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吉林 07-14
长春轨道交通1号线南延工程最新进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盛夏时节,长春轨道交通 1 号线南延工程义和村北站和义和村南站的工地上,建设中的车站宛如大地敞开的胸膛,钢筋铁骨裸露,混凝土浇筑的声响密集如鼓点。巨型吊臂沉稳地在空中旋转,将一块块预制好的厚重 " 积木 " 精准安放。工人师傅们调整着固定螺栓,黝黑的指关节映衬着背后已经拔地而起的第三代装配式车站轮廓。

长春轨道交通 1 号线南延工程,这条起于红嘴子站、沿规划中的人民大街南段延伸的地下长龙,总长 6.96 公里,串联起 6 座崭新地下车站。自 2022 年破土动工以来,6 处工点如同 6 颗跳动的心脏,传递着这条长龙的脉动。

走进该工程中的两处关键工地——义和村北站和义和村南站,亲身感受轨道建设者们的拼搏与付出,同时也看到这条钢铁长龙正以突破性的技术与精细化的管理,书写着地下通途的未来篇章。

拼装未来的 " 精密积木 "

1 号线南延项目项目长王振中说:" 装配式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快’与‘精’,它重塑了我们建设城市的方式,是整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理念的一次跃升。传统现浇车站的施工方法周期长,各类资源消耗巨大。追求更高效、更节约、更高质量的建设方式,是我们技术突破的初衷与动力。我们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进行技术研发和方案优化,目标只有一个:将效率与精度发挥到极致。最终,成功将传统工艺车站漫长的土建工期进行了大幅度压缩。"

车站内的 " 毫米级 " 交响

在义和村北站深大的施工场内,测量技术人员手持精密仪器,在仪器屏幕与刚吊装就位的巨型侧墙拼装块之间反复校准。施工单位中庆建设项目负责人刘士玉在一旁也同样一丝不苟地盯着仪器," 拼装精度是绝对底线,复杂的施工作业环境,直接影响构件拼装精度。每一丝偏差都必须及时发现、精准调整。" 在他专注的目光中,拼装完成后的车站轮廓如同镜面般平整。

不远处,一块顶板拼装构件由龙门吊机吊起,缓缓移向预定位置。几名施工人员手持特制的导向杆严阵以待。

1 号线南延项目建设单位土建专业负责人刘恒介绍道:" 义和村北站是长春市轨道交通工程第一个实现内部结构全部装配式的车站,也是 1 号线南延线唯一的装配式车站。这个车站的地质结构非常坚硬,是泥岩结构,要先用破碎机破碎,再用挖掘机把土挖到地面上来,过程非常艰辛。项目中心定期召开会议,攻坚克难,用动态管理的方式保证了车站在安全生产前提下,高质量施工的完成。"

隧道深处的 " 轨道绣花 "

1 号线南延项目建设单位轨道专业负责人李俊儒半跪在坚实的混凝土道床上,工装后背已被汗水浸透。" 差半毫米都不行," 他布满泥泞的手指在冰冷的钢轨上轻轻滑动," 未来列车将在这一节节钢轨上飞驰而过,钢轨上任何微小的不平顺,都会造成颠簸,影响人们的乘车体验。我们的使命,就是让这轨道如丝般顺滑。" 李俊儒说,"1 号线南延铺轨全线共计 6.96 公里。我们通过组装轨排,调运架设轨排,钢筋模板安装,道床浇筑,道路精调等工序完成线路铺设任务。目前的铺轨进度,完成了义和村南站、兴博路站、义和村站,3 站 3 区间,共计 2.8 公里线路,为后续全线通车打下坚实基础。"

在移动指挥台前,施工单位中庆建设铺轨专业项目副经理董帅紧盯着实时数据,发出清晰果断的指令。巨大的龙门吊在他的指挥下,将一段钢轨稳稳送入预定位置。他转过身,指着隧道壁上排列有序的反光棱镜:" 过去靠人工拉钢尺、凭经验,现在的测量精度提升了不止一个数量级。眼前这 2.8 公里无缝线路,是我们三百多位兄弟,在酷暑中,一米一米精心敷设、一毫米一毫米反复精调出来的成果。" 而在不远处,另一组工人正一丝不苟地敷设用于防护的镀锌扁钢,铜质端子接头在灯光下闪烁。" 这些防护措施,是确保这条地铁百年安全运行的隐形卫士。"

热浪中的技艺传承

项目部办公室内,墙上的巨幅施工进度图被代表不同工序完成状态的色块不断填充更新。玻璃窗外,测量员师傅带着年轻的徒弟正一丝不苟地校准着手中的仪器。" 测量是工程的‘眼睛’,是质量的基石。" 师傅一边小心地擦拭着精密仪器的镜片,一边认真地对徒弟说," 要记住,我们放样出的每一个控制点,都直接关系到未来成千上万乘客的出行安全。"

编织城市的地下通衢

在义和村北站,混凝土泵车舒展着长长的臂架,将混凝土精准注入模板。王振中发送完最后一条协调信息,站在项目部的窗前。眼前是他再熟悉不过的景象:钢筋林立,焊花飞溅,巨大的预制构件在精准吊装中逐渐构筑起城市的筋骨。" 从起点到延伸,我们正在地层深处,用钢铁的筋骨和混凝土的脊梁,精密地编织一条属于长春未来的地下通衢。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更是城市活力延伸的脉络,是未来发展的强劲引擎。" 他说。

长春的轨道交通悄然生长,向南延伸。当未来列车呼啸着穿越永春新区的地下,那平稳运行的舒适体验背后,是装配式车站每一块构件的精密契合,是轨道上每一毫米的极致追求,更是无数建设者用汗水与智慧在幽暗深处书写的城市诗行——他们以钢筋为笔,以混凝土为墨,描绘着城市生长的年轮,也铸就了流动时代的永恒基石。

来源:长春轨道交通建设党建联盟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轨道交通 长春 脉动 刘恒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