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隆汇 前天
美团:1.5亿单的低调胜利,后补贴时代护城河逆向深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美团 ( 3690.HK )

即时零售订单低调破亿,数字定格在 1.5 亿单。

7 月 5 日,美团即时零售单日订单首次突破 1.2 亿单。其中超 1 亿单来自日常餐饮需求。单量增长的同时,骑手收入也大幅增长。相较于 6 月 5 日,7 月 5 日美团骑手日收入增长 111%,骑手日单量增长 33%。

截至 7 月 12 日,美团即时零售订单量再创新高,达到 1.5 亿单。没有铺天盖地的补贴广告,这个峰值如同静水深流般自然到来。它不是一场依托补贴的短期流量狂欢,而是一场关于 " 真实需求 " 的胜利,也是一次本地供给和履约网络的压力测试。

一、解读 " 静默胜利 " 背后的几个重要数据

这个增长合乎趋势,但破局超越预期。

事实上,美团日订单破亿是业务发展的自然规律(夏季本就是旺季)。去年 8 月借助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 活动,其峰值订单量曾达 9000 万单。但 7 月 5 日的突破有十分不同寻常之处:它是在淘宝闪购先开启 500 亿补贴,美团被动应战的背景下发生的。尽管如此,只补贴了几个小时的美团,即时零售订单仍旧闯了新高,订单峰值相较 2024 年提前了 33 天达成。

这清晰传递一个信号:美团在战略上相当克制,结果却是不退反进。

这份 " 未发一兵一卒 " 的胜利更具深意:在本地生活这场马拉松竞赛里,真正的领跑者无需依靠呐喊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对比于单纯订单量的突破,订单结构数据更能揭示问题的核心。

服务于多平台的代理商数据显示,美团外卖客单价稳定在30 元左右,显著高于依赖补贴品类的行业区间(约 13-14 元)。  在创纪录的 1.2 亿单中,奶茶、咖啡等低价引流品类占比不足 17%。美团的订单主体是餐饮订单,其客单价(30 元左右)与高频消费特征,均符合餐饮市场的自然规律。

客单价与品类构成的深层解读指向用户真实需求:用户并非受低价茶饮诱惑进行冲动消费,而是在为核心餐饮消费体验买单。关键在于,低价引流对补贴极其敏感,易流失用户;而餐饮消费具有每日数次的高频刚性,用户留存和自然复购率远高于茶饮品类。这也解释了美团稳定订单结构和客单价的基础。

也就是说,美团此次突破的本质在于其增长引擎的 " 健康度 ":它是根植于用户自然复购与平台网络效应的持续动力。

战略上的克制不等于战术能力的缺失。依靠用户自然需求突破 1.5 亿单,恰恰证明其增长质量已跨越依赖价格刺激的阶段。此外,这种结构差异指向一个结论:补贴可以制造脉冲式峰值,但无法替代用户真实需求构筑的复购闭环。

还有一个数据值得重视,这种竞争力正延伸至更广阔场景: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突破 1.5 亿单的同时,非餐类订单也站上近 2000 万单关口," 送万物 " 的即时零售心智逐渐成熟。

在外卖为代表非标品服务的竞技场上,健康成长比流量峰值更能定义企业价值。在新一轮外卖大战打响之前,美团就以日均 9000 万订单、30 元客单价、70% 餐食市占率的数据,持续验证其健康增长模型在激烈竞争中具备的韧性。

二、护城河在补贴战后逆向加深

高订单密度源于自然需求,其核心命题直指竞争本质:行业为何无法速胜?美团的护城河为何在补贴战后反而加深?

本质在于 " 用户最终为何买单?" 的答案之中。

当前媒体与投资机构普遍预测补贴终将停止,虽对具体时间表存异,但共识明确:补贴难以持久。在低价 " 心智 " 下,用户流动性极高,且高成本补贴羊毛党乃至低价值用户的效率值得反思。一旦补贴退潮,用户决策将回归理性,其根基仍是信任心智。

外卖竞争本质是本地网络的系统工程。

防守的重点仍然是履约、体验,外卖壁垒由   " 本地供需+ 履约 " 实时匹配能力决定,补贴难破此三角。补贴既无法扩展餐厅产能,也不能压缩履约时间,更难以提升用户容忍度。平台必须需要逐城、逐商圈建设商户与运力网络。外卖行业存在一组不可逾越的物理法则,供给的时空刚性、履约的密度阈值、体验的敏感底线,构成美团健康增长的护城河。在这点上,美团不仅是领先的,还在悄然加强供应链建设,使基本盘更加稳固。

首先,商户产能存在天然的天花板,制约短期爆发力,超越即导致 " 卡餐 "。奶茶店虽弹性较高,但其低价订单难以转化为正餐需求。若补贴推高茶饮订单占比后,转化为餐饮需求,但供给却无法短期迅速扩容。美团的核心优势于此显现:连接全国超千万餐饮商户的深度供给池,支撑的是自然需求的释放,而非补贴制造的畸形结构。

其次,履约效率高度依赖订单密度。  30 分钟送达时效要求,本质上取决于订单密度与运力密度的函数关系。美团承接 1 亿餐单的关键在于高订单密度显著摊薄了单笔配送成本,形成竞品难以复制的规模效应。在短时高并发的订单下,美团的履约网络始终保持稳定,除了 App 因流量峰值短暂异常外,并未出现崩盘的情形。

而用户体验的迁移成本最终巩固增长质量。  用户通常需经历数次完美履约才可能迁移平台。用户对确定性的依赖远超价格敏感。奶茶的需求是弹性的,而对于刚性的用餐需求,履约稳定的平台虹吸低价用户是必然。毕竟,当一份午餐能在期待的 30 分钟温热送达,用户关注的焦点只会是能否准时用餐,而非平台战报的数字。

补贴退潮的脚步声已清晰可闻。

分析师纷纷指出,若补贴未带动正餐转化或商城消费,平台必将重估投入产出比。而当行业进入理性竞争阶段,当用户不再为短期折扣牺牲确定性,平台也将从" 补贴换流量 " 转向 " 体验换留存 ",外卖行业终将回归其本源命题——如何用更扎实的本地化网络承接真实需求

而在这场长跑中,自然复购构筑的护城河,远比闪电战更接近终局。

三、外卖行业进入 " 体验竞争 " 阶段

当美团日订单突破新高时,更隐秘的数据被外界忽略了:7 月 5 日商家订单激增,骑手收入也在大幅增长:日订单增长 33%,日收入增长 111%,订单准时率接近 99%。7 月 12 日订单突破 1.5 亿新高,全量配送订单平均送达时间为 34 分钟。

这说明美团不只是补贴消费者,还同时在补贴供给和履约端。补贴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有效补贴需避免陷入 " 高补贴低价值用户 " 的怪圈。外卖不适用电商的流量逻辑,只有本地供给、履约和用户三方处于均衡态,用户体验才会最佳,单均成本才会更低,补贴效率才会更高。

7 月 5 日,美团 1.2 亿即时零售订单中,2000 万单来自非餐饮品类。美团闪购日订单占比持续提升,不仅意味着外卖市场的消费规模还在扩容,更印证了 " 万物到家 " 心智的实质性落地。当下,外卖行业正在进入 " 体验竞争 " 阶段。最终,供给丰富、履约稳定的平台有机会把前期行业补贴带来的消费增量收入囊中。

在生鲜标品领域,美团押注小象超市的模式正显现出差异化竞争力。不同于传统前置仓纯自营的重资产模式,小象超市通过区域加密策略,在重点城市形成网络效应。据行业数据,其门店数量已突破 1000 家。在 7 月 5 日的订单高峰中,小象超市承担了冰啤酒、时令水果等即时性标品的核心供给,其冷藏品控能力保障了生鲜类订单 48 小时内零腐损率的记录。

与此同时,美团闪电仓采用平台化合作模式,整合品牌方资源构建分布式仓储网络。目前合作伙伴既包括名创优品等零售巨头,也不乏滔搏运动等垂直领域的领军者。如果说品牌闪电仓覆盖高周转标品 , 门店上翻则补充非标长尾,侧重服装、母婴等非标品类,解决闪电仓难以覆盖的个性化需求。门店作为现有点位可快速补充长尾商品供给,例如区域特色百货或季节性商品。

" 万物到家 " 的整体运营架构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系统,并由此催生出三重显著的协同效应。

在运力调度层面,传统外卖平台常面临午晚餐高峰运力紧张、夜间却大量闲置的困境。美团在周末推出骑手跑单奖励、天气补贴等锁定优质运力,通过提高骑手收入保证订单高峰期的用户体验;闲时接入买药等夜间订单占比较高的服务,有效填补了运力低谷时段,显著提升了骑手日均接单量。

在用户心智与履约体验层面,消费者最初可能仅因外卖服务安装美团应用,但随时间推移,会逐渐尝试并依赖其买药、商超百货等多元服务。这种使用习惯的自然迁移,其深层驱动力在于对履约能力的信任传递。

在成本控制与价值分配层面,美团借助共享的庞大运力池,大幅削减了即时零售的配送成本。由此产生的成本优势最终转化为商户可让渡的利润空间,让消费者能以更具吸引力的价格买到商品,同时享受到快捷的配送服务。究其本质,这正是美团系统性优化整体运营效率所释放的巨大红利,最终促成了消费者、商户与平台三方共赢的格局。

结语

美团凭借自然复购构建的护城河,正在将消费旺季的增长转化为可持续增长动能。

让人想起 O2O 大战后美团开始稳定盈利,逐渐成为商家、骑手和消费者首选的外卖平台,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给健康增长模式。

当下的美团或许正经历着相同轮回。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美团 中超 马拉松 破局 竞赛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