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金融研究院 07-14
相信牛市,A股长牛是一种必然!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夏日的股市总带着几分燥热。

近期,上证指数突破 3500 点,牛市相关话题迅速升温。短期来看,震荡难以避免,但只要把视角拉长就会发现,中国经济的产业突围、全球资本的再平衡、居民财富的大迁移、中长期资金的持续注入,正共同编织出一张支撑中国资产向上的 " 安全网 " 与 " 动力源 "。

换言之,中国资产的中长期牛市,从来不是靠资金短炒堆出来的 " 情绪市 ",而是经济结构升级的 " 基本面市 "、全球格局变迁的 " 趋势市 "、财富逻辑重构的 " 配置市 "。在这个意义上,股指中枢震荡上行,是多重时代力量汇聚的必然趋势。

对投资者来说,只需相信牛市,不必怀疑。

产业突围:

从 " 追赶者 " 到 " 引领者 " 的增长新动能

2024 年初,深圳比亚迪总部,全球销量第一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以每 58 秒下线一辆新车的速度刷新着行业纪录,其自主研发的 " 易四方 " 技术平台正向世界输出中国智慧;上海中芯国际,N+1 工艺(等效 7nm)芯片实现稳定量产,标志着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式跨入先进工艺俱乐部;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基于昇腾芯片的算力底座支撑着全球规模最大的中文大模型集群,为千行百业注入智能化基因……这些看似分散的产业图景,共同勾勒出中国经济 " 产业突围 " 的清晰轨迹——从 " 世界工厂 " 到 " 全球创新策源地 ",从 " 规模扩张 " 到 " 质量跃迁 ",中国经济的增长引擎正在完成历史性切换。

这种切换不是偶然的。过去十年,中国在研发投入上持续 " 厚积薄发 ":2024 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 2.68%,超过欧盟平均水平;高技术制造业投资过去十年平均保持 14% 以上增速;全球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 5 年居世界首位。更关键的是,这些投入正在转化为可落地的产业竞争力:

新能源领域,中国企业占据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 67.1% 的份额,并在负极材料(95.9%)、电解液(>90%)等关键材料领域主导全球供应链,中国光伏组件与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组成 " 新三样 ",2024 年出口额超 1 万亿元;半导体领域,2024 年中国半导体国产化率提升至 23.3%,仅高端环节仍显薄弱:光刻胶自给率不足 15%,EDA 工具国产化率低于 15%;人工智能领域,DeepSeek 以 " 开源 + 低成本 + 高性能 " 三位一体策略,首次实现国产大模型从 " 技术跟跑 " 到 " 技术并跑 " 的跃迁,打破全球 AI 算力垄断,重塑中国在全球创新竞争中的话语权。

在此过程中,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正经历深刻重构。过去依靠人口红利与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已成旧章,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经济版图。更为关键的是,产业升级具有强大的 " 乘数效应 ":一个成功的高科技企业,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升级,创造高附加值就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种由点及面的扩散,正是驱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孕育资本市场长期繁荣的源动力。

科创板作为 " 硬科技 " 主阵地,开板 6 年汇聚 588 家企业,总市值约 8 万亿元,IPO 募资 9257 亿元,再融资 1831 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持续领跑全 A,2024 年科创板企业研发费用占营收中位数达 12.09%,有效专利总数突破 16 万件。这种以创新为内核的增长模式,为资产估值提供了坚实支撑。

当创新成为常态而非特例,当 " 中国制造 " 加速向 " 中国智造 " 跃迁,资本市场作为经济晴雨表,必然映射出这种结构性的优化与活力的迸发。相应地,资本市场的 " 基本面锚 " 必然逐步从传统周期股转向科技成长股。

随着 " 业绩确定性 " 的标签从 " 资源垄断 " 转向 " 技术壁垒 ",中国资产的估值逻辑正在从 " 周期波动 " 转向 " 成长溢价 " ——这是支撑中长期牛市最坚实的 " 产业基石 "。

东升西落:

全球资本再平衡的 " 中国引力 "

2025 年 4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 2025 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值下调 0.5 个百分点至 2.8%,其中,美国大幅下调 0.9 个百分点至 1.8%,欧元区下调 0.2 个百分点至 0.8%。与此同时,我国依旧把经济增速目标定为 5% 左右。

这组数据背后,反映了全球经济 " 东升西落 " 的大趋势:当欧美陷入 " 高利率、高通胀、低增长 " 的滞胀困境,中国凭借 " 稳增长政策 + 产业升级 + 超大市场 " 的组合拳,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 " 中高速增长 + 低通胀 " 的 " 双优 " 经济体。

全球资本的嗅觉永远是最敏锐的。2025 年上半年,北向资金恢复净流入态势,一季度累计净买入约 120 亿元,重点加仓科技板块;全球主权基金对中国配置比例温和上升,部分长期资金通过专项委托或 ETF 增配中国资产;摩根士丹利、贝莱德、高盛等国际机构在策略报告中一致建议 " 超配中国权益资产 ",强调其估值优势与结构性机会,瑞银调研显示欧洲投资者对中国资产从 " 低配 " 转向 " 中性 " 甚至 " 超配 "。

国际投行集体 " 用脚投票 " 的背后,是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 " 三重溢价 " 的重新定价:

其一," 增长溢价 "。中国经济 5% 左右的增速,是美国的 2.8 倍、欧元区的 6.3 倍,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 " 鹤立鸡群 "。对于追求绝对收益的全球资本而言," 增长确定性 " 本身就是稀缺资源。

其二," 估值溢价 "。截至 2025 年 6 月末,沪深 300 指数市盈率(TTM)为 13.07 倍,低于标普 500 的 27.77 倍、日经 225 指数的 19.55 倍。A 股在全球主要市场中仍处于 " 价值洼地 ",尤其是一些代表新经济的核心资产,其成长潜力与当前估值形成了显著反差,对全球配置型资金构成了强大吸引力。

其三," 避险溢价 "。在逆全球化、地缘冲突、能源转型等多重不确定性下,中国作为 " 全产业链国家 "" 超大内需市场 "" 政策工具箱充足 " 的大型经济体,其资产的 " 避险属性 " 正在被重新认知。如 2024 年全球股债汇市场剧烈波动期间,人民币资产(尤其债券与汇率)展现出显著低于美股的波动性。

当前,全球 " 去美元化 " 与资本寻求多元化配置的浪潮方兴未艾。金砖国家的实质性扩容、新兴市场间双边本币结算协议的激增、以及各国央行外汇储备多元化的迫切需求,都在为人民币资产创造历史性的战略机遇。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及其背后经济基本面的创强韧性和创新动力,使其成为全球资本寻求 " 避风港 " 与 " 增长源 " 的理想选择。

当全球资本的 " 中国仓位 " 从 " 可选 " 变为 " 必选 ",当 " 超配中国 " 从 " 机构共识 " 变为 " 市场行动 ",中国资产的中长期向上趋势,客观上是全球资本再平衡的必然结果。

财富迁移:

从 " 房产 " 到 " 股权 " 的时代拐点

根据光大银行 2025 年发布的《中国资产管理市场 2024-2025》报告,截至 2024 年底,中国居民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达 47.6%,较 2018 年提升 6.3 个百分点;房产占比降至约 46%。权益类资产配置呈上升趋势,但占比仍较低,股票与资管产品持有量增速分别提升至 11% 和 13%。

这组数据背后,是中国居民财富配置的 " 历史性拐点 " ——当 " 房住不炒 " 成为长期国策,当房价单边上涨的预期被打破,当理财刚兑全面打破,居民财富正在从 " 不动产 " 向 " 金融资产 "、从 " 固定收益 " 向 " 权益资产 " 加速迁移。

这种迁移不是偶然的。过去二十年,中国居民财富的 " 造富神话 " 几乎都与房地产绑定:买房就能升值、炒房就能致富。但 2021 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底层逻辑发生根本转变:城镇化率从 64.7% 缓升至 66%(2021-2024 年),住房套户比超过 1%,人口总量见顶叠加老龄化加速,导致购房需求总量收缩。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从 2021 年峰值 15.65 亿平方米降至 2024 年的 8.14 亿平方米,房价普涨时代终结。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市场的 " 财富效应 " 正在显现:以万得全 A 指数为例,2024 年上涨 10%,今年以来涨幅超 8%,显著跑赢同期房价、存款和理财产品收益率。与此同时,近年来科创板、北交所等创新板块的造富案例频出," 科技新贵 " 取代 " 房产新贵 " 成为财富故事的主角。

低利率环境加速了这一进程。持续降息致使传统存款和低风险理财的吸引力持续下降,促使更多资金为寻求更高回报而进入股市。公募基金发行回暖、证券账户新增开户数企稳回升等现象,都印证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赚钱效应的认可和追逐。这种迁移趋势,为资本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更关键的是,政策层面正在为居民财富 " 入市 " 铺路。个人养老金制度扩容、公募 REITs 常态化发行、ETF 期权品种丰富、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理财资金入市……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重要影响,在于为居民提供更多元、更安全、更便捷的权益投资工具。

居民财富入市为大势所趋。据测算,中国居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每提升 1 个百分点,将为资本市场带来约 5 万亿元增量资金——这是支撑中长期牛市最持续的 " 资金活水 "。

长钱入市:

从 " 短期博弈 " 到 " 长期主义 " 的生态重构

2025 年,中国资本市场 " 长钱生态 " 加速构建:政策、机构与市场协同发力,正形成 " 长钱长投 " 的良性循环。

年初,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公募基金持有 A 股流通市值年增 10%、大型险企新增保费 30% 投资 A 股等硬性指标,并推行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将国有险企长周期考核权重提升至 60% 以上,引导资金从短期博弈转向长期价值投资。

机构层面,扩大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参与新股申购及定增权限,降低举牌认定门槛,保险资金、公募基金、养老金等加速入场。

2025 年,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加速扩容:第二批试点规模 1120 亿元于上半年落地;至 4 月,试点总规模达 1620 亿元,参与机构从首批 2 家扩展至 8 家头部险企。试点通过私募证券基金实现长期持股,首批 500 亿元项目已达成 " 风险低于基准、收益高于基准 " 的业绩目标。

个人养老金制度全国实施后,85 只指数基金 Y 份额纳入投资范围。截至 2024 年底,总规模为 3.16 亿元;至 2025 年一季度末快速增至 11.86 亿元,增幅达 275%,其中,红利低波指数基金最受青睐。

中长期资金的 " 长钱属性 ",本质上是对 " 时间价值 " 的信仰。社保基金过去 16 年(2008-2003)年化收益率中位数为 8.38%,其核心策略是 " 淡化短期波动,聚焦长期价值 ";保险资金的 " 久期匹配 " 特性,决定了其更倾向于配置高股息、低波动的蓝筹股和高成长、高壁垒的科技股;外资的 " 全球比较视野 ",使其更关注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而非短期政策扰动。

长钱入市的另一个效应,是 " 估值锚 " 的夯实。当市场主导力量从 " 散户 " 转向 " 机构 ",当 " 基本面研究 " 取代 " 消息炒作 ",优质企业的估值将更充分地反映其长期盈利能力。

写在最后:

相信牛市,不必怀疑

站在 2025 年的年中节点回望,中国资产的中长期牛市逻辑不仅没有弱化,反而在产业升级的深化、全球格局的变迁、财富迁移的加速、长钱生态的构建中愈发清晰。

回溯 A 股三十余年历程,经济转型期往往孕育长期牛市:2005-2007 年股权分置改革催生 6124 点行情,2013-2015 年移动互联网浪潮推动创业板指暴涨。当前产业升级(科创板研发强度 12%)、资金结构、估值水平(沪深 300 市盈率 13.07 倍)等核心指标,均与历史底部特征高度吻合。尽管短期受外部关税等因素扰动,但企业盈利拐点已现—— 2025 年一季度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 0.8%(2024 年全年为 -3.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 9.7%。

在政策 " 适度宽松 " 基调与居民财富 " 迁移加速 " 共振下,股指以时间换空间、阶梯式上行将成为新常态。

相信牛市,不必怀疑!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 iFinD 提供支持】

本文由公众号 " 星图金融研究院 " 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牛市 中国经济 半导体 人工智能 芯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