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昨天
上半年金融数据出炉:社融增量超22万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是主要拉动力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7 月 14 日,人民银行披露 2025 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截至 6 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 430.22 万亿元,同比增长 8.9%,比上月高 0.2 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 0.8 个百分点。

业内专家认为,在金融供给日益丰富、直接融资加快发展的背景下,不宜简单通过贷款等单一融资渠道数据来判断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社会融资规模比贷款更能全面反映金融总量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实施节奏和力度,业内专家认为,要根据形势变化灵活把握。

M2 增速回升与上年同期的低基数效应有较大关系

从整个上半年看,2025 年 1 — 6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 22.83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 4.74 万亿元。其中,政府债券净融资 7.66 万亿元,同比多增 4.32 万亿元,是拉动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的主要力量。

据市场人士估算,今年上半年,一般国债、新增地方债的发行进度基本过半,发行节奏快于去年同期约 10~15 个百分点,财政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6 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7.1%,还原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因素影响后,贷款增速保持在 8% 左右。

业内专家表示,在金融供给日益丰富、直接融资加快发展的背景下,不宜简单通过贷款等单一融资渠道数据来判断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社会融资规模比贷款更能全面反映金融总量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

6 月末,M2 余额为 330.29 万亿元,同比增长 8.3%,比上月高 0.4 个百分点。

业内专家认为,M2 增速回升与上年同期的低基数效应有较大关系。去年 6 月,M2 同比增长 6.2%,处于历史低位,主要受治理违规 " 手工补息 "、债券 " 牛市 " 带动居民存款向理财分流等因素的影响。若剔除去年低基数影响,两年平均下来 M2 年均增速在 7.2% 左右。

展望下半年,业内资深人士指出,考虑到政府债券发行节奏的错位效应将逐渐收敛弥合,治理 " 手工补息 " 的低基数效应也会逐步减弱,预计金融总量增速将保持在合理水平。

2020 年以来已累计降准 12 次

回顾货币政策动态,人民银行在去年四次实施了比较重大的货币政策调整之后,今年上半年又推出一揽子金融支持措施,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5 月降准 0.5 个百分点,一次性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 1 万亿元;6 月两次开展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共 1.4 万亿元;利率方面,继续推动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5 月下调政策利率 0.1 个百分点,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 0.25 个百分点,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 0.1 个百分点。

业内专家表示,货币政策取向主要是对状态的描述,目前货币政策的状态是 " 适度宽松 " 的。金融总量指标增速明显快于经济增速。截至上半年末,社会融资规模、M2 分别同比增长 8.9%、8.3%,贷款同比增长 7.1%,还原地方专项债置换的融资平台贷款后,贷款同比增速仍约 8%,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是支持性的,力度是充足的。政策效果在长周期中不断累积,并持续发挥作用。

2020 年以来人民银行已累计降准 12 次,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 9 万亿元,2024 年末,M2 与 GDP 的比值较 2019 年末已提升 35 个百分点;累计下调政策利率 9 次,带动 1 年期和 5 年期以上 LPR 分别下降 115 个、130 个基点。今年 1 — 6 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 3.3%,比上年同期低约 45 个基点。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实施节奏和力度,业内专家认为,要根据形势变化灵活把握。当前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向好,前期一系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我国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在信贷增速受前期高基数影响有所放缓的同时,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规模快速增长,融资结构不断优化,流向实体经济的总资金规模仍维持在高水平上。当前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总体处于观望阶段,而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基调并没有改变,当然未来货币政策的实施也会观察和评估国内外经济运行状态,灵活把握。

业内资深人士判断,随着各项货币政策工具的持续发力显效,全年信贷仍将维持合理增长,科创、消费、绿色、普惠等重点领域保障是有力度的。

物价总体保持低位运行,国内实体经济供需矛盾是主要原因

今年以来 " 两新 " 政策加力扩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高于上年同期。继 1 月、4 月中央财政下达两批共 1620 亿元以旧换新补贴资金后,7 月第三批中央补贴资金也已下达。

业内资深人士指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揽子金融支持措施落地显效,加之财政、产业等宏观政策也靠前发力,上半年金融数据体现了宏观政策的有效合力,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保持稳固。

过去一段时间,物价走势持续受到关注。业内专家表示,物价从根本上是实体经济供需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物价总体保持低位运行,国内实体经济供需矛盾是主要原因。货币主义 " 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 " 的观点在讨论物价时常有人提到,但这一论断是有前提假设的,其完整表述是 " 在货币数量增速持续超过产出增速的条件下,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即只有当货币增速超过产出增速时,多增发货币才可能引发物价上涨。

业内专家进一步指出,这与我国当前的经济供求形势不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宏观政策思路都是促投资、保供给,供给短缺的局面已经发生根本转变,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当前制约物价的主要是需求不足。总的来说," 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 " 的观点有其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前提条件,经济供求因素才是引起物价变动的第一阶原因。

从扩内需的角度看,业内专家指出,5 月人民银行推出一揽子增量金融政策,为了支持服务消费,还专门创设了服务消费和养老再贷款工具。同时,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效果仍在显现,全国性的生育补贴政策也有望近期落地。这些都体现了中央促消费、扩内需的决心。未来随着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有望进一步恢复。

从优化供给的角度看,业内专家指出,近年来我国传统行业和部分新兴产业快速增产对经济增长和就业起到了一定拉动作用,但部分行业 " 内卷式 " 竞争、挤压行业利润空间、影响产业生态等问题也引发了社会关注。近期《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已落地实施,中央财经委召开会议也明确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一些车企对外承诺要压缩账期至 60 天以内,部分光伏企业也宣布要减产。未来随着各项宏观政策加力扩内需,综合整治 " 内卷式 " 竞争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经营主体竞争行为也更趋理性有序,供需良性循环有望加快,对于促进物价回升也有积极作用。

每日经济新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融资 债券 货币政策 实体经济 利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