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天津警备区河东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百岁老人胡龙戴着老花镜,正用略显颤抖的手翻阅《解放军报》。这张曾被战火熏染、被刺刀划伤的脸庞,如今写满了岁月的平和。八十多年前,正是这双布满老茧的手,抡起洋镐破坏日寇铁路,握紧刺刀刺向侵略者;这双眼睛,见证了无数次与日寇的激烈交锋,也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工作人员介绍,老人每日必做的事便是读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常年订阅,即便身体不适时,也让女儿逐字念诵。更让人惊叹的是,他还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用平板电脑查看抗战历史资料," 不能跟时代脱节啊!" 老人常笑着说。那些从土坯房走向抗日战场的烽火岁月,虽已沉淀为历史,却永远铭刻在他的记忆深处。
土坯房走出抗日党员
"1926 年 8 月 15 日,我爹正和泥砌墙,听见屋里传来响亮的啼哭,宣告家里添了新丁,他咧嘴就笑:‘叫胡新房吧,盼这屋子盼了十年咧!’ " 胡龙老人回忆起身世时,总爱用粗糙的手掌比画着土坯房的大小," 屋里就三升高粱米、一口豁缸,风从墙缝里钻进来,能把油灯吹得直晃。" 四岁那年冬天,父亲咳血倒在茅坑边的场景,成了他童年最深的刺痛—— " 他攥着半块冻红薯,手都冻硬了,还说‘娃们吃,爹扛得住’。" 七岁起,他成了地主家的半拉长工,烧火棍的疤痕留在背上," 王老五婆娘打我时,我躲在草垛里哭,眼泪都结成了冰疙瘩。"
1937 年深秋,鬼子的皮靴踏碎了村庄的宁静。胡龙躲在柴房墙缝里,看见汉奸点名册上 " 胡新房,十一岁 " 的字样," 他们把粮食装上车,连地主家的银元都埋进粪堆。" 直到 1938 年春,发小徐桂生塞来一张麻纸:" 送到柏林村土地庙,交给穿草鞋的货郎。" 从此,他半夜钻高粱地送情报,曾把情报塞进破棉袄,装成讨饭小孩躲过鬼子刺刀。" 徐桂生说我眼亮得像星星,该当八路军。" 指导员张志当场为他改名:" 胡龙,得有龙虎气!"
" 第一次见部队的玉米糊糊,我差点把舌头咽下去。" 老人说起在晋察冀军区当通讯员的日子,眼里泛起光," 政治干事用树枝教我们怎么写‘共产党’,我刻在枪托上,摸得字都凹进去了。"1940 年雨夜送情报时,他把竹筒绑在狗尾巴上," 鬼子踢狗,狗冲进青纱帐,我在水沟里泡了半夜,爬出来时情报还干着。" 当通讯班长后,他曾背着伤员跑十里山路累到吐血," 那三个老兵从此叫我‘胡班长’。"1941 年冬,老排长同玉祥在煤油灯下讲党章," 他说共产党要让穷人过好日子,我连夜用烟盒纸写申请书,字歪歪扭扭写了三页。" 党徽别在胸前时,他偷偷掐自己:" 不是梦,我是党员了!"
百团大战勇破敌防线
"1940 年 8 月的月亮亮得吓人,铁轨像银蛇趴在石太线上。" 胡龙老人比画着洋镐的动作," 大队长说‘今晚让铁轨飞天’,我们趴在路基下挖枕木,石子硌得膝盖全是血痂。" 最得意的 " 炮竹计 " 就藏在坟包里—— " 我点着鞭炮,‘噼里啪啦’一响,炮楼里的鬼子就疯狂开枪,子弹打得草叶直掉。突击组趁机绕到后面,端了他们的弹药库,扛着枪跑时,还闻着鞭炮味呢!"
" 割电线时遇过鬼子骑兵,小李突然学狼叫,领头鬼子的马都惊了。" 老人笑着拍大腿," 我们滚进灌溉渠,水冰得像刀子一样,小李爬上岸时棉裤硬邦邦的,还说‘咱这是与狼共舞’!" 最险的一次,他们刚卸下铁轨,装甲车的探照灯就扫过来," 我趴在草丛里,履带从离脑袋三尺远的位置碾过,震得耳朵嗡嗡响,事后摸后脑勺,头发都立起来了。"
" 百团大战打了三个半月,我们大队拆了二十多里铁路,铁轨堆成小山。" 老人指着旧照片上的脱轨火车," 我咬着缴获的日本罐头说:‘小鬼子,跟中国人斗你还嫩!’ " 那些夜晚,他和战友们用洋镐、铁锹当武器,用炮竹、狗尾巴当掩护,在铁轨上刻下了中国军人的不屈—— " 没炸药就拆枕木,没枪就抢鬼子的,只要想打鬼子,办法总比困难多。"
朱市镇浴血拼刺刀
"1942 年春去抗大学习,我没摸过课本,手都抖。" 老人从抽屉里拿出仿制的桦树皮生字牌," 同屋老班长把字挂我床前,‘共产党’‘毛主席’,我每天睁眼就背。三个月考试得了‘良’,笔记本上全是战术要点,连怎么躲炮弹都画了图。"
" 朱市镇战斗时,三班长被毒气熏得满脸发紫,还举着刺刀冲。" 老人的声音低沉下来," 我喊‘毛巾蘸尿捂口鼻’,自己先把毛巾塞进裤裆。那味道呛得人想吐,但真挡住了毒气。鬼子炮弹把阵地炸成蜂窝,我耳朵直流血,还带着战士反冲锋。" 第三天夜里的白刃战,他至今记得刺刀入肉的触感:" 血喷在脸上热乎乎的,没等拔刀,鬼子枪托砸我头上,晕过去前听见战友喊‘胡龙!’ "
" 醒来时卫生员在包扎,营长说我刺刀还插在了鬼子的心口。" 老人眼眶泛红,喉结动了动," 分区首长来看我时说:‘这场胜利,是你和战友拿命换来的。’ " 他盯着掌心,仿佛那里还留着战友的温度," 我一闭眼,就想起三班长临终前发紫的脸。" 八十多年过去,那段记忆早已刻进骨头里," 每一道伤疤,都是用战友的命换来的,不能忘,也不敢忘。"
青纱帐智斗寇匪帮
"1943 年大旱,鬼子封锁严,我们子弹袋十有八九是高粱秆。" 老人比画着长度," 演习时新战士扣板机,‘啪’掉出秆子,大家笑完都沉默——真没子弹了。连长说‘敌人给我们造’,我们就琢磨怎么抢。"
" 三个汉奸抢了两袋麦子,进高粱地后我们点炮竹。" 老人模仿着 " 砰砰 " 声," 汉奸扔下枪就跑,我们捡起了枪,把麦子送回老乡家。老乡要分麦,我们说:‘这是你们的救命粮,我们打仗就为让你们安心种地。’ " 更绝的是 " 假扮鬼子 " ——他戴缴获的帽子,用破布缠步枪冒充机枪," 伪军一看‘皇军’来了,赶紧敬礼,我们趁机缴了械,押着俘虏跑了十里地!"
" 到抗战胜利,我们子弹袋全是真家伙了!" 老人哼起老乡编的顺口溜:" 八路军真神奇,高粱秆变机枪…… " 他说,那些用智慧换来的子弹,比任何武器都珍贵," 没枪没炮,咱有脑子;没吃没穿,咱有民心。这仗,咱中国人必须赢!"
" 有时夜里做梦,还在高粱地里跑,听见徐桂生喊‘新房,送情报!’ " 胡龙老人指着窗外的和平年代," 现在的娃们不知道,三升高粱米、半块冻红薯的日子啥滋味,更不知道三班长倒在毒气里的样子…… " 工作人员说,老人常对着旧照片发呆,喃喃自语:" 我活到现在,替战友们看看好日子,值了。"
老人的这双手曾握过洋镐拆铁轨,曾攥着刺刀杀鬼子,如今正轻轻抚摸着报纸上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 的标题。他说:" 只要我还能说话,就得告诉年轻人,土坯房里能走出战士,高粱秆也能吓跑鬼子,中国人的骨头,从来没软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