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的 " 曲艺之乡 " 和 " 戏曲大码头 ",其演艺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复合性特征。它既扎根于市井烟火,承袭了燕赵文化的质朴基因,凸显出市民文化的幽默特质,又融汇了细腻委婉的江南风情与西方表演艺术的现代性元素。从茶馆里此起彼伏的相声 " 包袱 ",到街头巷尾韵味十足的评剧、梆子;从庙会上锣鼓喧天的民俗表演,到小剧场中实验先锋、沉浸互动的现代话剧,天津始终以开放兼容的姿态吸纳八方艺韵,最终淬炼出独树一帜的演艺文化。
相声
一
相声艺术的津派范式
天津曾是九国租界、水陆码头,西式文化的狡黠与漕运文化的豪爽,造就了津派相声的市井智慧。
● " 津味 " 之一:语言层面的深度锻造
天津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为相声表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韵律。马三立的 " 逗你玩 " 三个字之所以能够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正在于其完美利用了天津话的语音特质,其中 " 玩 " 字的儿化音处理既保留了天津方言的泥土气息,又创造了微妙的心理距离,在熟悉与陌生之间产生喜剧张力。天津的相声演员对方言的运用绝非简单复制日常生活语言,而是进行了精心的美学提纯。他们在表演中运用的天津方言,比现实中的天津话更夸张也更精致,这种语言锻造使得津派相声既保持了强烈的地方色彩,又能超越地域限制被更广泛的观众接受。
● " 津味 " 之二:鲜明的类型化人物塑造
从马三立创造的 " 马大哈 " 到苏文茂塑造的 " 文哏 " 书生形象,这些角色构成了生动的天津市井人物谱系。他们既是个体的又是典型的,承载着天津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性格。津派相声中塑造的大多是 " 小人物 " 形象,这些小人物不是被嘲讽的对象,而是被善意调侃的邻人,演员通过他们来揭示生活的荒诞与智慧。高英培在《钓鱼》中塑造的 " 二他爸爸 " 之所以令人难忘,正因为这个形象捕捉到了天津市民性格中的精髓:爱面子又实在,虚荣又可爱,精明中透着憨厚。
● " 津味 " 之三:生活流的叙事结构
如果说北京相声更重逻辑结构,那么津派相声则呈现出独特的生活流特质。天津的相声更多依靠对日常生活场景的夸张再现来制造笑料,使观众在笑声中辨认出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继而产生情感体验。这种叙事方式与天津特有的漕运文化和市民文化息息相关,天津人对奇闻轶事的兴趣远胜于抽象思辨,因此津派相声创造的是一种新型的喜剧真实感,是天津人认识自我、理解生活的一面哈哈镜。
● " 津味 " 之四:独特的 " 现挂 " 艺术
" 现挂 " 即在演出时即兴发挥,津派相声演员能够在保持段子基本框架的同时,根据演出环境、观众反应等变量随时注入新鲜的当下元素,使传统节目常演常新。这种表演范式的高度灵活性,反映了天津作为商业港口城市的文化基因——在多变的环境中,快速适应能力比固守程式更重要。" 现挂 " 艺术使津派相声始终保持与现实生活的鲜活联系,避免了艺术形式因过度程式化而僵化的危险,因此它也成了津派相声的生存策略。
二
戏曲艺术的在地转译
天津作为 " 畿辅之门户 ",联系着东北、西北、华东等处,又是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的交汇处,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天津形成了多元化的观众群体,也正是这些不同层次、不同欣赏品味的观众,促成了天津戏曲的蓬勃发展。天津虽然没有产生本地的戏曲剧种,但是河北梆子和评剧的成熟、发展与兴盛,京剧的发扬光大,都与天津息息相关。这些戏曲剧种进入天津以后,与天津的语言习惯、文化传统相融合,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音乐、唱腔。这种转变实质上是戏曲艺术对天津漕运文化、商业环境和市民美学的主动适应。
● 唱腔音韵的津味改造
早在 1843 年,京剧便传入了天津,从清末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各个流派的京剧名家都曾到天津演出,同时,在天津成长、成名的演员,如孙菊仙、黄月山、李吉瑞等都形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艺术风格。京剧在天津舞台上的南北交流,促使天津的演员、乐师在艺术上兼收并蓄。河北梆子传入天津后,在津日渐兴盛。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河北梆子演员来津搭班演出之前,都要先请直隶班的琴师吊嗓调音,经过一些改味的习练,以适应天津的语音、唱法和听众欣赏习惯的要求,最终形成了 " 卫梆子 "。评剧源于冀东莲花落,因此评剧最先形成时的唱腔中带有浓郁的冀东语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随着天津落子馆女伶的加入,评剧在演唱中除了冀东语音,又融入了天津语音,最终形成了独特的 " 大口落子 " 风格。如今流传下来的经典唱段中仍存在着天津话的发音规律。
● 坤伶崛起的艺术突破
一代宗师王瑶卿对旦行艺术的改革,促成了梅尚程荀京剧四大名旦的崛起,此后天津舞台上涌现了大批的女演员,促进了京剧的革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河北梆子出现了第一批女演员,由此在艺术上产生了新的飞跃,河北梆子在天津愈加繁荣。评剧女艺人兴起后,使得评剧的音乐、唱腔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评剧旦行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四大流派。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评剧在天津蓬勃发展,扎下了牢固的根基。女演员在天津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力,在声腔、表演上都实现了极大的突破,同时也拓展了戏曲剧目的题材范围,女性题材戏逐渐占据戏曲舞台,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进一步革新与完善。
鼓曲
三
鼓曲艺术的杂糅共生
天津拥有 " 曲艺之乡 " 的美誉,多种曲艺形式在天津呈现出杂糅共生的特点。天津时调、快板书、京韵大鼓、京东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河南坠子、单弦等,在天津这座兼容并蓄的城市里长期杂糅、交融,既有宫廷雅韵,又有市井烟火之气,成为解读天津城市性格的一把钥匙。
发源于天津本土的天津时调始终保持着其质朴的风格,它以天津方言为基础,唱腔高亢激越,节奏明快,语言通俗易懂,幽默诙谐,内容多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态。而京韵大鼓由北京传入天津后,便在这片新土壤中发生了奇妙的变异。刘宝全、白云鹏、骆玉笙等大师在天津的演出实践中,为原本较为宫廷化的京韵大鼓注入了浓重的市民气息,唱词更加通俗,表演愈加自由。天津人乐观幽默的性格赋予了鼓曲艺术独特的幽默基因,而各种鼓曲艺术也在天津这块沃土中互相渗透。京韵大鼓吸收了天津时调的方言韵味,天津时调又借鉴了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的叙事技巧,单弦则以其丰富的曲牌和灵活的表演形式,为各种鼓曲提供了丰富的音乐支持,快板书则贡献了其即兴发挥的表演精神。正是这种无间断的艺术对话,使天津鼓曲艺术形成了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的复杂生态。
鼓曲艺术的杂糅共生状态深刻反映了天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一是对多样性的包容,天津文化始终以一种来者不拒的态度欢迎各种文化在此落户,并给予它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二是相互渗透,不惧混搭,可新旧并存,可南北交融,可中西合璧。三是勇于创新,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敢于突破陈规,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天津鼓曲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不断生长变化的有机体,它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市民趣味的变化而变化,始终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
话剧
四
中西文化的双重回响
1860 年开埠后,天津九国租界的奇特格局,使其成为中西文化交锋的前沿阵地。西方文化的碰撞为天津带来了两件艺术舶来品——话剧和交响乐,这两种艺术形式能够在天津生根,在于找到了地方文化与西方艺术的美学结合点。
● 话剧在天津的改良
作为中国北方话剧的重镇,天津的舞台见证了这一外来艺术形式如何在渤海之滨扎下深根,又如何在与本地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津味话剧。
1907 年,李叔同等人创立的春柳社,开中国国民搬演西洋话剧的先河;1909 年,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把欧洲话剧直接引入天津。从搬演西洋话剧,到选用天津本地的市井故事为题材,观众逐渐在熟悉的语境中理解这种新的艺术形式,话剧这种外来文化找到了与天津本地文化的共鸣点,天津话剧的改良之路,恰是一部鲜活的跨文化传播教科书。
津味话剧,一是在题材选择上聚焦市井小人物,体现世俗烟火气;二是在人物对话中大量使用天津方言中的俚语、俏皮话和天津特有的语音语调,并借鉴天津相声的 " 包袱 " 技巧,人物对话常带自我调侃意味,充满市井智慧;三是天津的文化符号成为话剧中的元素,如海河、劝业场等地标,煎饼果子、狗不理包子等美食常常会融入话剧之中,天津的传统曲艺也会在话剧的剧情或背景音乐中呈现。从《雷雨》《日出》到《蛐蛐四爷》,直到今天的《海河人家》《津门大饭店》,津味话剧通过方言、市井题材和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构建了独特的戏剧美学。
● 交响乐的跨洋生根
天津开埠后,九国租界相继建立,各国侨民把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惯带到了天津,交响乐也由此在天津萌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英国人罗伯特 · 赫德率先在天津组建了 " 赫德乐队 ",此后天津自办的管弦乐团相继成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1941 年成立的天津工商学院管弦乐队,从此西方乐器开始进入中国教育体系。
来自西方的交响乐真正能够在天津落地生根,源于它经历了从西方传统交响乐到中国风交响乐的转换。一是在西方的音乐体裁中加入了中国音乐的创作思维,用西方的交响乐演奏古琴曲《梅花三弄》等中国传统曲目;二是把中国传统乐器巧妙地融入交响乐队,构建起民乐与交响乐队的平等对话;三是用西洋乐器讲述中国故事、天津故事,于是有了《海河圆舞曲》《信念》《津门组曲》《长城》《战旗》等独具中国特色的交响乐作品,让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最终成为表达天津这个城市的灵魂的载体;四是从殿堂走入民间,推出 " 周日音乐下午茶 " 系列音乐会,以常态化演出模式打造天津浓郁的艺术氛围,同时深入大、中、小学校,将交响乐艺术送进校园。天津交响乐的发展轨迹不仅记录了一个艺术门类的本土化过程,更折射出中国近代以来面对外来文化时创造性转化的智慧。
交响乐
五
多维体验的跨界融合
天津,这座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演艺文化始终随时代变化,如今,天津的演艺生态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艺术形式,而是通过科技、文化、商业的多维互动,构建出一种全新的观赏体验。
● 桥边与街角的邂逅
" 无处不沉浸 " 的演艺新理念,使戏曲、曲艺、话剧等多种舞台艺术形式从传统的剧场走向了桥边与街角,融入了城市生活中。" 桥见海河,邂逅浪漫 ",一首首悠扬的乐曲、一段段经典的旋律,回荡在海河的夜空;五大道公园、天津利顺德大饭店、解放北园等地,音乐之声不绝于耳,特色建筑与音乐形成共振。金街大铜钱广场话剧《日出》依托历史场景,增加了经典名剧的氛围感以及与观众的互动性;古建洋楼,沉浸解谜,穿越时空,感受戏剧的力量;人民公园,京剧《西厢记》实景上演,人随景移,戏在景中;古文化街戏楼前,相声、快板、天津时调等曲艺演出,让游客在移步换景间沉浸式欣赏,传统的曲艺艺术与古街的叫卖声融为一体。桥边与街角邂逅传统文化的新生,邂逅演艺理念的变迁,邂逅天津城市的韵律。
● 跨界融合的演艺新物种
天津这座城市的开放性与创新力,使天津成为演艺创新的试验田,戏曲、曲艺、音乐、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一部部跨界融合的作品应运而生。《如梦令 · 国风情境音乐会》,名为音乐会,却在讲述一位伶人与青年男子的爱情故事,将 " 音乐性 " 与 " 故事性 " 完美融合,戏曲的水袖舞、青年画师的丹青妙手、跳进跳出的表演,与古风音乐无缝链接,令观众始终沉浸在如梦似幻之境。整台音乐会将传统民乐与舞蹈、戏曲、木偶、皮影戏、美术等多种艺术跨界融合,用画卷般的舞美设计、雅致的光影气氛、美轮美奂的舞台呈现,极大地拓展了民乐在音乐功能以外的表现空间,给人以东方美学的新体验。国风音乐剧《春归何处》将国风音乐、戏曲、曲艺、诗词、古典舞等多种艺术元素相融合,讲述了唐代诗人元稹与三位女子的爱恨纠葛。沉浸式演绎展《津门往事》突破了传统解说的看展方式,将演艺与互动的手段融入其中,使百年天津史呈现出更为鲜活的状态。
综上所述,津派演艺文化以其开放性与在地性的辩证统一,完成了多种演艺形式的本土化转译。它既固守了津派文化根脉,又通过兼容吸收、涵化整合,形成了兼具天津历史文化记忆、承载当代审美表达的津派演艺文化。
(作者夏冬 为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天津市政协委员)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