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7 月 1 日下午,来自深圳的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从太原抵达大同,车上孩子将儿童手表装入干净的纸质垃圾袋中玩耍,下车时不慎遗忘。次日上午,卢女士拨打了 12345 热线向大同市城市管理局求助。随后两名环卫工人花费 4 小时徒手在 8 吨垃圾中找到。本来被当成正能量的视频内容发布后遭遇网民炮轰:为了一块儿童手表是否有必要让环卫工在 8 吨垃圾中翻 4 个小时?
有媒体认为其是资源错配,花了这么大力气竟为了找一块价值几百块的儿童手表;也有媒体认为这是城市文旅宣传将公共服务陷入自我感动式营销中,但这背后都指向一个本质:城市管理者究竟如何精细化决策,既能让到访的游客感到满意,又让一线基层人员感到受到尊重。显然,这起事件中的管理者并没有考虑全面,而是将资源管理的天平倾向了游客,忽视了一线人员的感受和工作量。这一点恰恰戳中了所有同为 " 一线基层人员 " 的网民。
古语有云 " 将帅无能,累死三军 ",如果一个将军不能对全局充分考虑,下达正确的指令和政策,最后手下的士兵会为了执行错误的命令而耗损、疲劳。此次事件中令人忧心的是决策机制的扭曲。管理者将 " 有求必应 " 异化为无底线承诺,却未建立服务分级标准。对比此前 " 翻垃圾找人工耳蜗 "(20 万元级医疗必需品)获得舆论支持,此次行动缺乏紧急性与价值评估。若钥匙、耳机等普通物品丢失均需翻数吨垃圾,公共资源将沦为个人失误的 " 无限兜底 " 工具。
耐人寻味的是,当管理者陶醉于 " 暖心故事 " 的叙事时,网络舆论场却爆发了罕见的情绪共振。网友犀利点破权力结构:" 手表是卢女士的,口碑是领导的,汗水是环卫工的 ";更有人直指责任转嫁:" 让孩子自己去找,看他下次还要不要看管好自己的东西 "。这种一边倒的声援,本质上是对职场生态的镜像反射。在反内卷成为共识的当下,年轻群体敏锐识别出 " 对内加压,对外讨好 " 的管理模式——他们看到自己可能沦为下一个 " 翻垃圾的环卫工 "。 " 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 " 成为很多打工人的内心写照,单位有时为了一篇推文,一张照片,一组数据,往往需要基层员工连轴转,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主义?
终结此类闹剧,需要从制度层面缝合管理裂痕。首要的是建立科学响应机制,按物品紧急性(医疗设备>普通物品)、价值(>5000 元)制定分级标准,普通失物引导失主自寻或付费委托,明确公共服务非 " 无限责任 "。同时构建劳动者尊严保障体系:作业时必须配备防护套装与降温装备,额外劳动按 3 倍时薪支付并发放高温津贴,尤其需赋予工人对非职责范围任务的签字拒绝权。更需重置城市文明的内核——真正的温暖不在于对游客的过度迎合,而在于对建设者的真诚尊重。管理者不妨在决策时自问:" 如果是我的父母在翻垃圾,我还会下这个命令吗?" 技术替代方案同样关键,与智能设备厂商合作开发 " 离体报警 " 功能,或在垃圾站部署金属探测仪,让 " 高科技 " 麻烦不再由 " 低科技 " 苦力填坑。唯有将极端个案转化为制度上的 " 最后一次 " 而非 " 再感动一次 ",才能避免劳动者成为 " 暖心故事 " 里的悲情道具。
新闻与传播
微信号 : media-power
网站:media-learning.com
▇ 新传考研智库 洞察社会脉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