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星人 07-15
“我不再爱Labubu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Labubu 的故事永远比你所想更为离奇。

作为这个夏天的流量之王,Labubu 引发的狂热一直令人困惑。它是可爱的,又是危险的。付出真金白银和巨大心血的真爱粉最熟悉 Labubu,但现在一些真爱粉开始退坑。他们从 Labubu 身上不仅得到了情绪价值,还有更丰厚的收获。但回头看,也会恍然间觉得这个过程有点可笑。曾经他们喜欢 Labubu,也喜欢 Labubu 粉丝组成的圈子。可这个圈子已经变味——魔幻成就 Labubu,也在损毁 Labubu。

我们和多个 Labubu 的粉丝和在它建构的世界里活跃的人们聊了聊,试图还原这个复杂而魔幻的游戏里人们的状态。

从 " 恋爱一般 ",到 " 所有人都在卖娃 "

427 天是 Logan 痴迷 Labubu 的准确时间。

从 2024 年情人节入手第一只 Labubu 顽皮日记系列开始,Logan 被这个潮流 IP 深深吸引,之后接触到马卡龙搪胶毛绒系列,更是爱不释手。于是她从各个平台搜罗,集齐了市面上几乎所有款式的搪胶毛绒 Labubu。

在 Labubu 粉丝群体里,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因为搪胶毛绒是各类 Labubu 中的顶流,往往已上市便被抢购一空。

Logan 自然付出了不少心血。由于工作繁忙,没时间和精力在官方渠道抢货,她便把目光投向二手交易平台,大部分 Labubu 娃娃都是溢价买入。全部开支达到 8 万元左右,几乎是原价的四倍以上。这还不包括为 Labubu 购买衣服和配饰的花费。

但在今年 6 月,Logan 忽然决定退坑。除了少数有特殊意义的款式,只用 20 分钟,她便把耐心收藏的 Labubu 全部挂上交易平台,迅速出手。一个爱好,上头只需要几秒钟,下头也只需要几秒钟。

转变源自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为了集齐最后一只怪味便利店系列 Labubu,Logan 以大约 2500 元的溢价从二手平台下单。当她在网上分享这份喜悦,却招来网友的谩骂。

怪味便利店系列 Labubu

原来在 Labubu 粉丝群体中一条隐形规矩。大家对黄牛深恶痛绝,进而厌恶与黄牛交易的玩家。Logan 清楚这种规矩,也理解粉丝的心情,可难免气愤和委屈。虽然钱是自己挣来的,怎么消费本就是她的自由。

实际上,如果痴迷 Labubu,那么跟黄牛交易几乎无可避免。不只是因为黄牛更精通抢购手段和工具,还在于围绕 Labubu 的群体生态发生了本质性转变。Logan 告诉硅星人,以前的娃圈是充满温馨与乐趣的童话世界,大家热衷于晒娃,换娃,送娃,分享娃的穿搭,可现在 " 全民黄牛 " 的现象愈发严重,圈里诸位似乎更热衷于 " 卖娃 "。

很多真爱粉都有同样感受。

哈雷卷是依然沉迷 Labubu,买娃开支达到三十多万。她提出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 试问现在所谓的 Labubu 粉丝们,哪个又没有当过黄牛呢?" 这倒不是说黄牛会扮作粉丝,而是指," 所谓的粉丝,一边骂黄牛一边做着黄牛的勾当。"

一位泡泡玛特前补货员也告诉硅星人,他觉得 " 很多一开始的玩家都变成牛牛了 "。

这是 Labubu 最独特的一个地方,不曾有哪个 IP 享受同等待遇。而伴随粉丝群体的变化,Labubu 越来越让人看不懂。

在喧闹的热潮之下,Labubu 到底是什么,成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它曾一天登上微博热搜十几次,在小红书和抖音上有无数讨论。它被银行用来拉拢客户,被餐厅用来吸引顾客。清华毕业生带着它参加毕业典礼,收藏家把它送上拍卖会。它尤其得到了走私犯的垂青。正版的,盗版的,借用海关发布官方账号的标题来说," 抓不完根本抓不完 "。

各路明星也都喜欢 Labubu。他们把 Labubu 跟爱马仕组合,创造了新的时尚潮流,让 Labubu 的关注度进一步升高。

最新的例子是布拉德 · 皮特。

美国大片《F1:赛道风云》正在热映,前期宣传活动中,主演布拉德 · 皮特参与了 Labubu 盲盒的拆盒游戏。一头花白短发的皮特露出牙齿,做出模仿 Labubu 的表情跟这只丑萌的玩偶同框,之后他们的合影一瞬间传遍全球网络。

作为当今世界顶流,无论美洲欧洲还是澳洲亚洲,大批消费者为了抢购 Labubu 排起长队,甚至不惜大打出手。这时候,晒一张跟 Labubu 的合照,成了最性价比的营销策划。

不过对难以抢到 Labubu 的粉丝来说,就不一定愿意看到 Labubu 跟娱乐圈的亲密关系了。国外论坛 reddit 上有大量 Labubu 粉丝,其中一位这样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为什么要 Labubu 分发给 60 岁的老人?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

事实上,很难期待出生于 1963 年的布拉德 · 皮特对 Labubu 有多么了解,也很难说其他晒出 Labubu 的明星们是否真的了解这个 IP。毕竟很多人都分不清 Labubu 和它的亲戚 zimomo。只是,无论是把 Labubu 作为可爱精灵,还是流量密码,跟它合影都是一件乐事。

而 Labubu 显然也需要知名人士的加持。如果没有泰国女星 lisa 自发晒出自己的 Labubu,那么这个 IP 就不会如今天这般席卷全球。泡泡玛特也曾明确表示,会通过与明星和网红合作,将品牌 IP 推向更广泛的年轻消费群体。

需要说明的是,明星效应不足以解释 Labubu 引起的狂热,其故事有更扎实的根基。Labubu 的确给人治愈、乐趣,或者说情绪价值。但同时,它越来越像某种纯粹的工具,用来炫耀,以及赚钱。

哈雷卷的 Labubu

在谈论 Labubu 灰色的一面之前,不妨先看看明媚温情的一面。人总需要爱点什么,Labubu 就凝聚了深沉的爱。

重度粉丝收集 Labubu 以墙或房为单位。新疆的哈雷卷就专门腾出一间房来放置 Labubu。此外,她家的车里、卧室,也都放着 Labubu。哈雷卷已经很多年不背包了,今年她专门买了包,只为把 Labubu 挂上去。

她不仅集全了市面上的搪胶毛绒系列,而且无论是定价本就高昂的大娃,还是相当于明盒隐藏款的吊卡,每款基本在两只以上,甚至是四五只。现在,她的收藏之路还在继续。

哈雷卷是如此喜欢 Labubu,像谈恋爱一样跟它们相处。她每天都想见到它们,为它们精心挑选衣服。她还会改造 Labubu,把品控不太好的改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情绪价值在哈雷卷来说是种实实在在的收获。一来是 Labubu 们赏心悦目,再者是随着收藏数量变多,它们给哈雷卷带来的成就感也在增加。在她看来,这是一种 " 实力的证明 "。

何谓实力?

很简单。Labubu 的大热款,能抢到的人少之又少。有人喜欢但觉得太贵,有人想买但找不到购买渠道。而且即便稀有款式在市面流通,品相方面也没得挑选。而哈雷卷不仅做到成套收集,品相也都堪称完美。

在杭州的 Logan,从 Labubu 身上得到的情绪价值同样充分,甚至更为深刻。

2024 年,互联网行业经营业绩下降,大面积裁员的浪潮席卷而来。身处于裁员大潮中的 Logan,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倍感受挫。独自在外打拼的她,渴望有一份情绪上的安慰,而 Labubu 恰好在这时闯入了她的视线。

首先吸引她的是颜值。尽管 Labubu 常被说 " 丑 ",在 Logan 眼中却有着独特魅力。买来第一只顽皮日记后,Logan 便被征服,之后深入研究其他款式,并坚定目标,要把整个搪胶毛绒系列全部集齐。

其实对真正的粉丝来说,颜值,而非人气或溢价,才是 Labubu 的第一吸引力。丑萌、可爱、好看,都是大家常用的形容词。而在开启收集 Labubu 的旅程后,收藏数量的增加,玩法的丰富,跟同好的交流,让 Labubu 提供的情绪价值越来越足。

Logan 负责全国各地的项目管理工作,每天都要应付大量的人和事儿。有时回到家里已经是凌晨两三点。但只要看到家里的一堆娃娃,就能瞬间得到治愈。即便再累,她也要折腾一会儿再睡。

折腾什么呢?跟哈雷卷一样,Logan 喜欢给 Labubu 打扮衣服。大半夜,她给娃娃们脱衣、穿衣,不断尝试。终于达到满意的效果,然后拍拍照片,再美美睡去。

穿好新衣的 Labubu 陪 Logan 四处出差

搭配娃衣是 Labubu 的进阶玩法,衍生为一门不容小觑的生意。买 Labubu 要抢,买娃衣也要抢。

Logan 基本只从两家手作娘那里下单。有的限量款式只卖一二十套,手作娘会预告上新时间,然后大家定好闹钟,到时比拼手速。并且娃衣价格不菲。Logan 给 Labubu 买的衣服鞋子,一套下来要 600 多元,最便宜的也在 200 元以上。

但投入是值得的。娃衣不仅让 Labubu 更漂亮,还成为联络同好的纽带。粉丝们刷到打扮漂亮的娃娃,便会去询问如何购买同款衣服,由此融入新的圈子。Logan 就结识了不少娃圈的朋友。更让她开心的是,早先娃圈干净、纯粹,娃友们不仅聊娃、晒娃,还常常换娃或者送娃。

可惜,这样的娃圈消失了。情感需求让位于利益需求,卖娃成了新娃圈的常态。

买不到的 Labubu

倒卖 Labubu 成了一门渗透广泛的生意,黄牛最先察觉到机会。演唱会门票、限量版球鞋,都曾是他们追捧的对象。而火爆的 Labubu 成了更受他们关注的目标。

6 月 24 日,罗永浩在微博提问:为什么全网都能买到 Labubu,除了泡泡玛特的官方店?

这是种普遍的疑问。

就在罗永浩发问前几天,丘石曾在泡泡玛特直播间蹲守 Labubu 3.0 前方高能系列。听说这次放货量很大。之后他终于等到 Labubu 出现,立刻点击链接,却看到已售出或被锁的界面。如此反复几次,每次都不成功。

秒没的 Labubu

然而就在入睡前,这个 Labubu 新粉在小红书刷到了第三方店铺直播,正是同样的款式。价格也不再是原价的 99 元,而是 499 元。扣除优惠后,实付价为 439 元。

补货群是观察 Labubu 生意的另一个窗口。社交平台散布着数不清的 Labubu 补货群。群里会发送 Labubu 的补货通知。大部分补货群很容易进,但有的也会设置入群门槛。

比如有的群主提前说明,进群条件是要把自己抢到的 Labubu 卖给自己,价格依市场而定。你可能疑惑,如果以市场价交易,群主自己能拿到什么好处。唯一的解释是,他们笃定 Labubu 可以升值。

而有的补货群要求付费,让人联想到一些股票交易群或者知识付费群。

比门店提早通知 Labubu 补货的消息灵通人士

尽管如此,加群对粉丝有好处。群里会网罗更多也更及时的补货消息。甚至有时候,他们能预测 Labubu 上新时间。这是最诱人的地方,也是最让人困惑的地方。毕竟连泡泡玛特官方直播间的主播们,也不知道 Labubu 会什么时候 " 突袭 " 补货。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明确表示,与黄牛的对抗关乎品牌健康度和用户体验,要将打击黄牛视为品牌诚信的一部分。" 突袭 " 正是一种阻击 " 黄牛 " 的策略。据北京新闻报道,在这种策略下,门店、网店工作人员均对补货时间毫不知情,让大家享有平等公开的购买机会。

但黄牛们总有办法,在 Labubu 抢购潮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他们有科技,有资金,有时间。他们无所不在。国外的黄牛会来中国扫货,国内的黄牛也会盯上国际市场。一位在澳洲的 Labubu 新粉告诉硅星人,自己所在的粉丝群中,大部分是中国黄牛。

泡泡玛特直播间会告诉你没有 Labubu 补货通知,但同时说," 一切等突袭 "

可以说黄牛们搅乱了 Labubu 的市场秩序,不过他们同样为 Labubu 贡献了热度。如果没有黄牛,很难说会不会有今天的 Labubu,以及眼下如日中天的泡泡玛特。

归根结底,黄牛只是 Labubu 多元故事的一部分。

从一件商品谈 " 人性 " 似乎过于以小见大,不过 Labubu 的确能映照人性与社会。对 Logan 来说,这是情绪价值之外的最大收获。

实际刺激 Logan 退圈的,还有一件事。

Logan 与一位谈得来的娃圈大哥互送过许多娃娃。有段时间 Logan 送出的两只娃娃站上风口,二级市场价格涨到万元左右,娃圈微信群里忽然有人旧事重提,指责那位大哥白嫖了 Logan 的娃娃,是占便宜的骗子。

这让 Logan 一下子懵圈。她心里嘀咕:" 我自己都没说啥,你们骂什么?" 在 Logan 眼中,Labubu 本就是单纯的玩具,自己因为喜欢愿意高溢价去买,也愿意给好朋友送,她想不通为什么群里人开始叽叽喳喳的讨论和谩骂。似乎是见不得人好,也不愿看到他拥有比较好的娃娃。

还有一件事让 Logan 哭笑不得。Labubu 3.0 系列有一只隐藏款叫 " 本我 ",Logan 曾花 2800 多元去得物下单,但平台在鉴定商品品相时,发现其眼睛有瑕疵,于是 Logan 决定放弃。而当她在网上分享这次 " 流产 " 的下单经历,有人评论说," 你怎么不拿着放大镜去看娃娃呢?" 言外之意,是嫌 Logan 太挑剔。

潮玩平台 Labubu 本我曾卖到 4000 元以上

" 我花 3000 块钱买一个娃娃,它有瑕疵,难道我不能选择不要,必须要把它收回来?"Logan 感慨,这个群体的脑子是不是 " 有问题 " 了?

概括起来,娃圈对 Labubu 的态度和看法,越来越脱实向虚。在一些娃友眼中,Labubu 不再是简单的 IP 或玩具,而被赋予了额外的价值;甚至是成为某种图腾一样的东西,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换言之,Labubu 一定程度上抹除了大家的理性,增长了大家的戾气,乃至于成为生活的负担。Logan 曾看到一些收入平平的人在买娃娃时的纠结和心疼,她不明白,大家为什么非买不可。

耐人寻味的是,Labubu 恰好完美呈现了社会贫富的参差,并且说明了经济基础对财富积累的影响:有钱人玩限量版,转手一卖可以赚几千几万。普通人玩基础款,回头可能出不掉,砸在手里。

比如胡彦斌同款 VANS 联名 Labubu,二手市场价格一度涨到 3 万 6,而普通的心动马卡龙 Labubu,溢价后也不过一两百元。

Logan 最后总结出一份人生哲理:" 玩娃娃的人要看看自己手里玩的是什么,如果你玩的是马卡龙,建议你放下它去工作。如果你玩的是 vans,对不起,你的人生已经赢了 99% 的人 "。

Vans 联名款 Labubu。图源:小红书

可惜这份哲理未必能引起共鸣,普通人可能更想要 Labubu。有粉丝向硅星人提到了口红效应。在经济下行时,大家可能节省开支,不做大笔投资,而廉价的口红给人安慰。Labubu 同样如此。

问题在于,我们真的需要 Labubu 吗?

Labubu 成就了泡泡玛特,然后呢

Labubu 是国产货,也是 " 舶来品 "。

如果搜索谷歌趋势,可以看到在 2024 年下半年之前,Labubu 还谈不上有多少关注。而结合百度指数、微信指数这样的工具,会发现国内的 Labubu 热潮在今年 5 月才突然引爆。也就是说,Labubu 的火是由外而内。

更有意思的是,Labubu 的历史可不是这么短暂。在爆发之前,它经历了很长一段蛰伏期。于是才会有一些早期玩家对今时今日的 Labubu 狂潮提出这样的疑问:你们管这个(圆脸可爱造型)叫 Labubu,那我们这个(方脸且耳朵更尖)是什么?

早先的 Labubu 不长今天这个样子,存在感也不强。 molin 从 2021 年开始关注泡泡玛特,当时 Labubu 就是她比较喜欢的 IP,但她一度觉得这个 IP 要凉了," 因为当时连出的几个系列都不是很好看,二手市场价格都很低,原价 69,二手市场 20 多块就能买到全新的 "。

谷柰喜欢 Labubu 更早,他从 19 年便开始收藏 Labubu,藏品摆满两个大大的展示柜。并且因为买的基本是限定款,所以也花了不少钱。但现在 Labubu 出得越来越多,谷柰没有更多心思去买了。Labubu 不是都有溢价,他手上的就贬值不少。

" 没必要花钱去购买一个高于物品本身的价值的物品 "。回头看,谷柰恍然发现收藏 Labubu 的过程 " 蛮可笑 ":资本在挣钱,黄牛在挣钱,挣的都是玩家的钱。

总的来看,Labubu 曾经不受待见,现在一些真爱粉的爱也开始到期。正如歌词所唱,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当然还有一些情况延续 Labubu 的狂热。6 月 10 日,一款薄荷绿色的 Labubu 在永乐拍卖会上拍出了 108 万的天价,把这个 IP 送上了更高的神坛。永乐拍卖创始人对媒体透露,"Labubu 的买家年龄层从 80 岁到 9 个月都有。" 他还表示," 这件 Labubu 作为全球仅此一只的非标艺术品,未来价格将会更高 "。

不管是拍卖价格还是买家跨度,都超出了常人的想象。然而关于 Labubu 的命运,有人给出了不同的看法。上述 108 万 Labubu 某个阶段的主人就已经退坑,作为资深潮玩玩家,他揭示了这个圈子另一种规律," 富二代喜欢买几千万的车是因为少,别人都有的话,他们就不买了。"

绝版的 Labubu 作为个体自然是独一无二,但作为整体的 Labubu,实在是太多了。

谷柰的 Labubu

还是要回到泡泡玛特。它是 Labubu 复杂游戏真正的起点。

Labubu 的价值建立在稀缺之上,而泡泡玛特是擅于制造稀缺的高手。盲盒隐藏款的设定制造了概率上的稀缺,全球限量发行制造了绝对数量上的稀缺,区域限定款式制造了空间意义上的稀缺,突袭策略制造了购买时机上的稀缺。

有粉丝问,就不能不限量地卖 Labubu 吗?

确实不能。没有稀缺就没有 Labubu,稀缺本就是一种消费体验的一部分。就像王宁在商业作家李翔的访谈中所说,有时候大家追求的还有精神上的 " 我有你没有 ",或者说 " 这个东西很少,但是我有 "。而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并非富二代或者收藏家们独占。

更进一步来看,稀缺由供需两端共同实现。泡泡玛特最强的地方不是限制供给,而是把需求拉满。天下 IP 千千万,Labubu 只有一个。潮玩公司那么多,泡泡玛特也只有一家。

长期在国外生活的思,为 Labubu 掀起的热潮自豪。在时尚之都米兰,思切身感受到外国人对 Labubu 的热情。当地高端百货商店 Rinascente 开设了 Labubu 快闪店,每天限额供应。欧洲各地方的粉丝云集于此,小到 3、4 岁,大到 70、80 岁。其中有些人是真的喜欢,有些是为孩子去买,同时也有黄牛。为了能够抢到 Labubu,不少人从午夜 12 点就开始排队。

在米兰为 Labubu 排队。图源:思

" 以前只有西方的潮玩在国内大行其道,比如暴力熊,现在却是国货受到外国人如此追捧。"

一次在飞机上的经历更能说明 Labubu 海外热度的夸张。当时思乘阿联酋航空,因为机上提供机上拍立得服务,他便提出了拍照需求。正好包里有一只可口可乐联名款 Labubu,思便从把它拿出来合影。没想到这引起空姐注意,把 Labubu 要过去把玩一番。原来这位空姐早就想买 Labubu,可惜未能如愿。

放眼近些年的国货出海浪潮,没有哪种商品或是哪个 IP 的影响力,达到过 Labubu 这般程度。

这成就了泡泡玛特的辉煌业绩。今年一季度,泡泡玛特整体收益同比增长 165%-170%,其中,中国收益同比增 95%-100%,海外收益同比增长 475%-480%。考虑到 Labubu 热度持续爆发,其二季度收益大概更为惊人。今年以来,泡泡玛特股价上涨六倍,市值超过 3400 亿港元,把一众互联网巨头甩在身后。

Labubu 的复杂游戏也因此延展出一个有趣的副本。王宁多年前的采访或演讲被翻捡出来,诸如 " 无用的才是永恒的 " 等思考,成为坊间热议的新一代商业圣经。

无可否认泡泡玛特对 labubu 的贡献,然而,果真是泡泡玛特成就了 Labubu 吗?恐怕不尽然。前文提到的真爱粉、黄牛、明星人士,以及跟风抢购的人们,都推动了 Labubu 的风行。反过来看,如果泡泡玛特真能掌控 labubu 的命运,那么它之前就不会受冷落。

有资深潮玩业内人士向硅星人表示,所有潮玩的爆火,最终都在运气。" 热,有可能是设计符合粉丝情绪价值。火,只有运气。" 这种解释过于模糊,但它说明了大家对创造第二个 Labubu 的无能为力。

唯一可明确的是,Labubu 引发的狂热在国内已经有所降温,而在国外,正版无法满足需求的地方,盗版正爬上货架。无论对 Labubu 还是对泡泡玛特来说,这都不是一件好事。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准确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