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集资金使用是监管严管的领域,而近日,和仁科技就因违规使用闲置募集资金且未及时披露,公司及董事长赵晨晖等 3 名高管被浙江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每经资本眼专栏记者发现,和仁科技此次违规事件并非孤例,该公司 2023 年曾因未及时预告年度亏损被深交所通报批评。业内人士指出,警示函虽非行政处罚,但将影响公司再融资、并购等关键事项,高管职业声誉亦受冲击。
违规使用闲置募集资金受处罚,3 名高管负主要责任
7 月 8 日,和仁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及相关人员收到浙江证监局警示函。
据该警示函,浙江证监局在日常监管中发现,和仁科技于 2024 年 5 月 23 日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合计金额 40,091.44 万元,超出前期董事会审议的 25,000 万元闲置募集资金现金管理限额。
更严重的是,公司既未就此次超限操作及时履行必要的内部审议程序,也未进行信息披露。直到 2025 年 4 月 22 日,即违规操作发生近 11 个月后,公司才召开董事会进行补充审议并予以披露。
每经资本眼专栏记者梳理发现,和仁科技此次行为构成多重违规:
首先是资金使用违规,公司突破董事会授权额度使用募集资金,违反《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 2 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证监会公告〔2022〕15 号)第八条关于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要求。
其次是审议程序违规,对于超限的重大资金操作,未按规定及时提交董事会审议。
第三是信息披露违规,公司未在两个交易日内披露该重要事项,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 182 号)第三条的及时披露义务。
警示函指出,赵晨晖作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章逸作为公司董事会秘书、刘双双作为公司财务负责人,未能恪尽职守、履行诚信勤勉义务。三人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 182 号)第四条和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对公司的上述违规行为负有主要责任。
浙江证监局依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 182 号)第五十二条规定,对和仁科技及相关三位责任人员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监管要求公司和相关人员深刻反思,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提升规范运作意识,杜绝类似问题,并在收到决定书后 10 个工作日内提交书面整改报告。
收到警示函或将影响诸多事项,信息披露工作存 " 前科 "
那么,和仁科技及其 3 名高管收到警示函,这会对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此,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律师表示,警示函虽不属于行政处罚,但已构成监管 " 黄牌 ",影响是多方面的。记入诚信档案意味着和仁科技及三位责任人在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重大事项中将被重点问询,监管部门和交易所可能要求其补充披露或延长审核期限,如后续再出现信息披露瑕疵,极易触发从重处罚。此外,对于高管个人而言,未来任职上市公司董监高或参与资本市场业务时,该不良记录对其职业声誉和执业空间均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实际上,和仁科技此次的募集资金违规事件并非孤立个案。每经资本眼专栏记者发现,回溯该公司的监管记录,其在信息披露方面已有违规 " 前科 "。
如 2023 年,因为 2022 年度净利润亏超 8330 万元未及时预告,和仁科技及 3 名责任人被深交所通报批评。2023 年 4 月 27 日,和仁科技披露的《2022 年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和仁科技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 8330.64 万元。和仁科技却没有依规在当年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一个月内(即 2023 年 1 月内)进行预告。
对于和仁科技三年内两次收到涉及信息披露的监管措施的情况,一名业内人士向每经资本眼专栏记者表示,信息披露作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的重要桥梁,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市场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和仁科技在信息披露方面的两次违规,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知情权,也反映出公司治理层对市场规则缺乏足够的敬畏之心。
公开资料显示,和仁科技主营业务为医疗机构临床医疗信息系统及数字化场景应用系统的研发销售、实施集成、服务支持与提供解决方案。和仁科技 2025 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 7840 万元,同比下滑 13.99%;归母净利润为 -384.41 万元,亏损较上年同期扩大 332.81 万元。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