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燃烧的岛群 ,作者群主飞龙
本文是 " 燃烧的岛群 " 第 1424 篇原创文章,作者:Behemoth。
全文共约 5200 字,配图 13 幅,阅读需要 12 分钟,2025 年 7 月 15 日首发。
本文收录于作者 "behemoth" 专辑,欢迎持续关注。
追求更高精度
自从鱼雷被发明开始,这种水中兵器就以其大威力的特点,成为了很多舰艇(尤其是)小型舰艇用以克敌制胜的 " 撒手锏 "。然而,由于技术水平有限,早期的鱼雷普遍存在着射程近、命中率低等缺点。为了解决射程近的问题,工程师们采取了很多办法,例如引入电动机作为动力以及采用效率更高的热动力装置等,不过相比起前者,后者的解决难度却显得非常之大,在鱼雷被发明后的近 70 年时间里,鱼雷的命中率一直处在缓慢上升的阶段,即使是到了二战期间,在 1942 年 2 月 27 日的爪哇海战(Battle of the Java Sea)中,日军舰队在战斗中总计打出了 2 次鱼雷齐射共计 92 枚鱼雷,不过在使用了以高航速、远射程而著称的 93 式鱼雷的情况下,也仅仅取得命中并击沉荷兰海军 " 科顿艾尔 "(HNLMS Kortenaer)号驱逐舰的战果,而盟军舰队的鱼雷攻击则干脆颗粒无收。
鱼雷命中率不佳在水面舰艇交战中或许还并不致命,但是对于潜艇和反潜舰艇而言,它们之间的交战距离往往只有数海里甚至短短的几百米,在这样的近距离搏杀中鱼雷作为其中的重要武器之一,其命中率直接决定了战斗的成败甚至自身的存亡。为了提升潜射鱼雷命中率,各国海军潜艇普遍采用了新型鱼雷数据计算机(Torpedo Data Computer)并且配合扇面攻击等战术,使得鱼雷攻击效率有所提高,而反潜舰艇也普遍装备了声呐、雷达等新型探测设备,以确保能够提前发现潜艇踪迹。但是由于旧式的直航鱼雷的发展潜力已近枯竭,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鱼雷攻击效率,必须另辟蹊径。
图 1. 美制 MK III 型鱼雷数据计算机,该计算机为二战初期美国海军潜艇使用的标准计算机,可提供发射角等射击诸元解算的功能
图 2. 正在监听声呐信号的加拿大海军水兵
事实上,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初,德国等国的技术人员就已经提出了 " 自导鱼雷 " 的设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采取了各种方法,而其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当属音响自导。由于在当时 " 声音信号抑制 " 这一概念尚未得到各国海军的认识,因此各种水面舰艇的噪声信号值普遍偏大。在一战中用于捕捉潜艇的水中听音器以及声呐技术在当时已经具有一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研发鱼雷使用的声自导引头也就成顺理成章了。二战的爆发极大的刺激了潜用武器和反潜武器的发展,由于德国海军潜艇在二战初期的辉煌成果,激发了德国人寻求更有效的鱼雷以提高战果的热情,而被惨痛损失刺激下的盟军也开始大力研制各种新型反潜武器,双方不约而同的将目标瞄准了声自导鱼雷。
1941 年,美国海军启动了声自导鱼雷的研制项目,其中,航空反潜鱼雷的研制于 1941 年 12 月被交由哈佛大学水下声学实验室(Harvard Underwater Sound Lab,HUSL,以下简称哈佛大学)和贝尔电话实验室(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以下简称贝尔实验室)启动,有趣的是,和战时进行的一系列新式武器的研发项目一样,为了掩人耳目,新型反潜鱼雷被对外称为 " 水雷 ",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新鱼雷较为短粗的外形倒是与水雷颇有几分神似。
根据美国海军提出的要求,新型鱼雷必须满足以下技术指标:
体积和当时装备的 1000 磅炸弹类似,尺寸不超过 90 英寸长 19 英寸直径;
可以在 120 节速度下在 200~300 英尺高度投放;
采用以铅酸电池为储能装置的电动力单元;
可以以 12 节的速度航行 5~15 分钟;
战斗部重 100 磅;
采用被动声自导装置,具有尽可能大的有效射程。
在研制的过程中,哈佛大学和贝尔实验室分别独立推进各自的研究方案(主要是围绕声自导装置展开),并且经常交换各自的研制成果。除了这两家研制单位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公司也参与了各个子系统的研制。其中,当时的西部电气公司(Western Electric)负责为鱼雷提供所需的轻型抗震铅酸电池,通用动力公司负责研制推进器,并且对主动声学导引系统进行前期评估,至于之后的测试工作,则在位于马里兰州的戴维 · 泰勒模型水池(David Taylor Model Basin)中完成。就在哈佛大学和贝尔实验室提出设计方案通过审核后,新型鱼雷被赋予第 61 号科学研发办公室项目(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61)的代号,昵称 " 费多 "(FIDO)。
图 3. 戴维 · 泰勒模型水池外景图
作为新型鱼雷最核心的部分,声自导系统的方案选择成为了哈佛大学和贝尔实验室设计方案的主要不同点。经过一番比较,最终由贝尔实验室研制的声自导系统获得了最终认可。由于此时大西洋反潜战已经到了最激烈的时候,美国海军对于新型反潜武器的需求十分迫切,就在新型鱼雷尚未完成测试的 1942 年 6 月就匆匆决定将其投入批量生产。此后,在完成了空投试验等一系列测试之后,原型雷在 1942 年完成了所以生产前测试项目,开始投入生产,第一批生产型鱼雷在 1943 年 3 月被交付美国海军使用。根据美国海军的命名规则,新型鱼雷被命名为 MK-24 型,单枚鱼雷造价为 1800 美元。
图 4. 安放在拖车上进行展示的 1 枚 MK-24 演示样品,外壳被剖开以便参观者了解其内部结构
短而险
从外型上来看,MK-24 全长 2.13 米,直径 460 毫米,全重 308 千克,长相非常 " 肥胖 ",这与其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降低研制难度,新鱼雷的雷体直接在现有的 MK13 型航空鱼雷截短长度缩小直径减轻重量而来。不过其内部则进行了重新设计,以安装各种声自导装置。
图 5. MK-24 型反潜鱼雷结构图
作为 MK-24 最核心的部分,声自导系统的研制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受限于当时的技术,MK-24 的声自导系统基于电子管进行设计制造,用于捕捉潜艇噪声的是 4 个呈 90 ° 角布置在雷体上的水中听音器,这些听音器将被用来捕捉潜艇发出了 24 千赫兹声信号,就在各个听音器捕捉到信号之后,不同听音器获得的信号将被进行比较处理,之后舵机根据处理结果进行不同的动作。例如,布置在水平方向的两个听音器将操纵舵机进行 " 左 "、" 右 " 或者 " 直行 "(当两个听音器获得信号强度相同时)的动作,而布置在垂直方向的两个听音器则操纵舵机进行 " 上 "、" 下 " 或者 " 直行 " 的动作,最终保证鱼雷朝向信号最强的方向运动。
就在鱼雷入水之后,根据程序设定鱼雷自动进入圆周航线模式进行目标搜索,鱼雷的初始定深为 15 米,之后被改为 45 米,为了避免鱼雷击中水面舰艇,在鱼雷上升至 12 米深度时将继续转入圆周航线模式。
由于 MK-24 采用电动动力,并且声自导系统对电量要求同样可观,因此对于电池的要求也就可想而知。由西方电气公司所研制的铅酸电池可以在 48V 电压下,持续输出 110 安培的电量长达 15 分钟,在其推动下,MK-24 的最大航速为 12 节,在 10 分钟的搜索时间内射程可达 4000 码(约合 3.657 千米),虽然看上去数据均平淡无奇,但是考虑到其作战对象为水下的潜艇,其水下速度一般不超过 12 节,因此这样的数据基本上满足了作战需求。
另外,MK-24 的战斗部重达 92 磅,虽然较 100 磅有所缩水,但是在使用了 HBX 高冲击炸药(由 TNT、黑索金、硝化纤维素、铝粉和蜡等混合而成)后,其威力也足以保证在命中后能够摧毁潜艇耐压壳体,这也反映在其作战使用当中,配合战斗部的引信为 MK142 型接触引信,工作较为可靠。
由于该鱼雷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因此可以被许多种机型挂载,包括 TBF" 复仇者 "(Avenger)系列舰载轰炸机、PBY" 卡塔琳娜 "(Catalina)系列水上飞机以及 B-24" 解放者 "(Liberator)系列海上巡逻机等。
图 6. 1944 年 2 月 24 日,1 架隶属于 " 马尼拉湾 "(USS Manila Bay,CVE-61)号护航航母的 TBM" 复仇者 " 型舰载轰炸机的弹仓特写,除了 2 枚炸弹外,该机还挂载了 1 枚 MK-24 准备执行反潜巡逻任务
图 7. 挂载在另外一架 " 复仇者 " 弹仓内的 1 枚 MK-13 型航空鱼雷,可以与上图一起对比得出两种鱼雷的体积差异
图 8. 游戏中一架挂载 MK-24 的 B-24 系列海上巡逻机
总之,作为一款战时的应急产品,在 MK-24 身上可以看出非常多的 " 急就章 " 成分,不过其基本性能还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其声自导系统,几乎达到了当时的顶尖水平。很快,该鱼雷就将迎接战场的考验。
短剑擒蛟龙
1943 年,MK-24 开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作为主承包商,西部电气公司包揽了鱼雷的总装生产工作,而在一些子系统方面,通用电气公司主要负责生产推进器,电气存储电池公司(Electric Storage Battery Co.)则负责生产铅酸电池。美国海军原计划订购 10000 枚 MK-24,不过最终他们只购买了 4000 枚,而原因却是该型鱼雷使用效果超出其预料,因此才削减了采购数量。
到了 1943 年 5 月,MK-24 的产量已经突破 500 枚,而前线的美军部队也开始使用其进行反潜作战。就在 5 月 14 日,来自 VP-84 的 1 架 PBY 水上飞机发射 1 枚 MK-24 成功的击沉了 U-640 号潜艇(虽然有资料证明,实际上的第一个战果为 5 月 17 日被击沉的 U-657 号潜艇)。从 1943 年中期开始,美国海军护航航母上的绝大多数反潜机部队都配备了 MK-24,除了供美国海军使用之外,该型鱼雷还被大批量提供给英国和加拿大海军使用。
图 9. 1943 年 8 月 16 日,在 " 卡德 "(USS Card,CVE-11)号护航航母上,被放置在水雷托架上的 1 枚 MK-24
就在 MK-24 的诸多战果中,最著名的一个莫过于日本海军伊 -52 号潜艇。1944 年 3 月 10 日,该潜艇携带大量战略物资离开佐世保港前往德国,由于日德之间的通信被盟军破解,因此盟军准确获知了伊 -52 的行踪,就在 6 月 23 日晚间,守候在伊 -52 航线上的美国海军 " 博格 "(USS Bogue)号护航航母起飞数架 TBF 型舰载轰炸机进行反潜搜索,到了 23 点 40 分,他们在佛得角群岛外海附近发现了伊 -52。在使用声呐浮标确认其方位后,飞行员杰西 · 泰勒(Jesse Taylor)和格雷德 · 戈登(Grade Gordon)对其轮番进行了攻击,在 2 枚 MK-24 的打击下,最终伊 -52 被击沉于佛得角群岛外海。
图 10. " 博格 " 号护航航母
图 11. 描绘伊 -52 与德国海军潜艇在大西洋进行汇合的油画,之后该艇即被 MK-24 击沉
考虑到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实力较强以及 " 先欧后亚 " 战略等原因,绝大多数 MK-24 被提供给大西洋地区作战的部队,而在太平洋地区作战的部队则仅仅获得少量 MK-24。由于二战末期日本海军潜艇活动频率较低,因此 MK-24 并没有获得太多表现机会,仅仅取得了击沉 5 艘日军潜艇的战果。
根据统计,在整个二战期间,盟军在总计 204 次反潜作战中投放了 340 枚 MK-24,其中总计击沉 37 艘潜艇(其中包括 31 艘德军潜艇,6 艘日军潜艇),击伤 18 艘(其中包括 15 艘德军潜艇,3 艘日军潜艇),总计杀伤率可达 22%,相比起深水炸弹仅有 9% 的杀伤率,这样的杀伤效率在当时看来还是非常高的。
从天入海
MK-24 的优异表现不仅使其成为一种出色的反潜武器,在后来甚至还曾摇身一变,成为了一种潜用武器。就在太平洋战争中后期,遭受美军潜艇打击而损失惨重的日本海军开始重视反潜作战,为其舰艇加强了声呐和深水炸弹等装备,因此导致美军潜艇在反舰作战中的损失开始出现上升。为此,美军潜艇艇员们希望装备一种可以有效对抗日军反潜舰艇的武器,而 MK-24 则正好符合他们的需求。
为了适应使用鱼雷发射管进行发射的需要,MK-24 进行了一系列改动,包括在雷体外侧加装木质导轨、以及对尾翼造型进行改进等。新的鱼雷被命名为 MK-27 型,不过在美军潜艇艇员中,它还有个颇为动听的昵称 " 美人 "(Cutie)。
图 12. 1 枚保留至今的 MK-27 型反舰鱼雷样品
从 1943 年起,一部分美军潜艇开始装备 MK-27 进行作战,到了 1944 年夏天开始大规模投入战场。由于该鱼雷较为珍贵且航速较低、射程较近,因此一般并不用于主动攻击日军舰艇,而是用于对付追杀潜艇的日军护航舰艇。由于日军护航舰艇缺乏对抗手段,加之普遍噪声信号较大,因此 MK-27 的攻击效果非常可观。截止到二战结束,美军潜艇总计发射了 106 枚 MK-27,共取得了击沉 24 艘、击伤 9 艘日军反潜舰艇的战果,命中率超过了 30%。
由于 MK-27 的突出表现,因此美军曾经在 1945 年计划在新的舰队潜艇上增设 2 个专用于发射自导鱼雷的鱼雷发射管,不过由于战争结束,这一计划最终无疾而终。
硬币的另一面
美军凭借自导鱼雷赋予的技术优势大杀特杀,而作为 " 挨打 " 一方的日本海军又有何对策?事实上他们并非对自导鱼雷一无所知,事实上,他们的 " 盟友 " 德国也研发出了一系列实用型号并用于实战,但英美苏海军在发觉到德国海军的这一 " 秘密武器 " 之后很快就设法获得了包括样品等在内的技术资料并设法加以反制,从而成功压低了其命中率,而日本海军不仅迟迟未能普及反制措施,同时直到日本战败也未能装备同型号武器——虽然德国也曾提供包括新型鱼雷在内的技术资料,但限于各种原因,日本一直未能仿制成功。
而日本海上力量(战后日本海军省于 1945 年 11 月 30 日被解散)真正装备自导鱼雷,还得 " 多亏了 " 昔日敌人——靠着美国提供的装备和技术支持,日本海上自卫队在 50~70 年代迅速成长,鱼雷技术也得到了长足进步,甚至一度达到了与美国海军同步的水平,时至今日依然有着猖狂的 " 老本 "。
然而,有了 " 美国剑 " 却又丢了 " 大和魂 ",缺少 " 月月火水木金金 " 的 " 赋能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战术素养就只能是一言难尽了。1974 年 11 月 9 日,装载有 5.7 万吨丙烷、石脑油和丁烷的 " 第十雄洋丸 " 号油轮和载满钢材的 " 太平洋阿瑞斯 " 号货船在东京湾的中之濑航道上发生相撞,为了击沉爆炸燃烧的 " 第十雄洋丸 " 号,日本海上自卫队几乎倾巢出动,结果就在前两轮打击无果后,第三轮打击时又闹了笑话——新锐的 " 鸣潮 " 号潜艇对 " 第十雄洋丸 " 号先后发射了 4 枚美制 MK-37 型制导鱼雷,结果在目标处于无护航、无武装、无干扰的 " 三无 " 状态时却只打出了 50% 的命中率,让参与指挥的一众旧日本海军出身的海上自卫队高级将领(现场最高指挥官宫田敬助海将曾在 " 大和 " 号战列舰服役)真真切切领略了 " 不沉の巨舰 " 的风采,最终还是 " 雪风 " 号驱逐舰(二代目)出场,才结束了这场闹剧……
图 13. 正在爆炸燃烧的 " 第十雄洋丸 " 号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