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 昨天
在南京,蜂巢能源给出了盈利时间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导读

7 月 10 日,一年一度的蜂巢能源 2025 全球合作伙伴峰会,在南京溧水区开元名都国际大酒店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合作伙伴 500 余人参加了会议,我受邀全程参加了本次会议,直感是一场诚恳、共进、团结的会议。

面对行业各种不同的声音,蜂巢能源董事长兼 CEO 杨红新带领核心团队,刀刃对内,用诚恳之心,坦率承认了发展过程中犯的错误,用上半年业绩增长 110%,出口增长 317% 的成绩,来证明了蜂巢能源及时知错、果断调整后的正确。

面向未来,蜂巢能源发布了 " 新领蜂 2030" 战略与产品技术路线图,第一次明确了半固态在手订单与全固态电池量产交付时间表。公司董事长兼 CEO 杨红新更是直面业界疑问 " 蜂巢能源何时盈利问题 ",直截了当给出了 2026 年的答案。

向成本与效率要利润

蜂巢能源多年未盈利的症结,董事长杨红新直指核心:收入端被动降价、成本端费用不断增加。

收入端:对客户投放市场的车型,没有投入研究资源深入分析,抱着以客户为上的原则,过于乐观调排产能资源,在订单波动、行业龙头引发的降价与返利等影响下,预期的收入与利润都下滑。

成本端:短刀 + 飞叠是蜂巢能源行业首创,技术难度大,没有作业可抄。产线的研发、制造、达产、良率提升困难重重,又不得不做,不创新就有可能被头部企业起诉。新产线投入大、频繁停产复工等推高了制造成本,闲置产能更拉低利用率。

如今变革已至,经过一系列管理变革与精进:

质量进步明显:报废率同比下降 28%,一次良率突破 90%;

管理效率提升:呆滞库存 2024 年大降 62%,2025 年再降 34%;订单精准率从 70% 跃升至 90%;

全链优化与供应链协同:制造成本同比下降 48%,综合良率超 96%,达行业均值。因为短刀 + 飞叠是创新产品,综合良率达到行业平均值,表明短刀 + 飞叠这种全新产品可以与方形铝壳除了拼性能外,可以拼效率与价格了。

这些数字并非空谈,是蜂巢能源向效率要效益的实绩,更是其扭亏战略的基石。

从近日韩国研究机构 SNE Research 发布的《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数据 ( 2025 年 1-5 月 ) 》上可以看到:蜂巢能源以 10.5GWh 的装车量跻身全球 TOP10,同比增长高达 110.1%,成为榜单中唯一实现三位数增长的企业。

这背后是蜂巢能源开始精准经营自己优质客户的结果,其实除了要优质客户外,还得研究优质客户的畅销车型。Stellantis 集团的雪铁龙 C3 与宝马集团的 MINI,这两款欧洲适销的紧凑型电动汽车就为蜂巢能源贡献良多。Stellantis 集团贡献了 12.8 万余套电池包,宝马 MINI 也突破 11 万套大关。

今年上半年蜂巢能源海外市场增速高达 317%,位居行业第一。

三元铁锂并进、半固态进入实质性装车阶段

作为最懂汽车的电池企业,在别的电池企业被某些头部企业带到它最擅长的磷酸铁锂电池战区时,蜂巢能源选择了三元与铁锂技术路线并行,这份对三元的坚守不放弃,在高端车型与海外市场收获颇丰。

三元电池能量密度大,在混动、增程式、插电式混动 ( 尤其是搭载超过 50 度电 ) 的高端车型有着明显优势。杨红新预测:到 2030 年三元电池出货量会占全部动力电池的 22%,蜂巢能源坚持三元与铁锂双线并进,到 2030 年蜂巢能源的三元出货将超 30GWh,磷酸铁锂出货 100GWh,三元与铁锂三七开。

分析中国动力电池前十名企业数据发现:三元占比超过 30% 的企业仅为三家,分别为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这应该叫做 " 英雄所见略同!"

其底层逻辑是:三元电池技术门槛高、竞争者少、价格高。三元电池能量密度大,在相同的厂房面积、用工人数,投资规模也差不多的情况下,三元电池的产出比磷酸铁锂高 30% 以上,经济效益上也明显好很多,只是对技术、人员、工艺、环境等要求高一些。

比如比亚迪集团本质是汽车企业,它玩的垂直整合,其经济价值体现在整车利润,与独立第三方电池企业竞争战略是不一样的,我们很多电池企业明显疏忽了这一点,蜂巢能源清晰地明白这一点至关重要。

目前蜂巢能源在增程式与插电式混动细分赛道占着明显优势,一直是这个细分市场的第三名,2025 年预计交付 27 万辆。并实现增程与插电式混动电池 100% 的快充升级,并量产了全球最大电量的 80 度电 PHEV 电池包。

蜂巢能源以全系短刀策略在纯电动领域全速推进,蜂行短刀电池年底交付将破百万套,成为其增速最快的明星品类,搭载在长城汽车、吉利汽车、Stellantis 集团、越南 VinFast 等畅销车型上。

蜂巢能源在年初的电池日上,发布即装车了越野专用 " 堡垒电池 "。在刚刚结束的环塔国际汽车摩托车越野拉力赛上,装载了这种电池的四款长城越野车,完好无损地跑完了 2600 公里全程,经受了极其恶劣工况的严峻考验。

蜂巢能源计划将此技术标准全线下延到城市 SUV 中,确保极致的安全,妥妥的降维打击啊!

蜂巢能源在海外市场与储能业务上,也进展很快,其泰国国工厂已实现盈利,首万台电池包下线。2025 年海外出货预计暴增 94%,占总出货 26%;储能 2025 年订单达 4GWh ( 超 50% 出口欧洲、中东、亚太 ) ,预计出货增长 71% 至 4.73GWh。独创 " 大刀电池 " 采用短刀 CTR 设计、双层冷却技术,循环寿命提升 10%,安全性提升 20%。

更让我惊喜的是:蜂巢能源这次给出了从半固态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并获到了央企 eVTOL 定点,更直接给出了 2027 年 4GWh 半固态电池的装车订单情况,精确到时间、客户、车型的信息,考虑到商业机密等原因,暂时不对外公布,待蜂巢能源正式解密再公开。

从 " 领蜂 600" 战略调整到新的 " 领蜂 2030"

面对全球新能源市场变局 ( 国内增速放缓、欧美政策波动 ) ,蜂巢能源发布新的 " 领蜂 2030" 战略:" 聚焦动力、精耕储能、开拓新兴、以海外为翼、三元铁锂并进、纯电增混同行 "。

说来惭愧,蜂巢能源目前深刻反思的 2022 年 " 领蜂 600" 的发布会,当时大会是由我主持的,正因为亲自经历整个全过程,坐在开元名都大酒店新时代厅,听着蜂巢能源杨红新董事长在台上诚恳反思总结,更觉得蜂巢能源勇于知错就改,在反思复盘中茁壮成长,难能可贵!

更将过去五年的战略:" 业务上聚焦动力、谨慎发展储能,市场以国内为主、死磕增混,产品短刀差异化、三元铁锂并进 " 调整为未来五年 " 稳健发展、持续经营 "。

具体在实施层面,分前台与中后台两部分。

前台主要为:业务上以动力为基本盘、保持稳定增长,储能寻求高质量发展;市场方面深耕国内客户、拓展其他海外客户;产品策略上三元与铁锂并行、增混与纯电并存,产品技术方面以短刀快充迭代为主线,加快新场景下的固态电池研发量产进程。

中后台主要是:尽快建设 60PPM 超级产线、争取制造降本>50%,成本方面争取每年产品设计将本 5-10%,资金筹措方面争取多渠道融资、经营改善保证资金安全。

为了保障 " 领蜂 2030" 战略,未来两年蜂巢能源电池将全部平台化,携手核心动力电池客户打造五大增量平台。

D 平台,VDE 电芯,主要用于增程式与大电量 PHEV 车型;E 平台,短刀电芯,主要在纯电动车型上使用;800V 高压平台,短刀电芯,主要在支持快充的纯电动与 PHEV、增程式车型上使用;HEV 平台,软包电芯,主要混合动力节能商用车型上使用,可喜的是原先建设的软包产线可以全线开动;半固态平台,方形叠片电芯,用于出口的高端车型。在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高端电动汽车等新兴领域,以固态电池破局。

在动力电池从科技属性转为制造业、汽车核心零部件属性时,蜂巢能源的战略调整是及时的,是正确的。

在储能方面,电芯聚焦在 350Ah、370Ah 的大单品大刀电池上;主攻 5MGWh 液冷电力大储与 268KWh 工商业储能。

最后

回想 2020 年,蜂巢能源最后一个月才以单月装机量第十名出现在大众面前,到了 2021 年,在国内动力电池排名到了第七。

在当年动力电池一片乐观氛围下,我写下了《把握动力脉搏,蜂巢能源直指前五》,乐观地预判其进入国内动力电池装机前五名指日可待,但是直到今年上半年,蜂巢能源才排名第六。由此可见,能进入动力电池前十的企业都很努力,都不是菜鸟,想超越没那么容易。

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但蜂巢能源没有退步,依然在创新、在努力、在前进,从 2020 年到今年上半年,出货量涨了 25 倍、营业收入涨了 14 倍。

在南京的会议现场,听着杨红新董事长的总结与展望,我依然相信:蜂巢能源一定能进入动力电池前五!也能扭亏为盈!

( 本文作者顾国洪,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经济发展分会副主任委员,曾担任新能源汽车三电头部企业高管、两大汽车研究院副院长、两大创投机构投研院院长。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南京 ceo 宝马集团 紧凑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