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韩明丽
来访者毛女士表示,儿子前一天去一家公司面试,结果又没能通过。儿子沮丧地对她说:" 妈,我又没过面试,是不是我太没用了?"" 听到儿子说这句话,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毛女士说道," 我既心疼儿子,又满心焦虑——那份我们心心念念的工作究竟在哪里?"
王女士同样因孩子求职受挫前来咨询。" 我对女儿有点怨愤,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隔壁某某家的孩子都已经有了安稳工作。" 她语气中带着无奈," 但也对孩子心怀歉疚,要是我们能帮上忙,孩子也不至于这么为难。"
近两年来,因求职问题产生心理波动的来访者日益增多。当 "985 毕业生难就业 "" 名校生送外卖 " 等新闻频繁登上热搜,当经济下行的压力传导至校园,那些曾经坚信 " 名校必须匹配好工作 " 的父母们,正经历着一场静默的心理转变——他们逐渐放下对 " 完美职业路径 " 的执念,在焦虑与反思中,尝试与孩子携手直面充满未知的未来。
心理现实:从 " 理想模板 " 到 " 看见真实 "
过去几十年," 名校等于好工作 " 的公式深深烙印在中国父母的认知里。985、211 高校被视为阶层跃升的通行证,金融、互联网大厂、公务员则是 " 成功就业 " 的标配答案。这种执念背后,是父母一代的成长经验—— " 我们当年考上好大学就端上了铁饭碗 "" 名校学历是人生护城河 "。
但现实正在打破这种经验。2025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 1222 万,创历史新高,这使得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许多企业在招聘时收到了大量的简历,竞争激烈,导致许多高学历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例如,中核集团春招中,1730 个岗位收到了 120 万份简历,平均每个岗位有 691 人竞争。
其次,985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如之前乐观。许多 985 高校的本科就业率跌破 90%,甚至有些学校的就业率仅为百分之七八十,这种现象表明,即使拥有 985 这样的高学历,也不一定能保证顺利就业。许多毕业生不得不选择继续深造或海外留学以延缓就业。一位曾坚持 " 孩子必须进投行 " 的父亲坦言:" 以前觉得名校生不去名企是浪费,现在看孩子投了半年简历,连小券商的面试都很难进——原来市场真的变了。"
这种变化触发了父母的认知失调:当长期持有的信念— -" 名校等于好工作 " 与现实证据— - 孩子求职碰壁冲突时,他们不得不调整心理认知。心理学中的 " 认知重构 " 理论指出,个体在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时,会通过调整对事件的解读来缓解焦虑。于是," 名校学历仍是敲门砖,但不是唯一标准 "" 先就业积累经验比死磕理想岗位更重要 " 等新观念逐渐被接纳。
心理动机:从 " 为孩子铺路 " 到 " 与孩子同行 "
父母放下执念的过程,本质是一场心理动机的重构。
其一,是对 " 控制感丧失 " 的适应。 过去,父母通过规划孩子的学业、职业路径获得掌控感—— " 我帮你选学校、选专业,你按我的路走就不会错 "。但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打破了这种控制,孩子可能投了上百份简历仍无回应,可能放弃 " 体面工作 " 选择冷门行业,甚至可能暂时 " 躺平 "。一位母亲在咨询中领悟到:" 我现在才明白,孩子的人生不是我能设计的。" 放下执念,实则是从 " 掌控者 " 转变为 " 陪伴者 " 的心理调适。
其二,是对 " 孩子真实需求 " 的共情觉醒。 经济压力下,父母开始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比 " 面子上的成功 " 更重要。一位曾逼迫女儿考公务员的父亲,在女儿因长期求职失败出现抑郁症状后坦言:" 我现在宁愿她做一份月薪三四千但开心的工作,也不想她每天哭着说‘我对不起你们’。" 研究表明,父母的过度干预会加剧孩子的焦虑水平,而适度放手能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当父母说 " 你想试试就试试,爸妈兜底 ",孩子反而更有勇气探索未知。
其三,是对 " 成功定义 " 的重新审视。 社交媒体的普及让父母看到更多元的职业样本:名校生做自媒体博主年入几十万,海归硕士回乡开民宿实现理想,程序员辞职做宠物博主收获百万粉丝……这些案例冲击着传统的成功标准,促使父母思考:" 到底什么才是‘好工作’?" 一位父亲在朋友圈分享:" 以前觉得儿子必须进大厂,现在觉得他能在喜欢的领域发光就行 "
心理挑战:放下执念并非易事
尽管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转变,但这一转变的过程充满心理挣扎。
一是来自 " 沉没成本 " 的困扰。 父母为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情感,比如报高价补习班、托关系择校,当 " 回报 " 没能达到预期的时候,容易陷入 " 不甘心 " 的情绪。一位母亲坦言:" 当初砸钱让孩子读国际学校,就是奔着藤校去的,现在回国连个小公司都进不去,心里堵得慌。" 这种情绪需要通过心理调适来化解,比如帮父母看到教育的长期价值,比如孩子的综合能力提升,看到职业生涯长周期的变化,而不是仅仅聚焦在短期就业结果," 风物长宜放眼量 ",放在职业生涯领域也是一样。
二是 " 社会比较 " 的压力。 当周围家长仍在强调 " 名校优势 ",当亲戚们追问 " 孩子找到什么工作了 ",父母容易产生 " 我的孩子落后了 " 的焦虑。心理学中的 " 社会认同理论 " 指出,个体倾向于通过与他人比较来确认自我价值。因此,父母需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关注孩子的个体成长,比如抗挫力、适应力,而不是横向对比。
三是 " 代际认知差异 " 的冲突。 父母一代的成长环境相对稳定,而 Z 世代面临的就业市场充满不确定性,比如行业快速迭代、AI 冲击传统职业。这种差异可能导致父母用 " 过去的经验 " 指导 " 现在的孩子 ",引发矛盾。一位父亲在家庭会议上说:" 我当年毕业包分配,现在你们连简历都投不出去,是不是太娇气?" 而孩子的回应是:" 你们的经验解决不了我的问题。" 这时,父母需要放下 " 权威姿态 ",以平等对话的姿态理解孩子的困境。
心理支持:父母如何完成这场转身
放下执念不是放弃责任,而是以更健康的方式支持孩子。结合心理学的理论,建议父母从三方面进行调整:
一是从 " 结果导向 " 到 " 过程导向 "。 关注孩子在求职中的成长,比如面试技巧提升、行业认知加深,而不是紧紧盯着 " 是否拿到 offer"。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 " 求职能力清单 ",比如简历优化、模拟面试等,每完成一项就给予肯定,强化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二是从 " 理想模板 " 到 " 多元可能 "。 列出孩子可能的职业选择,包括冷门但适合的岗位,和孩子讨论每种选择的优缺点,而非直接否定。比如:" 你喜欢写作,除了传统媒体,新媒体运营、企业文案策划也是不错的选择。"
三是提供情感支持:从 " 解决问题 " 到 " 陪伴倾听 "。 当孩子求职失败时,少说 " 你应该怎么做 ",多说 " 我理解你的感受 "。可以给孩子发发微信,表达 " 无论结果如何,爸妈都爱你 " 的态度,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就业寒冬里,父母的心理转变是一场静悄悄的认知迭代。他们从 " 名校必须匹配好工作 " 的执念中松绑,在焦虑与反思中学会接纳不确定性;他们从 " 为孩子铺路 " 的控制者,转变为 " 与孩子同行 " 的陪伴者。这场转身或许艰难,却孕育着更健康的亲子关系——当父母放下 " 为你好 " 的枷锁,孩子才能轻装上阵,在属于自己的职业道路上找到真正的方向。
毕竟,人生的答案从来不止一种,而爱,本就应该是一场双向的成长。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