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家族创始人段然在 2024 年寻求融资时,经常遇到投资人收到商业计划书后没有下文的情况。但今年形势逆转,不少投资人主动上门洽谈。
7 月 11 日,河豚家族宣布完成 3000 万元 B 轮融资。该企业既有终端餐饮品牌 " 肆月河豚 " 餐厅,同时还有养殖、宰杀加工河豚的全产业链。
2025 年年中,消费投资热度开始回升。华映资本、启承资本、光点资本等机构均表示,今年内部上会的消费项目数量正在提升。
" 今年又开始出现抢项目的情况,热门项目甚至抢不到份额。" 北京某中大型投资机构的投资总监 Joyce 说,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在 2021 年。
过去 3 年间,消费投资经历过 " 至暗时刻 "。IT 桔子相关数据显示,2022 年,消费品行业融资数量较上一年减少了约 43%,且在这一年中,C 轮及以上融资事件仅占到 5%。
2023 年,消费投融资更是一度降至冰点。据消费创投智库沥金与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联合统计,2023 年消费行业投融资事件数大幅下降,只有 683 起,同比下滑 30.4%。这一情况在 2024 年仍未好转,消费领域全年投融资事件为 719 起,同比微涨 5.3%,仍低于 2022 年的 982 起。
多位投资人告诉经济观察报,消费投资升温是最近一个季度的事情。由于刚开始回温,从接触项目到完成尽调投资需要时间,大量投资案例还没有公布,预计下半年才会在数据上有所体现。
这一转变的背后,或与消费公司纷纷在港股上市、估值上涨有关。2025 年以来,老铺黄金(06181.HK)的市值增长了 3 倍多,泡泡玛特(09992.HK)的市值增长了 2 倍,蜜雪冰城(02097.HK)的上市创下港股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消费类 IPO 纪录。
这些企业在二级市场的表现,提振了一级市场的信心。许多消费投资人对 " 港股三姐妹 "(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的股价和市值如数家珍。
不过,多家机构向经济观察报记者反馈,不同的消费投资赛道仍冷热不均,投资热度目前主要集中在 IP 孵化、消费电子、AI 玩具以及具有万店潜力的连锁品牌等领域。
尽管消费投资热了起来,但在华映资本管理合伙人王维玮看来,今年整体消费类项目的估值尚未发生明显变化,大部分项目还是延续 10 倍左右的 PE(市盈率)估值。
回暖
一家孵化 IP 的商业化平台创始人跟 Joyce 透露,最近这个季度,他已经接待了 50 多家有投资意向的机构。
这个数字令 Joyce 颇感意外。因为在她的认知中,现在投消费领域的投资机构远没有这么多。
Joyce 问了对方有哪些机构,才发现过去一些更专注于科技赛道的综合性投资机构,今年也开始重新布局消费领域。
这种变化并非个例。某知名投资机构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近期在实地调研多个消费创业项目时,都遇到了复星投资等曾淡出消费领域的综合型投资机构。
随着投资人重新入场,一些消费项目也开始获得融资。
7 月 11 日,河豚家族创始人段然向经济观察报记者透露,其已完成 3000 万元 B 轮融资,投后估值达 4.5 亿元。本轮投资方为京亚资本。河豚家族的具体业务涵盖两个板块:一是河豚的育苗、养殖、屠宰加工及销售;二是运营餐饮品牌 " 肆月河豚 " 餐厅。
相比去年,段然明显感受到今年投融资市场在回暖:上半年主动找来的资方数量增加了 2 倍,即便是他主动去找的机构,项目推进速度也在明显加快," 去年,好多机构接触了半年多,项目始终停滞在上会阶段,但今年,有的投资人用 2 个月就完成了尽职调查 "。
Joyce 也表示,近期无论是接触、内部上会还是最终通过的项目数量,都有明显增加,最近一个季度尤为明显。
联动
消费投资的回暖,或与今年消费公司纷纷在港股上市、估值上涨有关。
3 月 3 日,蜜雪冰城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 202.5 港元 / 股,首日收盘价 290 港元,涨幅达 43.21%,市值很快突破千亿港元,成为港股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消费类 IPO。
除蜜雪冰城,泡泡玛特和老铺黄金的表现同样亮眼。泡泡玛特股价在 2025 年内涨幅达 200%,市值突破 3000 亿港元;老铺黄金市值则超过 2500 亿港元,年内涨幅高达 300%,一举超越周大福等传统珠宝企业。
这 3 家公司也被市场称为 " 港股三姐妹 "。3 家公司的总市值一度超 7000 亿港元,带动港股消费板块整体上行。
" 港股三姐妹 " 的爆火也成为消费投资人口中的热门话题。
在启承资本副总裁郑博看来,消费投资的周期性波动与二级市场的表现密切相关,二级市场消费股的高估值会向一级市场传导。2020 年,海底捞市值一度接近 5000 亿港元,就带动了一级市场对消费品牌的追捧,甚至出现了某家餐饮企业投后单店估值达 1 亿元的极端案例。然而,随着二级市场消费股大幅回调,一级市场的消费投资也随之降温。
多位投资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旗下不少被投消费企业意识到,港股 IPO 审批提速,上市门槛降低,且机会成本较低,是不错的上市地选择。
6 月 18 日,在 2025 陆家嘴论坛上,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陈翊庭表示,当前港股 IPO 排队企业超 160 家,仅 5 月就有 40 多家企业递表,创下近年新高。而在这些后备军中,消费领域公司占据了相当比例,覆盖餐饮连锁、潮流玩具、服饰零售等诸多行业。
政策扶持也给投资人注入了信心。
6 月 24 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指出,要支持生产、渠道、终端等消费产业链上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通过发行上市、" 新三板 " 挂牌等方式融资;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投资,通过 " 长期资本 "" 耐心资本 " 满足长周期消费产业融资需求等。
冷热不均
尽管投资热度有所回升,但不同消费赛道的 " 冷热 " 并不均匀。
在情绪消费和消费电子领域,Joyce 已经有了深度交流的项目。光点资本投资经理蒯乐蒙也在重点看 AI 玩具、积木玩具和卡牌类项目,近期,一个消费电子类项目就将提交内部讨论。
围绕 " 新一代国民品牌 " 和 " 新一代全国连锁 " 两个投资主题,启承资本更看好结构性、大品类的品牌升级机会,类似的企业如十月稻田、源氏木语等。
郑博自己则特别关注户外消费、情绪消费等新趋势。在他看来,情绪消费不仅是以泡泡玛特为代表的潮玩 IP 类品牌,满足消费者对收藏和娱乐的需求;还包括更广泛的悦己型消费,如小餐小饮、宠物经济、饰品包袋等,通过小确幸的体验给消费者带来即时愉悦感。
以小餐小饮赛道上的野人先生冰淇淋为例,创始人姜博告诉经济观察报,今年有不少投资机构主动接洽,但其创始团队尚未最终决定和哪家机构合作。
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表示,之所以青睐野人先生,主要源于其门店扩张速度惊人:去年只有 100 家门店,今年预计能突破 1000 家。
尽管消费投资热了起来,但在王维玮看来,今年整体消费类项目的估值尚未发生明显变化,大部分项目还是延续 10 倍左右的 PE(市盈率)估值。
尽管当前一些情绪消费赛道的项目估值较高,王维玮认为,这是泡泡玛特在二级市场的百倍估值,对一级市场投资情绪传导效应的结果。在他看来,泡泡玛特这类具备完整产业链能力的企业只是凤毛麟角,他对情绪消费项目的估值持谨慎态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