE 的电子化程度提高了不少,支持 TTL 测光与光圈优先模式,并可以在曝光过程可以中动态调整快门速度和 TTL,这在 80 年代是很先进的。

哈苏 H 系列 / 富士 GX645AF

哈苏作为一家历史同样悠久的厂商,曾推出过许多经典的中画幅相机。不过随着相机进入电子时代后,其在电子技术方面的不足也显露出来。因此哈苏找上了同样退出过众多经典中画幅相机,且致力于胶片生产的富士,两家合作开发了支持自动对焦的中画幅单反系列——哈苏 H 系列。

哈苏 H1 于 2002 年发布,自动化程度已经很高,支持光圈快门程序优先自动曝光,此外还支持多重曝光等功能,机身同样延续了中画幅的模块化理念,取景器可拆卸,支持胶片 / 数码后背。

根据相关资料,相比徕卡那样完全交给合作伙伴制造是要好一些——这台相机的机身还是由哈苏自己制造的,部分零部件来自于美能达,而哈苏 H 系列的自动对焦镜头、取景器和测光系统、胶片后背则均由富士生产。

哈苏 H 系列的镜头均为富士生产,初期镜头焦段覆盖 35-300mm,此外还有一支变焦镜头。

富士当时也将这台相机以富士 GX645AF 的名义发售,在以富士 GFX645AF 为名义发售的地区,配套的 H 系列镜头也标注了富士的镜头品牌富士龙。

哈苏 XPAN/ 富士 TX-1

实际上,哈苏 H1 并不是哈苏首次与富士合作。

早在 1998 年,哈苏就与富士合作,推出了一款定位高端的宽幅胶片相机——哈苏 XPAN/ 富士 TX-1。

哈苏 XPAN 相当有名,它使用 135 胶片,但它除了拍摄常规的 24x36mm 画幅之外,还可以拍摄比例为 6:17 的 24x65mm 画幅,形成宽幅照片。

这台相机做工非常好,机身采用了钛合金和铝合金材质,虽然整体比较小巧紧凑,但它实际上是一台可换镜头相机,发布时共有三款镜头,分别为 30mm F5.6、45mm F4 和 90mm F4。

两者在颜色上有所不同,哈苏 XPAN 为黑色,富士 TX-1 则为浅色:

2003 年,两者又分别推出了哈苏 XPAN II/ 富士 TX-2,比较大的变化是取消了相机正面的 ISO 调节旋钮、机顶的曝光补偿拨盘,转而使用屏幕进行调整,还有多种功能上的改进和增加。此外,两者的机身颜色均统一为黑色。

LEICA/LUMIX

进入数码时代后,徕卡找上了松下,到这里其实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松下和徕卡的关系确实是 " 懂得都懂 ",那就简单盘点几款两者的 " 姊妹机 " 机型吧。

比较早的 " 联合开发 " 是 2002 年时,徕卡推出的徕卡 Digilux 1 相机,当时就确立了 " 徕卡负责光学、松下负责电子 " 的合作开发路径。

Tips:徕卡这款机型的名字为 Digilux 1,需要和 1998 年徕卡以富士 MX-700" 换壳 " 推出的 " 徕卡 Digilux" 数码相机区分开来。

松下而后发布了其 " 姊妹机 " 型号 LUMIX LC5,对部分设计进行了微调。

By Rev glenn charles - Own work, CC BY-SA 3.0

而后,徕卡除了看家的 M 系列之外,许多固定镜头相机均和松下的机型具有 " 姊妹 " 特征。

例如 D-LUX 系列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徕卡 D-LUX7 实则为松下 LUMIX LX100II " 换壳 " 而来,两者在核心参数上几乎一致,仅仅是外观设计会有细微的不同。

而 V-LUX 桥式相机同样也是由松下的桥式相机 FZ 系列 " 换壳 " 而来,在核心规格和机身整体设计方面高度一致。例如徕卡 V-LUX 5 就是松下 FZ1000II 的 " 换壳 " 版。

为啥这些历史悠久的 " 大牌 " 要找日厂 " 贴牌 / 合作 "?

品牌光环很强,但造相机真的不容易。

德系厂牌起步较早,早期有着有强大的光学设计能力,并且普遍拥有较强的品牌认同度,但后期缺乏电子化能力;

而日系品牌拥有成熟制造体系、注重技术发展,拥有更先进的测光 / 快门 / 电子系统,在自动化技术上具有先进优势;

留个评论吧!你觉得:品牌价值 vs 技术代工,谁更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徕卡 富士 哈苏 中画幅 快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