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 RimeData 来觅数据 ,作者来觅研究院
导读:2025 年以来,机器人行业迎来资本化浪潮。从斯坦德机器人、镁伽科技、埃斯顿等十余家企业扎堆港股递交招股书,到智元机器人 21 亿元收购上纬新材至少 63.62% 股份,再到极智嘉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 " 全球 AMR 仓储机器人第一股 ",这一系列密集的资本动作背后,表明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从技术验证向商业化量产的关键转折点。
01 IPO 扎堆港股,机器人企业争相上市
2025 年以来,机器人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 IPO 热潮。据统计,已有斯坦德机器人、卧安机器人、镁伽科技、埃斯顿等十余家机器人企业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涉及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多个细分领域。在这波 IPO 热潮中,几家企业的上市进程颇具代表性意义。
首先是极智嘉的成功登陆,7 月 9 日极智嘉以发行价 16.8 港元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首日涨超 5%,市值超 220 亿港元。极智嘉此次全球发售 1.614 亿股 H 股,募资总额达 27.1162 亿港元,成为年内港股最大规模的机器人企业 IPO,也是全球 AMR 仓储机器人市场的首家上市企业。极智嘉开创了多项行业领先技术,例如其自主研发了全球首个机器人通用技术平台 Robot Matrix,为 AMR 设备的快速迭代与定制化部署提供底层技术支撑,有效提升研发效率与系统兼容性。据招股书显示,极智嘉在 2024 年底累计向超 40 个国家和地区交付了约 56000 台 AMR 机器人,2024 年的收入约达 24.1 亿元。
据来觅数据,极智嘉上市前已获得超 10 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 17 亿元。各家投资机构的长期支持,为极智嘉提供良好的资金条件,助力其在前沿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方面位于行业前列。
图表 1:极智嘉上市前的融资情况
数据来源:来觅数据
斯坦德机器人的 IPO 进程同样备受关注。6 月 23 日,这家成立于 2016 年的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志在冲刺 " 工业具身智能第一股 "。根据灼识咨询,按销量计,斯坦德机器人 2024 年是全球第五大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及第四大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其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据来觅数据,斯坦德机器人截至目前已获得 9 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 7 亿元,估值已超 21 亿元,参与投资的机构包括博华资本、小米科技、中信集团、光速光合等。
镁伽科技作为当前中国收入最高的机器人自主智能体供应商,在 6 月 25 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镁伽科技是由电子制造巨头和华为背景创始团队打造的企业,致力于开发 " 解放科学家 " 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在生命科学、半导体等高端制造领域建立了技术优势。据来觅数据,镁伽科技截至目前已获得 9 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 30 亿元,参与投资的机构包括中金资本、纪源资本、创新工场、药明康德等。
埃斯顿作为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6 月 27 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实现 A+H 上市。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4 年其钣金折弯工业机器人及光伏领域的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在全球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一。埃斯顿 2024 年收入超过 40 亿元,尽管面临净亏损(约 8.18 亿元),但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地位为其 IPO 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今年的招股书递交情况看,香港市场成为机器人企业 IPO 的首选地。这一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香港市场对于科技企业的包容度较高,能够接受尚未盈利但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上市,这对于急需资金支持快速发展的机器人企业具有重要吸引力。其次,香港市场的国际化程度高,能够吸引全球投资者关注,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同时,国际化的香港市场有利于企业全球化发展,对于希望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的企业而言,港股是更为理想的平台。
除了香港市场外,大陆的市场也有望迎来更多机器人企业上市。以宇树科技为例,其在今年 6 月完成近 7 亿元的 C+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国移动旗下基金、腾讯投资、锦秋基金、阿里创投、蚂蚁集团等多家知名机构共同参与。同时,此前宇树科技将其名称由 " 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 " 变更为 " 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尽管宇树科技回应 " 这是为了公司运营方面的常规变更 ",但市场仍传出宇树科技后续将计划在科创板 IPO 的消息。因此,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融资或将是宇树科技 IPO 前最后一轮融资。据来觅数据,宇树科技截至目前已获得 9 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 19 亿元,估值超 120 亿元。
图表 2:宇树科技的融资情况
数据来源:来觅数据
整体来看,机器人企业普遍面临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难题,尤其是在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及 AI 驱动的自动化设备等领域,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所需资金较高,且商业化进程通常较为缓慢。因此,持续的资金支持对于企业维持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至关重要。IPO 作为重要的融资渠道,不仅为企业提供大量发展资金,还助力企业在资本市场中提升知名度和市场地位,增强品牌影响力和投资者信心,从而为后续的业务扩张、产业链整合以及国际市场的开拓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机器人技术和商业化不断进步,预计实现 IPO 的机器人企业数量持续增加。
02 机器人行业并购重组活跃度攀升
在 IPO 热潮的同时,机器人行业的并购重组活动也日趋活跃。其中,智元机器人收购上纬新材的案例备受关注。7 月 8 日晚,上纬新材(证券代码:688585.SH)发布公告称,智元机器人相关主体计划通过协议转让和要约收购方式,合计收购公司至少 63.62% 股份。以本次股份转让价格 7.78 元 / 股计算,整个收购案的总金额约为 21 亿元。待交易完成后,上纬新材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智元机器人及其管理团队共同持股的主体,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邓泰华,核心团队包括彭志辉、姜青松等。
值得注意的是,智元机器人成立仅两年便能够实施如此大规模的收购,背后离不开强大的投资者支持。据来觅数据,智元机器人已获得至少 8 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 17 亿元,估值超 150 亿元。腾讯、京东、比亚迪、蓝驰创投等多家知名企业和投资机构参与智元机器人的投资,这些战略投资者的支持为其收购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图表 3:智元机器人的融资情况
数据来源:来觅数据
市场对此次收购事件解读为 " 借壳上市 ",但智元机器人回应此次收购不是借壳上市,并强调在收购完成后继续按照原有战略规划稳步推进。其实上市的门槛并不低,按科创板对重组上市的要求,标的资产需满足多项条件,包括:(1)持续经营 3 年以上(智元机器人成立于 2023 年 2 月);(2)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不低于 5000 万元;或近一年营收不低于 3 亿元 + 近 3 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累计不低于 1 亿元。智元机器人的主要业务是人形机器人,目前该行业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企业盈利仍面临挑战。也有市场消息称,智元机器人的目标是赴港上市,但智元机器人也回应暂无明确赴港 IPO 的计划。智元机器人最终将通过何种形式以及在哪个市场完成 IPO,有待时间来验证。
此外,据公开资料显示,拓斯达(证券代码:300607.SZ)正在与上海行芝达洽谈并购事宜。上海行芝达是谐波减速器技术的领军企业,此次并购重组将显著提升拓斯达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的技术实力。同时,前进科技(证券代码 873679.BJ)已在近期成立机器人子公司,明确提出转型升级战略。尽管前进科技尚未披露具体业务规划,但市场推测其可能通过并购优质机器人标的进入智能制造领域。
这些并购重组活动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机器人产业正在从分散竞争向集中整合转变,行业整合有望产生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质量、更具全球话语权的方向发展,行业生态将逐步迎来系统性重塑。
03 机器人行业面临的挑战
尽管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但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技术方面,机器人相关技术仍在快速发展中,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部分企业面临淘汰风险。特别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其硬件层面仍存在关节电机过热、续航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同时机器人的算法和智能水平使机器人仍无法适应在复杂环境下的活动,难以实现自主决策和灵活操作。例如,特斯拉在今年 6 月宣布暂停人形机器人 Optimus 的量产计划,仅生产出了约 1000 台原型机,预计今年生产 5000 台的原计划可能无法达成。据了解,暂停生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 Optimus 在硬件层面仍面临关节电机过热、灵巧手负载能力不足、电池续航能力不足等问题。
商业化方面,尽管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但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仍需要时间。当前多数机器人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盈利模式尚未完全验证。例如,极智嘉 2022-2024 年分别亏损 15.67 亿元、11.27 亿元、8.32 亿元,合计亏损超 35 亿元;埃斯顿 2024 年也出现净亏损(8.18 亿元)。这表明行业仍处于投入期,实现稳定的盈利较为困难,即便成功上市后,也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
竞争方面,国内机器人市场涌入大量初创企业和跨界企业(如互联网企业、家电企业等),涉及工业、服务、特种等多个应用场景。尤其在移动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细分领域方面,众多厂商产品和技术相似,竞争较为激烈。激烈的竞争易导致价格战,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进而影响企业研发投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在人形机器人细分领域中,仅 6 月份,市场上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新品便超过 17 款。同时更多跨界企业宣布入局人形机器人,如国内消费电子精密制造巨头领益制造、瑞典智能制造企业海克斯康(Hexagon)等,更加激烈的行业竞争将不可避免。
近期热文推荐
本文内容基于来觅数据认为可信的公开资料或实地调研资料,我们力求本文内容的客观、公正,但对本文中所载的信息、观点及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确或隐含的保证,亦不负相关法律责任。受研究方法和数据获取资源的限制,本报告全部内容仅供参考之用,对任何人的投资、商业决策、法律等操作均不构成任何建议。在任何情况下,对因参考本报告造成的任何影响和后果,来觅数据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