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家老说为什么国内 " 不造相机 ",实际上,在胶片时代,许多国产厂商也都探索过相机的制造,这些相机不仅记录了无数家庭的重要时刻,也承载着中国摄影器材工业的奋斗历程,今天我们就来盘点几台经典、有名的国产相机!
上海 58 型:开山之作
早在 1957 年,组织上就研究决定,以上海钟表工业公司牵头,联合多个相关产业工厂,成立了上海照相机厂,决定开始进行首台国产相机的试制。
在 1958 年 3 月,上海照相机厂推出了新中国第一台量产型 35mm 旁轴相机——上海 58-1 型相机。这台相机仿制自苏联 " 卓尔基 " 相机。上海 58-I 型 " 的出现,标志着新我国相机生产走向正规,也是第一批工业化生产的照相机。
由于苏联 " 卓尔基 " 相机实际上也是仿制至徕卡 IIIb 型相机,因此后续的改进型上海 58-2 型相机则直接仿制自徕卡 IIIb。上海 58-2 型整体更加成熟,采用全金属机身结构,机身重量在 720 克左右,搭载了一颗 50mm F3.5 镜头,最高快门速度达到了 1/1000 秒。
在当时,新中国的各项工业基础并不好,几乎没有精密设备的加工经验,许多零部件加工甚至都需要依靠技术工人手动打磨。作为当时国内最精密的摄影设备,上海 58 型照相机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高级照相机的历史。
海鸥 4 型:国民级双反相机
除了 135 旁轴相机,那个时代国际上也比较流行中画幅双反相机,国内也有涉足,最有名的就是海鸥 4 型了。
1962 年,上海照相机厂仿照禄来 Rolleiflex 的部分设计结构,推出了 " 海鸥 4" 型双反相机。它配备两颗镜头,上镜头用于取景,规格为 75mm F2.8,采用 3 组 3 片 Cooke 结构,无镀膜;下镜头用于成像,规格为 75mm F3.5,采用 3 组 4 片 Tessar 结构,早期批次无镀膜,1970 年后的新批次则采用了单层镀膜,相机可拍摄 6x6 画幅的照片。
海鸥 4 型双反算是国产相机的 " 常青树 ",生产多年,后续衍生出例如 4A、4B、4C 等型号,后续的推出的型号搭载了摇柄过片、自动停片等功能。
根据有关资料,海鸥 4A 的定价约 230 元人民币,而在 60-70 年代,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也不过几十元人民币,对于大众老百姓来说还是有点贵,初期基本上只有报社、政府部门采购使用。不过由于其生产时间长,一直持续到差不多 90 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后期也有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能够负担得起,因此海鸥 4 型双反相机的产量很大,时至今日在二手市场也有相当的保有量,部分机型甚至还出口到海外市场,成为了 " 创汇 " 产品。
凤凰 205:国民级 135 旁轴相机
凤凰 205 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产量最大、普及率最高的 135 旁轴相机之一,以极简设计、低廉价格与耐用性著称。其生产甚至延续到 21 世纪初,见证了摄影从报社、机关单位等专业领域走向普通老百姓的转变。
205 型相机起初是 60 年代时,上海照相机二厂仿制自小西六(即柯尼卡)Auto S2 旁轴测距相机的机型,最开始 1970 年时以 " 上海 205"、" 海鸥 205" 的名义进行生产,直到后期,应国家政策要求,上海照相机二厂等企业内迁至江西,成立了江西光学仪器总厂,继续投产,而在 80 年代初被又改成 " 凤凰 205"。
这款相机搭载了一颗 50mm F2.8 固定镜头,3 组 4 片天塞结构,镜间快门最高 1/300 秒。后续推出了 205A、205B、205E 等型号,主要是增加热靴、测光、多重曝光等功能。
尽管这台相机从性能和功能角度来看比较普通,资料显示它的这颗镜头在光圈全开时的画质表现也并不是很好。但也正因其但其结构简单、性能和功能都比较普通,因此它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成本得到控制,售价也相对低廉,这在那个年代,能让更多老百姓能有机会买下这台相机,记录下珍贵的记忆。最终它甚至生产到了 21 世纪初,几十年的时间,加上产量非常大,使得 " 凤凰 205" 这个名字反而成为了一代国民的记忆。
凤凰 JG301:自动曝光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1978 年,江西光学仪器总厂开始试制 JG301 相机,这款相机最大的特点就是搭载了自动测光系统,采用当时比较流行的硫化镉感光元件,支持快门优先、光圈自动的曝光方式,在 ISO100 的情况下,曝光范围达到 EV4.7-EV17,达到了国际主流水平。
该机采用进口的镜间快门组件,最高快门速度为 1/500 秒。镜头则是 38mm F1.8 大光圈镜头,采用 4 组 6 片双高斯结构,并且附有镀膜,分辨率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
在工艺上,这台相机也采用了铝合金机身和铜材质的机顶、底板,重量大大减轻,仅有大约 400 多克。
这款相机于 1982 年正式试验性生产,1984 年正式量产,当时市场零售价接近 300 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昂贵,因此整体产量不算大。
同时也是为纪念新中国建国 30 周年,这款相机也被命名为 " 建国 " 的拼音首字母。这款相机曾参展在西德的第 16 届世界摄影器材展会,并获得了海外的一定关注。此后,这款相机也有出口至东南亚国家。
珠江 S-201:专业单反系统的探索
1972 年,五家军工企业响应 " 保军转民 " 的号召,开始探索民用产品的生产。1973 年,上级同意明光厂以上海海鸥 DF 相机为基础,借鉴尼康 F 系列相机的设计,推出专业单反相机的提议。同年年末,该相机推出,应出口创汇的需要,被命名为珠江 S-201。
这台相机的零件由多家单位分别加工,再由明光、金光、永光三家工厂进行总装,展现了前所未有的产业协同性,可以从相机后边的字母判断其总装工厂。
珠江 S-201 相机的最大特点是借鉴了尼康 F 系列单反相机,采用了可换式的取景器,可以选择五棱镜眼平取景器和腰平取景器,这是国内首款,也是唯一一款可换取景器的 135 单反相机。整机也是沉稳的黑色,展现了更强的专业性。
机身性能上,它采用的是纵走式钢片快门,最高快门速度为 1/1000 秒,由于相机基于海鸥 DF 系列单反相机,因此机身也沿用了海鸥 DF 系列仿照自美能达的 MD 卡口(不过镜头固定方式有差别,这导致部分美能达 MD 卡口镜头可能无法固定在珠江 S-201 上),除了配套的 58mm F2 标准定焦镜头外,还有许多焦段和不同规格的镜头可供选择。
虽然它的价格稍贵一些,但由于其做工精致、质量相对较好,镜头选择也比较丰富,依然广受青睐,还曾出口至日本、东南亚等海外地区。
回顾完了几台机型,其实在国产相机的发展上还有很多经典机型,我们有机会可以再盘一盘。在当时的政策指导下,全国各地都建设过
虽然现在看起来许多机型是以 " 仿制 " 而来,但也要考虑到时代背景,在当时国内经济条件艰苦、工业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仿制也算是必经之路,并且能够制造出相机这样的精密仪器也已经实属不易了。
而到了今天,国内的产业、技术水平已经今非昔比了,狗崽非常期待国内厂商能再加加油,利用现在国内具有优势的 IT、电子技术,造出属于中国人的、还能走出中国,面向世界的经典相机!
不知道大家有用过国产相机、或者在家里有长辈用过的国产相机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
图片收集自互联网,侵删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