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手机是柔性屏,那么大概率来自 " 成都造 "。
不止是手机屏幕,可以说,全国一半的平板,都出自成渝地区;
高端手机的潜望镜头,核心件十有八九是成都产;
就连投影仪,每 5 台里就有 1 台从成都走出去。
这背后,是成都万亿电子信息产业在托底。
2024 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 1.36 万亿元,稳居全国第六。
16 年起步,仅用了近 10 年时间,就发展成千亿产业集群,如何炼成?
成都样本 政企互信通道
做招商,不少人总盯着能不能马上投资、马上签约。
但其实,招商很多时候是 " 今年栽树,明年摘果 "。手里谈着的项目慢慢磨,平时多攒些资源,留后手。
等机会来了,项目能接得上;攒下的资源,也能够有一个阶梯去过渡。
成都招商,也是同样的逻辑,有三个核心点。
➢ 高层调研打底,园区 " 拧成一股绳 "。
早期成都部分园区存在 " 小而散 "、同质化、互相抢资源的问题。
自 2022 年启动 " 产业建圈强链 " 行动以来,成都市委书记、市长等领导,多次奔赴全市重点产业功能区,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园区跑了个遍。
之后按照区域产业协同性,对全市原本分散的 50 多个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构建 "3+22+N" 产业园区体系:
3 个国家级开发区、22 个省级园区,还有 N 个市级园区。
每个园区做什么产业、边界在哪,都划分得清清楚楚。
比如,成都高新区(西园片区)聚焦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重点发展 IC 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等;郫都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双流相关园区侧重电子材料研发。
先摸清家底,再按本事分工,劲往一处使。
➢ 高层面对面见,用互信打通合作路径。
为了强化产业链招商、精准对接重点企业,成都曾推出 " 百日攻坚 " 行动。
用 3 个多月的时间,把主要的 500 强企业名单(包括中国 500 强、世界 500 强)全部梳理完,上传到信息系统集中管理。
然后,由市领导牵头,带领各区书记、区长、管委会主任这些 " 当家人 ",对接企业的核心高管。
不是搞 " 拉投资 " 的急功近利,而是坐下来聊产业规划、谈配套需求、解决实际难题,不催着企业考察或签约。
政企双方建立起强联系,攒下互信。哪怕这次不合作,后面干部没换,企业想投资了,马上就能找到对接人。
领导亲自下场,一来拍板快,二来企业能感觉到诚意。问题当场就办,企业能看清 " 钱景 ",才会愿意来。
比如,市长之前见华为的供应链负责人,把合作方向和意向聊清楚,后续带动华为的上下游企业跟着落户成都。
➢ 清单管理 " 亮家底 ",机会和需求对上号。
企业最愁 " 信息不对称 ",不知道本地有什么市场机会,也怕提出需求没人回应。
成都用清单管理,把政府家底和企业需求 " 摆上台面 "。
一方面,发布 " 产业机会清单 ",把本地的应用场景、配套、政策红利列出来,让企业知道 " 来成都能做什么生意 ";
另一方面,收集 " 企业需求清单 ",小到招工、大到供应链配套都记下来。
两边一对接,精准度就上来了。
比如,今年 2 月发布的 " 成都—长三角 " 电子信息产业场景清单,涵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领域的 187 条机会信息,涉及金额超 2000 亿元。
再比如,4 月举办的中国移动产业对接大会(成都专场),现场发布 209 条机会信息,涉及金额超 1500 亿元,将牵引带动形成市场规模超 5000 亿元。
学习精髓 轻量化落地
不同的城市,手里的资源牌也不一样。
成都作为副省级城市,地、钱、政策试点权都更宽裕,能调动的资源,也比普通地级市、县城多一些。
因此,招商经验不能生搬硬套,咱们可以从成都模式中学精髓、简化了用。
其一,用 " 链长制 + 产业聚焦 ",集中资源发力。
成都将电子信息产业细分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赛道,由市委常委、副市长等市领导分工担任 " 链长 ",对接各环节企业。
其他地方 " 一把手 " 可以带头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先拆链、再补链,弄清楚 " 缺什么补什么 "。
将土地、钱、政策都集中产业链的短板上,效率就会高很多。
比如,贵阳在大数据产业推行链长制,由市委主要领导牵头,重点对接华为、腾讯、苹果等企业,推动数据中心与本地算力需求、产业应用协同,避免 " 空壳产业园 "。
产业底子薄的地方,就先盯着 1-2 个长板当主攻方向,把这些产业做透。
比如,株洲专心搞轨道交通、泉州深耕纺织鞋服。
其二,高层见面拉近距离,给企业吃定心丸。
企业要投上千万、数十亿,最怕政策变、怕承诺不算数、怕需要资源时政府人员推来推去。
针对重大投资项目,成都通过 " 高层直接对话 ",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谈。
用最高级别的诚意,打破企业的顾虑,不用再担心 " 换个领导政策就变 "" 答应的资源给不了 "。
咱们可以找准本地主打产业,由市委市政府 " 一把手 " 对接行业龙头企业高管,分管领导与区域负责人进行日常沟通。
聊的时候把话说明白,可以把未来 5-10 年产业规划,纳入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让企业看到政策连贯性。
当然,也得根据实际来灵活调整。
比如,县里的书记对接企业区域负责人就行,重点解决厂房扩建、员工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
钱不宽裕的地方,别硬搞大额补贴,把审批效率提上去;
比如,绍兴柯桥区招纺织企业时,针对环保审批耗时久问题,推行技改项目环评 " 就简备案 " 机制,为 109 家规上印染企业节省 80% 以上技改项目报批时间。
通过 " 标准地出让 + 多证合一 + 容缺受理 ",实现 " 拿地就开工 ",反而更能留住企业。
其三,用 " 清单化管理 " 盯进度,别让对话成空谈。
招商洽谈不是走过场,得把 " 桌上聊的 " 变成 " 手里干的 "。
成都靠清单化管理抓落实。比如 " 蓉易见 " 座谈会,将企业问题拆成具体任务,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及办结时限,定期向企业反馈进度。
中小城市可以抓住企业普遍头疼的事,如土地审批慢、招不到工人等。
由 " 一把手 " 牵头建立 " 企业诉求台账 ",每周调度进度,每月通过政府官网、企业服务群公开办理结果。
在借鉴成都模式的过程中,也要避免 " 形式主义 "。
让企业给服务打分,看问题解决得怎么样、态度好不好,结果算到领导班子考核里,别让 " 一把手见面 " 变成 " 政绩秀 "。
成都的 " 一把手对接 ",不是看 " 有没有见面 ",而是看 " 靠不靠谱 "。
关键是高层领导上心、机制能兜底、办事看结果,建立起政府与企业之间的 " 信任契约 "。
政府能精准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企业相信政府的承诺能落地。
毕竟,企业愿意来、来了能扎根、发展有奔头,靠的就是这份实打实的信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