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穆胜
每个创业者都有一个愿景,就是要打造自己的 " 百年老店 ",但创业之路却注定有无数的艰难困苦,真正的成功者必然是凤毛麟角。
根据 2013 年国家工商总局企业注册局、信息中心发布的《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以下简称 " 报告 1"),以 2000 年成立的企业为研究对象,5 年内死亡率为 31.1%,9 年内死亡的为 50.4%,13 年内死亡的则高达 61.2%。其中,3-7 年是企业死亡率最高的瓶颈期。
如果说上面的数据稍显陈旧,我们可以参考另一份报告,这份报告似乎揭示了一些不同的趋势。2024 年,企查查和吴晓波频道联合发布的《企业生命力:中国中小企业十年洞察》报告(以下简称 " 报告 2")显示,企业死亡率最高的一段时间前移到了前三年,依次会有 8.2%、9.4% 和 6.4% 的企业被淘汰。
按照报告 1,中国企业三年存活率为 83.9%;而按照报告 2,中国企业三年的存活率则降至 76%,降低 7.9%。显然,市场的容错性下降了,企业面临更加严苛的经营环境,他们必须要加速成熟。
再聚焦到中小企业这个群体,其存活率的数据更让人惊讶。根据《财富》杂志的报道,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存活时间仅为 2.5 年,每分钟有 2 家企业倒闭,5 到 10 年的企业存活率大约是 7%,而在这 10 年里,能够成为优秀的民营企业还不到 2%。
研究企业的死亡是个残酷但有意义的话题,尤其对于当下的中国企业。
01 一个故事
经济是有波动周期的,涨落都是正常,这是客观规律。在上行阶段,企业大多生存无忧,比的只是谁更好;而在下行阶段,企业才会在竞争中高下立判,生存自然也成为了主要话题。
犹如船只在大海行驶,只有遭遇风浪,才能显示出驾驶水平。企业这艘船只能安全行驶,依靠的是企业家这个船长。
什么样的企业家才能带领企业穿越风浪?首先讲一个朋友向我转述的故事,我尽量还原一下场景。
我的这位朋友是主板上市公司一把手,在参加一次为上市公司老板举办的活动时,他现场感受了两种思维的碰撞。
主办方请来一家知名大型企业的甲老板,他的业务是为汽车制造商(俗称 " 主机厂 ")提供某种配件。
现场某上市公司乙老板作为听众提问:" 目前,各个行业都受到经济环境冲击,在您的行业,比亚迪这样的主机厂也开始要求供应商强制降价 10%。您如何看待这种事件?"
甲老板笑了笑:" 这很正常呀,主机厂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必须要全力压缩成本,自然要对供应商提出要求。"
乙老板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不甘心追问:" 这样做,不会压垮供应商吗?供应链崩溃了,对主机厂也是伤害呀!您的公司降价 10% 了吗?" 周围附和声不少,都在看甲老板作为大佬如何应对。
甲老板表情依然淡然:" 哪里才只有 10%,我们早就降价 10% 以上了!" 周围安静了,以为甲老板会捣糨糊、说漂亮话的听众居然有些茫然。
甲老板接着说:" 供应链不会崩溃,压垮的都是没有做好准备、没有足够竞争力的的供应商。如果你们具备足够的竞争力,主机厂压价不是好事吗?卷死了同行,不就只剩你们一家独大了?"
听众沉默了,人家居然是这种思维。
另一位丙老板也举手提问:" 您认为现在是严冬,还是初冬?"
甲老板面无表情:" 现在还没入冬呢…… "
周围哗然。
02 两条企业家精神
甲老板的观点,表达了这个时代中国老板最稀缺的两条企业家精神:
一是向内求解,自我修炼。大多数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规律——如果商业环境好到极致,大多数企业都会有大钱赚,但如果商业环境严苛到极致,大多数企业都会面临生存挑战。所以,他们会自然而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赚不赚钱,就看行情,除了踩行情,企业难有作为。
要甩锅谁不会呢?活得极度自我的人认为,所有的问题都不是自己的问题,都是别人的问题,这样能获得心理安慰,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真正的企业家应该学会 " 向内求 ",他们把外部环境视为既定条件,去积极适应环境,累积更多的生存筹码,争取能在同样的环境下获得更大的生存概率。
二是悲观预期,乐观主义。企业家一定要有悲观预期,把环境想象得严苛一点,多做点应急预案;同时也一定要秉持乐观主义,要看到无论环境再恶劣,总有希望。
中国企业家的代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中写道:"10 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 10 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
另一位中国企业家代表、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挂起了装裱起来的 2002 年 10 月《财富》(中文版)封面,上面是一艘沉船的图片,标题为《企业为何失败》。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
在这样强烈的危机意识下,华为和海尔这两家企业却不断有创新涌现,战略上、业务上、产品上、组织上……都在引领中国企业的发展趋势。心怀希望,把握机会,自我突破,这就是乐观主义。
但现状是,大多老板都是乐观预期,悲观主义。他们会过度放大环境的利好,而环境的利好稍微消失,就会无限抱怨,陷入消沉,甚至一蹶不振。这种作风就是 " 冷热病 "。如果企业家自己都忽冷忽热,如何像定海神针一样撑起企业的大局?如何把信心传递给其他对未来缺乏准确预期的员工呢?
有个笑话。两人在森林里遇到了饥饿的狮子,于是开始逃跑。在被狮子追赶的过程中,一人问另一人:" 你干嘛跑得这么拼命,我们还能跑过狮子吗?" 另一人丝毫没有减慢速度,坚定地回答他:" 我不用跑过狮子,只需要跑过你就行了。"
提问的人只想找个人抱怨环境的严苛和自己的不幸,而另一个人则早就开始坚定地为生存努力,这就是两者的区别。看看我们周围,是不是大多数人都是缺乏定力的?他们很容易受情绪影响,迷失自己的方向,他们和自己内耗,也把周围人当做情绪的垃圾桶。所以,企业家精神注定是稀缺的。
03 企业破产的本质
不少人都曾经尝试总结企业的若干死亡方式,或是说战略决策错误,或是说客户流失,或是说成本费用失控,或是说资金链崩溃,再玄一点的会说是管理者的领导力不足,或是团队的价值观迷失……专家们甚至会说:" 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问题 "。
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上述的林林种种,只是企业失败的表现而非原因。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 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原因,但失败的企业只有一种原因。" 企业的成功有太多的偶然性,而企业之所以失败,必然是破坏了其生存的某种底线条件。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先回到概念本身。企业的死亡就是破产,什么情况下企业会破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企业申请破产需满足以下条件:
其一,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其二,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其三,明显缺乏清偿能力。除上述情形外,还需综合考虑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记录、资产流动性等因素,判断企业是否明显缺乏清偿到期债务的能力。
透过法条,可以很清晰地发现企业破产的逻辑——收入和支出之间形成倒挂,且这种状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改变,这种持续 " 大出小进 " 或 " 只出不进 " 的状态造成了资产贬值或负债增加,最终资不抵债超过一定阈值,清偿债务无望,只能结束企业。
穿透这些逻辑可以发现,破产企业只有一种死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衰弱不支持其生存,而其余的失败理由,都是借口。
不少企业的失败被归咎于资金管理的失误,这本质上也是因为核心竞争力不足。因为,一个核心竞争力极强的企业,自然会走出自己舒适的赛道,他们不可能把资金链崩得这么紧,以至于出现断裂。
另一些企业的失败被归咎于某个业务环节。在以前穆胜咨询还运营私董会业务时,就碰到过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某个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的老板发起了一个问题,说是自己的原创产品科技含量高、医生使用体验好,可以说领先行业 1.5 代,但苦于无法打开销售渠道。换言之,那些代理商因为和原来的厂商合作惯了,不愿意搭理他们。另一个也在医疗行业的老板当场反驳:" 您说你们的产品是原研产品,这意味着成本极低,又有这么好的功能和体验,这意味着售价很高。这么高的利润空间,完全可以在确保你们盈利水平的基础上,让利给代理商。送上门的钱,人家代理商为什么不要?不卖你们家的产品?"
说白了,要么成本没那么低,要么功能没那么强,描述得很好,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有自己加上的 " 美颜滤镜 "。这个 " 代理商(渠道)不受控 " 和前面的 " 资金管理失误 " 一样,都是借口,归根结底还是核心竞争力不足。
有的企业抱怨环境,说是经济寒冬或产业灾难让自己失败,这种说法有道理,但毫无意义。只要行业依然存在,就一定有生存下来的企业,别人生存,自己死亡,不能只是归结于他人的幸运或自己的不幸,而应该归结于自己能力的不足。说白了,企业破产的背后,其实就是被市场的丛林法则抛弃,本质上就是生存能力不足,企业家首先应该自我反思。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