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均为 " 遇见博物馆 · 天津馆 " 内景。 记者 张磊 摄
昨天,解放北路金融历史文化区,一座崭新的文化地标揭开面纱。随着开馆仪式的举行,遇见博物馆 · 天津馆的红色绸布缓缓落下,幕墙上 " 莫奈、毕加索、马蒂斯 " 的字样与百年金融街的欧式建筑相映成趣。很少有人能想到,眼前这座承载着艺术梦想的建筑,15 年前还是一座功能单一的停车楼。
今天,遇见博物馆 · 天津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营业。
破茧:老建筑里的新生机
" 这里的每一寸都藏着故事。" 城投集团城更公司太原道 8 号项目招商负责人陈莹轻抚着展厅墙面,指尖触过的地方,有曾经停车楼的斑驳,更有城市更新的温度。
位于解放北路金融历史文化区的太原道 8 号项目,是城投集团所属城更公司与和平区和投集团携手打造的城市微更新项目。其前身为一栋有 15 年历史、建筑面积约 3.5 万平方米的综合性停车楼,地下两层、地上四层。其中,地下 1 层、2 层及地上 3 层、4 层为停车区域,地上 1、2 层为商业空间,但因设施老旧,让寸土寸金的部分商业空间处于闲置或低效状态。
如何盘活——项目自去年下半年开始谋划,去年底完成投资决策,今年 3 月正式开始实施改造,定位结合金融历史文化区大背景,聚焦金融产业配套、文化艺术,打造集文化、艺术、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艺术街区。
如今,项目空间错落有致:地下两层与地上 3、4 层保留停车功能,在保证原停车数量基础上更新改造,通过错峰停车提高效能,为消费人群提供停车空间,并补充完善停车设施;首层核心区是 1800 平方米的主力店——遇见博物馆 · 天津馆,7 月 15 日正式开馆;2 层现有餐馆也在改造中完成 " 边营业边升级 " 的蜕变。
" 改造最难的不是施工,是平衡。" 陈莹的话道出城市更新的深层逻辑。
想让老建筑焕发新生,项目团队既要腾退低效业态,又要保障商户利益;既要提升停车效能,又要拓展文化空间;既要提升整体建筑功能,又要保证运营可持续性,算好经济平衡账。未来,在太原道沿线,原本闲置的临街商铺将变身主题餐饮集群;大沽北路一侧,首店经济正积蓄势能。
" 我们像给老建筑做微创手术。" 这里的更新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陈莹说,团队保留了建筑原有结构,通过业态重构让空间价值倍增。
共生:城市更新的天津答卷
" 看,这是毕加索《和平鸽》的手绘稿。" 遇见博物馆 · 天津馆内,北京市中创文旅文化产业集团副总裁、遇见博物馆负责人王海轩招呼着大家。展厅里,100 余幅限量版画与光影装置交织,莫奈的《睡莲》仿佛在观众眼前绽放,马蒂斯浓烈奔放的色彩艺术引人驻足。
作为遇见博物馆的第 7 座场馆,天津馆开馆重磅推出的 " 遇见大师:莫奈、毕加索、马蒂斯的世纪狂想 " 双主题大展,不仅是艺术的盛宴,更是文化赋能城市的生动注脚。
" 我们要让艺术走出殿堂,融入生活。" 王海轩说。
王海轩透露:秉持 " 小而精 " 的理念,本次展览最初计划展出 60 余幅作品,但在城投集团方面的建议下,为了让开馆展能有更丰富的呈现,天津馆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将展品数量扩充近一倍,且并非简单堆叠,而是选取了西方当代艺术史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系列作品,涵盖了不同艺术形式。
" 天津馆有我们在全国 7 个城市展馆中的最大单展厅。未来,天津馆的展览将以三个月左右为周期进行更新,持续为天津市民带来高品质文化产品。" 王海轩表示,未来天津馆还将规划专家讲座、亲子研学等活动,以多元内容持续为城市注入活力。
城投集团方面则表示,未来将结合解放北路金融历史文化区定位、资源禀赋与发展目标,通过 " 精准定位、资源对接、生态培育、长效运营 " 的系统性经营策略,吸引更多的文化品牌与片区深度融合,形成 " 文化赋能、品牌反哺 " 的良性循环,让品牌内容与片区文化基因共鸣、与居民生活需求契合、与产业发展趋势同频。
可见,这双向奔赴的合作,不是简单的场地租赁,而是一场深度融合的 " 文化共建 "。
想象中的场景是:傍晚时分,博物馆的灯光点亮了街区的夜空,年轻人从写字楼走出来,去停车楼取车前走进展厅欣赏艺术,一扫 " 班味儿 ";展厅里的家长带着孩子在光影区嬉戏,脸上的笑容与艺术之美可谓棋逢对手;老街坊们坐在太原道的长椅上,看着眼前的变化,欣慰地连连点头。
从停车楼到文化地标,太原道 8 号的蜕变,是天津城市有机更新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历史与现代对话,商业与文化共生,书写着新时代城市发展的 " 天津答卷 "。(记者 胡萌伟 记者 张磊 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