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07-15
山河为证,300件文物讲述奋勇抗战的烽火岁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7 月 12 日," 山河为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文物特展 " 在陕西省图书馆高新馆区正式启幕。

当孩子们踮起脚尖,好奇地辨认空军胸章上的字迹;当青年学子在泛黄的《防空须知》手册前陷入沉思,历史便完成了它最庄严的传递—— 300 件文物,是 300 个时光胶囊,封存着为护佑山河而燃烧的青春与生命,共同讲述那段山河破碎、奋勇抗战的烽火岁月。

民族记忆

文物无声忠魂无言

肃穆的展厅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长久伫立于一柄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榴弹前。弹身斑驳,弹柄的木头早已褪色——它曾在中条山战役的寒夜中,是战士们最后的遗存。老人眼中泪光闪烁,指尖微微发颤,仿佛触摸到了八十年前那滚烫的忠魂与呐喊。一件文物,一段凝固的热血,此刻穿越时空,重燃于观者心间。

展柜中每一件实物,都是民族记忆的碎片,拼接出抗战志士以血肉筑长城的壮阔图景。

抉择之笔: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将领王以哲将军在亲笔回忆录中字字锥心,记录下国难当头时军人内心的煎熬与最终挥师抗敌的决绝,泛黄纸页上的墨迹,是一个军人对脚下土地最沉重的誓言;不屈之刃:来自卢沟桥畔的二十九军抗战大刀,刀锋虽已磨损,却依然迸发出 "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 的凛然气概,它曾是无数无名勇士最后的武器,亦是中华民族不屈脊梁的象征;青春之痕:首次集中亮相的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学员遗物,磨损的皮带扣、字迹工整的学习笔记,无声诉说着那些投笔从戎、在西安王曲城隍庙一带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刻苦受训的热血青年,泛黄的学员家书里尽是 " 家国破碎,何以家为 " 的赤诚 …… 这些并非冰冷的陈列品,它们是被战火淬炼过的青春、被鲜血浸染过的信仰。

三秦壮歌

黄河岸边的陕西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淞沪战场使用的手榴弹及防毒面具、南京保卫战出土的英式钢盔、八路军胶东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武汉会战的《防空须知》、滇缅印战场中国远征军的胸章及飞虎队装备 …… 展览精心设置了 " 抗战记忆 "" 历史实物 "" 档案文献 "" 精神传承 " 四大板块,以全面的史料、实物来呈现那场伟大的抗日战争及全民族为抗战胜利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其中,守卫黄河天险的陕西军队及黄埔七分校的珍贵历史实物,以及缴获日军的弹盒、弹袋等实物,浓墨重彩地书写了陕西战场的不朽篇章,昭示着 " 保卫大西北 " 的钢铁意志。

尤其令人动容的,是策展人对 " 文教烽火 " 的聚焦。泛黄的战时课本、简陋的油印刊物,生动钩沉了 " 教育救国 "" 文化救亡 " 的磅礴力量。纵然炮火连天,知识界与学子们仍以笔为枪,奋力保存着民族精神的火种——文化不亡,则国魂不灭!

北京黄埔文物收藏家单补生和武警工程大学蒲元教授在现场深度剖析了展品背后的民族记忆,揭示文物作为 " 沉默证言 " 的独特价值,并从抗战史学术视角阐释陕西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的战略地位与精神坐标。

跨越时空

让历史照亮未来

" 愿这些承载着血泪与荣光的文物,永远警醒后人。尤其当我们凝视那些曾见证过国共合作、并肩御侮的文物,更能感受到它们超越历史烟尘的当下价值——它们是维系两岸同胞血脉深情的坚实纽带,无声诉说着共御外侮的峥嵘岁月。" 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李欣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陕西省图书馆馆长助理范光锋强调,展览不仅为回望,更是为了从历史深处汲取磅礴力量,让年轻一代铭记苦难,更读懂从苦难中淬炼出的荣光,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核心作用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伟力。

主题讲座《陕西抗战中的团结力量》现场座无虚席。主讲人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军品专委会副主任王翀借助文物、影像与老兵口述,将观众带回黄埔七分校学员于泥泞中行军、于油灯下苦读的岁月。

讲座尾声的互动环节气氛尤为热烈,读者踊跃举手提问,围绕黄埔军校第七分校训练细节、学员家国情怀及精神传承等话题,与主讲人展开深度交流。青年读者关于 " 学员家国情怀如何传承 " 的提问,正是历史与当下最珍贵的连接。历史从未远去,它沉淀于每一件斑驳的展品中,也终将在新一代人挺起的脊梁上获得永生。

山河为证,精神永存!

来源 / 西安晚报

相关标签

烽火 手榴弹 抗日战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