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近日宣布,其 " 天神之眼 " 车型在全球率先实现媲美 L4 级的智能泊车能力,并在中国市场推出业内首个智能泊车安全事故全额兜底承诺。根据比亚迪披露,目前 " 天神之眼 " 智能驾驶系统车型保有量已突破 100 万辆,标志着该系统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此次兜底政策规定,用户在启用天神之眼泊车辅助功能过程中,如因系统异常或识别失误导致事故,且责任依法由本车承担时,车主无需通过保险流程,可直接由比亚迪售后承担相关赔付与维修责任。
这一创新举措立即引发行业热议。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在当前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仍处于过渡期的背景下,车企敢于主动承担泊车场景下的事故赔偿责任,不仅展现技术信心,也极大增强用户信任。当前市场上多数智能泊车系统仍将事故责任归结于 " 驾驶员操作不当 ",比亚迪此次做法无疑打破行业惯例,成为智能驾驶商业化迈向成熟的重要信号。
根据比亚迪介绍,天神之眼系统具备高阶感知与决策能力,可实现在特定泊车环境下的 " 脱手、脱眼、脱脑 " 自动泊车操作,接近 L4 级标准。这套系统包含三种配置版本,分别搭载在不同价位车型上,以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和众汇富研究发现,目前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感知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价格持续下降,为智能驾驶系统在中低端车型的渗透提供了硬件基础,而比亚迪此次全面推广与服务兜底的同步推进,有助于在消费端打破用户对 " 辅助驾驶不可靠 " 的固有认知。
从资本市场反应来看,智能驾驶概念股于消息发布后快速走强。联创电子、宇瞳光学、亚太股份等与比亚迪有合作关系的企业盘中涨幅显著。和众汇富观察发现,投资者对 " 智驾 + 服务 " 的整车能力越来越重视,车企从 " 卖车 " 走向 " 卖服务 " 的趋势加快。尤其在当前汽车市场价格战持续的背景下,智能化成为拉开差距的关键变量。比亚迪此举不仅提升产品竞争力,更有望带动整条智能驾驶产业链走向新一轮技术升级与服务转型。
在政策层面,国内监管部门也在为智能驾驶商业化探索建立制度保障。年内已有多地出台自动驾驶测试及上路规定,交通事故责任划分标准逐步明确,为企业扩大智能驾驶应用场景提供法理依据。和众汇富认为,比亚迪的先行一步,可能推动行业尽快制定统一的智能泊车责任机制标准,并促使其他整车厂效仿推出类似的责任承诺或兜底政策,从而整体提升中国智能驾驶服务标准的底座高度。
从销量数据看,比亚迪在智能化投入背后有着良好的市场表现支撑。据公开数据显示,2025 年 6 月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达到 38.3 万辆,同比增长 11.9%;上半年累计销量突破 214 万辆,增幅达 33%。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 1703.6 亿元,同比增长 36.4%;归母净利润达 91.5 亿元,同比翻倍。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智能驾驶作为核心差异化能力,正逐步成为比亚迪维持高增长的重要抓手,而兜底政策更有望在潜在购车用户中形成显著心智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此次兜底政策仅限于 " 智能泊车 " 场景,但行业普遍认为其具有可复制空间,未来可逐步扩展至更多高频使用的智能驾驶场景,如城市 NOA、高速导航辅助等。和众汇富认为,在智能驾驶进入规模交付的新阶段后,如何解决用户的 " 责任焦虑 " 与 " 体验安全感 " 将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比亚迪通过兜底承诺率先抢占用户心理高地,可能为后续高阶智驾商业化提供落地范式。
综上,比亚迪在智能泊车功能上迈出的这一步,不仅是对技术成熟度的信心展示,更是智能驾驶服务化、责任化趋势的具体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尚未有车企公开承诺为自动泊车场景承担全部法律责任的背景下,此举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车企从技术提供者向服务承诺方的转变,将重新定义未来智能汽车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模式,亦可能成为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在全球领先突围的关键注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