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拍的纪录片《风起前的蒲公英》上映,还是比较少见的初中生群像,就火速去最近的电影院看了。
看完哭得稀里哗啦。这么好的片子居然 0 宣发,错过实在太可惜了。
北京大兴,藏着一所特殊的学校,蒲公英中学。它是北京第一座经过政府批准的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创办的中学。
要不是有镜头记录,真的难以想像北京还有这样一群孩子。
他们住的是拥挤的待拆迁房,一家三口转个身都要刮着对方;睡的地方是叙利亚风格,像难民窟,墙上是抹不掉的污渍;穿的是爱心人士捐赠的衣服……
生活条件差还只是表面的。这部片子的导演是清华大学传播学院博导、副教授梁君健,他的视角带着深厚的人类学思考。
他在 " 一席 " 演讲时说,本来是想拍一部底层学生逆袭,大圆满的纪录片。但随着深入了解孩子的生活,发现根本不是这样。
他们甚至连影片中的 " 主线人物 " 都找不到,每当开始熟悉一个孩子时,他就转学离开。好不容易筛选出 " 小主角 ",他们也为了美好的未来奋斗过,可没多久又被摁灭了 " 希望之光 "。
最后几个小主角在追求自己梦想的道路上纷纷 " 团灭 ",原因可能来自家庭、社会、甚至只是老师的一句话。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跋山涉水上学路》,不过,这条难走的路是他们的人生路。
但电影的可贵也在于它 100% 的真实,看完才知道这个世界的参差以及我们生活中拥有了多少的幸福。
蒲公英中学是怎么样的一座中学呢?带大家了解一下下背后的故事。
纪录片中出现的中学老校区,它前身是一座村办工厂,教室是老厂房改装成的,冬天连供暖都没有。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却出过一个极为优异的毕业生——段孟宇。
她从蒲公英中学毕业后考上了世界联合学院,又在美国路德学院读了本科,最终读到了哈佛教育学院的研究生。
她从哈佛毕业后,又回到了蒲公英中学担任教职。当年还有不少她的新闻。
不过段梦宇的经历仅仅是一个个例,大部分学生的命运和蒲公英一样,由于家庭不稳定,还没毕业,就被吹到了各地。
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家庭,这些学生的家长为了生计疲于奔命,爸爸一般干都是建筑装修,而妈妈们则在菜场做些零散的活计。
生活已然是不堪重负,还有更多的突如其来和 " 雪上加霜 ":比如有的孩子家庭单亲,有的孩子父母都患重病,还有的孩子甚至要面对酗酒后的家暴……厄运专找苦命人,麻绳偏挑细处断。
也许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在蒲公英上学的日子,就是他们疲惫生活中最佳的避风港。
学校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特地采取了住宿制,这样就能远离家庭的嘈杂。
因为会受到社会的关注,他们的生活不乏 " 高光时刻 ",在中网开幕式上献过唱,也在慈善晚会上和黄晓明合过影。
但他们注定只是这种场面的过客,甚至连这些场合也不欢迎真实的他们。
开幕式排练时,工作人员怕搞砸直播,让他们 " 假唱 ";慈善晚会上,名流穿着定制礼服推杯换盏,他们在后台吃着统一发放的炸鸡。
距离虽近在咫尺,但中间却隔着一个世界。
同样的这种割裂感,还体现在他们平时聚在一起讨论的话题上。
比如两个女孩聊到想去北京哪里玩,其中一个说想去迪斯尼和日本。另一位很惊讶的说," 可日本不在北京呀。"
纪录片中有段让人印象深刻的对话。
每个人都是好苗子,有的人栽进了黑土地里,有的人栽进了红土地里,有的栽在了沙漠里。最苦的就是那些栽在沙漠里边的。
这话几乎成了这些孩子命运的谶语。
纪录片是围绕学校的一个合唱团展开的。学校开合唱团的初衷是为了补上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失的音乐教育。
带了八年合唱团的教师袁小燕发现,学生不只是学到了相关的知识,有的被音乐点燃了梦想,有的在参与团体事务中得到了成长,有的还颇有天赋,通过艺考说不定可以得到一个翻身的机会。
对音乐有热情的孩子中间,有四个特别值得一说的名字:张展豪、权煜飞、王路遥、冯小云。
张展豪是四个人中年龄最大的,身材已经长得比较魁梧,但他却有个文艺梦,弹的一首好吉他,还会打非洲鼓。
张展豪的梦想是长大了当一个歌手。不过,教室里写着梦想的纸飞机却被他划了三道。因为他特别懂事,知道爸妈工作不易,自己的梦想没有物质支撑。
他成了纪录片中第一位离开合唱团的学生。
权煜飞是男生中不多数对合唱团有感情的。在参与排练时,他甚至还发现了一个老师都忽视的错误,也是有一定个业务能力的。
不过由于老师想组建一个只有女生的合唱团,权煜飞不得不离开。被通知到后,权煜飞还想再争取争取,可 " 旁听 " 了几堂课后最终也离开了。
他们的人生中,总是被选择。
王路遥可能是对合唱团感情最深的学生。初一还没自信展示声音,但到了初二,她却成了合唱团的灵魂人物,不仅声音大了,还主动当了老师的代班,老师不在时,她就带着同学练习。
但路遥的爸爸坚决不同意她学习音乐。他的理由是," 我们家里没有搞这个的,我不想你受委屈,那滋味不好受。"
听完爸爸的道理,路遥哭了。新学期,路遥没再来合唱团。
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位爸爸在夸大其词,可事实上,这位爸爸是未卜先知。蒲公英中学再开学时,来了一个颇有音乐天赋的新生,冯小云。
她的音域很广,能唱到 c3,是学校里少见的好苗子。
更难得的是,她的父亲非常开明。纪录片中,别的家长都觉得孩子学音乐是不务正业,只有小云的家长表示,不管女儿想干什么他们都支持。
社会也为他们打开了绿色通道,只要通过筛选,他们就有进入知名音乐学院免费学习的机会。
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连导演都说,这看上去是个很有信心的故事。
可希望刚刚燃起,就熄灭了。小云是进入了选拔环节,但还是被淘汰了。
原因并不是业务能力的问题,而是因为她不守 " 规矩 "。在等待面试时,小云弹了学院的钢琴,碰巧被老师撞见," 礼貌 " 一栏就被评了 "D",这直接导致她落选。
小云是有些冤枉的,第一,她动钢琴前,有个 " 小姐姐 " 说可以弹;第二,一个筛选音乐人才的面试居然把规矩看的更重要,实在有些本末倒置。
影片剪好后,导演邀请孩子们先看了成片。小云说,她很理解路遥的爸爸。就算没动钢琴,要走这条 " 星光路 ",等待她的困难也是难以计数的。
他们的经历是这个团体的缩影,充分说明沙漠里小苗成长的艰难,仅仅是有梦想和热爱,还是远远不够的。
不由想起何炅写的一篇小作文。他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位学生吹牛说 " 何炅是我哥 ",为了不在同学面前丢面子,他找到何炅,请求何炅能在班里露下脸。
何炅当然不同意这个无理的请求,一来没时间,二来觉得把自己当成赌约,有些不尊重人。
可那学生依然不依不饶,一问才知,他竟然用 "1000 块钱 " 作为赌注!
听到数字何炅都吓出一身汗。但那学生却不在意," 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 1000 块钱嘛。" 何炅被这位 " 弟弟 " 花钱的大手大脚震惊到了。
何炅担心小男孩为这笔 " 巨款 " 做傻事,勉强答应。但也 " 约法三章 ",第一,同学的钱不能收,第二,希望他以后不要再 " 赌 "。临了,何炅给这位 " 弟弟 " 写了封信,信的结尾这么写到:
" 我目前正为把系里读不起书的贫困生留在校园而忙碌,当你们一掷千金的时候,请想想他们。"
温室里的花朵把现成的美好生活想的过于理所应当了,没有切身经历过拒绝,可能真的没法感知到那条一出生,就为他们敞开的无形的道路。
感知到这世界客观存在着不同,我们平常的生活或许正是有些人一直努力奋斗的目标,这么想来,心态也平和了许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